首頁 > 人文

歷史為什麼要用“春秋”代替?歷史很難讀,孟子:盡信書不如無書

由 小高奧影視 發表于 人文2021-07-04

簡介中國歷史都習慣稱作春秋,我們都習以為然,有些人把孔子著《春秋》當作一個原因,其實這個原因也不對,到底其中蘊含著什麼樣的道理呢

盡信書,不如無書是什麼意思

中國歷史都習慣稱作春秋,

我們都習以為

,有些人把孔子著《春秋》當作一個原因,其實這個原因也不對,到底其中蘊含著什麼樣的道理呢?另外,對於歷史事件,讀書人都耳熟能詳,但是真正讀歷史的方法,可以肯定的是多數人都沒有掌握,更是不

瞭解。如此之外

更少有人

懂得一個孟子所說的

道理:“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春秋

的由來

對於中國古代的歷史,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時期,

東周

兩段,春秋與戰國

孔子出生的時代,是西周和東周之間的時代,後世稱之為春秋時代,孔子著了一本書叫做《春秋》,所以後世把“春秋”作為了歷史的代名詞。

然而,在孔子的前後,有人寫了歷史,都稱作

春秋

而不是稱為“冬夏”,為什麼歷史要用春秋來代替,而不用冬夏或者其他名詞來代替呢,其中蘊含著什麼道理呢?

【中國古人研究歷史的方法,經史合參】

為避免過多的猜測和解釋,國學大師南懷

提出了一種研究歷史的方法“

經史合參

”,

“經”就是永恆不變的大原則,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這個原則都不會變動。“史”是記載在這個原則下,時代和社會的變遷。經和

史配合

起來

研究

這樣子才有意義,研究古代的歷史,必須遵循一個不變的大原則,同時結合原則研究時代和社會變遷的情況,這樣子才能瞭解歷史的真相。如果用現代人的眼光和現代人的知識去研究歷史,只能是妄自猜測。

【中國古代的科學,天文和數學

既然如此,對於中國歷史“春秋”的稱呼,要和中國古代的文化發展聯絡到一起了,中國文化發展最早的是科學,科學中最早發展的是天文,是中國古代最發達的自然科學之一。

中國的天文在三千年以前就很發達,中國的數學在六千年以前

,也很發達。譬如《易經》中的道理,就是上個冰河世紀流傳下來的,科學達到了最高點,只用幾個簡單的符號,就表達了高深的道理,可惜經過環境劇烈的變化,文明毀滅了,只留下了一部分碎片,但是這些文明的成果,其實已經遠遠超越了現在的科技發展水平。

【春秋說法來源於天文】

回到正題,既然中國的文化來源於天文,什麼是歷史?最長的歷史不是人類的活動史,而是自然的發展史,自然的發展史自然跟天文有關。所以,研究歷史,其根源來源於天文。

夏代表了地球的四季,

但是地球的四季因為地球和太陽之間軌道的關係,拿我們所處的位置來說,冬天冷夏天熱,

白晝在

冬天太短,夏天太長,都不平均。只有春天二月和秋天八月之間,“春分”和“秋分”兩個氣節

,太陽剛剛走到黃道中間的時刻,白晝和黑夜一樣長,氣候不冷不熱很溫和,所以根據天文的說法,稱呼歷史為春秋。

因為中國的歷史學家,認為對一個時代的評判,需要跟天文中春分秋分一樣,用客觀的眼光,做出一個公正的評價,不偏不倚像天平一樣平衡。

所以,對於歷史的評價就是平衡的道理。

【孔子首創的

歷史

描述寫法,春秋筆法】

所謂“春秋筆法”,也叫“春秋書法”或“微言大義”

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歷史敘述方法和技巧。“春秋筆法”

孔子首創的描述寫法,委婉的表達作者的傾向,不直接表明態度,以曲折迂迴的方式讓人知道。也則一字置褒貶,簡練而含蓄地點評人事。左丘明概括為“微而顯,志而

而成章,盡而不汙,懲惡而勸善”。由於孔子編寫

《春秋》,在記述歷史時,暗含褒貶,行文中雖然不直接闡述對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卻透過細節描寫,修辭手法和材料的篩選,委婉而微妙地表達

作者

主觀看法。

所以盡信書不如無書,看書尤其是看歷史書,要能看到後面的東西,只會咬文嚼字的人云亦云的讀歷史,永遠也不能受益。

歷史很難讀

盡信書不如無書】

比如國學大師南懷

下面的這段描述:

孟子曰: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

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說,歷史的記載並不一定全部可靠。我常說,歷史的記載,人名、地名、時間都是真的,很多事實卻走了樣;而小說的敘述,人名、地名、時間都是虛構的,而故事卻常為事實,這是歷史與小說的不同之處。正史有時候記的是歷史的另一

面,所以歷史是很難讀的。例如讀《春秋》,非要把全部《春秋》讀完,反覆研究,才可找出孔子寫《春秋》的精神及歷史的背景。又如司馬遷仿《春秋》筆法而寫的《史記》,也是很難讀的,其中漢高祖、項羽的傳記,寫他們兩

人好的

一面,寫得真好,只稍帶一點點瑕疵;而真正不好的一面,卻寫在另外一些人的傳記中。所以要看完全部的《史記》,才能懂得《史記》,只看一篇,或若干篇,是無法讀懂《史記》的,當然也就不會真懂歷史了。

後世的歷史,都是如此。例如大家都說,在漢高祖之後,唐太宗是最英明的皇帝。我們讀了《貞觀政要》,感覺唐太宗的確很好,可是另舉一個小小的例子,來看看唐太宗好不好吧!有一個人,追隨唐太宗很久,也很有功勞,但唐太宗硬是不喜歡他。這個人有一天說:「人是要靠命運,不知道哪一天,我的運氣才會好起來。」唐太宗對他說了兩句名言:「

待予心肯日

,是汝運通時。」等老子哪一天高興的時候,你的運氣就來了。這居然是當皇帝的人說的話!十足反映有錢有勢的

人的心理狀態。透過這兩句話,所有唐太宗的一切好,是否須重新判斷呢?

再看唐太宗建立了考試製度,在第一次考試後,他站在高臺上,接受考取計程車子們朝見。士子們山呼萬歲,他高興地說:「天下英雄盡入

彀中。」意思是說,我設了一個圈套,天下英雄都投到我的圈套裡來了,被我籠絡住了,聽我擺佈了。從他的這句話中,就覺得他並沒有什麼可愛,只能成就一個霸業而已,沒有聖君道德,不像堯舜那樣的味道。看通了歷史的這一點,哪一個帝王不是如此啊?這就叫做「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如此,知道了客觀評價才是記載歷史的真正精神,研究歷史最重要的方法是“經史合參”,寫歷史的最重要方法是“春秋筆法”,讀懂歷史的關鍵,更是要知道

盡信書不如無書

這樣,我們才是真正的讀懂了歷史,歷史說是歷史,又何嘗不是人性

在環境和社會中

反反覆覆的演繹和變化呢?

歷史如人生,歷史即人性。

Tags:歷史春秋無書唐太宗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