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國師張藝謀,為中國武俠注入了國寶級的美

由 毒舌電影 發表于 人文2021-07-04

簡介張藝謀的《英雄》延續的,是徐克代表的新派武俠

現在還有國師嗎

今天。

Sir要聊一起華語電影圈的大風波。

風波中的兩位,都是大腕。

叱吒風雲十幾年,玩的都是中國頂級大片,連姓都是本家。

曾比兄弟還親,一高興能送對方几萬塊的皮大衣;

可要是撕逼,陣仗也比一般人大,鬧上法庭糾紛高達幾百萬。

二張:張藝謀、張偉平。

五月底由於“提前完成三胎任務”重回輿論中心的張藝謀,宣佈起訴張偉平。

國師張藝謀,為中國武俠注入了國寶級的美

他們的合作從1996到2012,八卦涉及大半個華語電影圈,能扒上幾天幾夜。

但Sir今天不光說八卦。

必須帶著張氏電影一起說。

因為不管你喜不喜歡,張藝謀的片都是華語電影里程碑不能錯過的印記。

張藝謀這些年,很多型別和題材都試過。其中一類,對他整個新世紀的創作生涯有著非一般的意義。

這一類,偏偏又和張偉平息息相關。

武俠片。

張藝謀只拍過三部武俠。

《英雄》《十面埋伏》和《影》,前兩部,都是和張偉平合作的產物。

國師張藝謀,為中國武俠注入了國寶級的美

國師張藝謀,為中國武俠注入了國寶級的美

國師張藝謀,為中國武俠注入了國寶級的美

來,今天藉著八卦,補補乾貨。

聊聊二張彼此影響的商業之路和美學風格——

國師張藝謀,

“16年武俠作品發育史”。

01

往事如煙。

1989年,因鞏俐介紹,二張相識於酒會。

第一次合作電影,是1997年那部前衛的《有話好好說》。

國師張藝謀,為中國武俠注入了國寶級的美

合作緣由,是鞏俐和張藝謀分手並辭演,前投資方沒信心,臨時撤資。

一籌莫展之際,張偉平卻一拍胸脯,主動提出做接盤俠。

雪中送炭,是兄弟沒錯了。

改弦更“張”,這個成語無論用在進軍電影業的張偉平,還是進軍商業大片的張藝謀身上,都分外合適。

但張偉平是商人,搞電影不是因為愛,而是因為錢。

進入千禧年,中國市場上的電影逐漸變成了

“大錢”。

那時,內地哪個導演能搞出比肩好萊塢大片的作品,就是大錢。

張藝謀往身邊看去,沒人。

張偉平也跟著左右瞄了瞄,嗯,確實沒人。

敢為天下先的商業佈局,才有了2002年,第一部巨星雲集的國產武俠大片。

《英雄》。

國師張藝謀,為中國武俠注入了國寶級的美

Sir當年剛進報紙做新人編輯,記憶裡,這部電影在當時連續做了一週的版面,每天不是一版,而是一疊,創下了國產片的連續報道紀錄。

現在回頭看海報,香港演員佔了一半。

《英雄》,其實是華語武俠片的某種接棒。

在那之前,武俠片一直是港臺所長,內地斷代。

當時內地電影工業又剛剛起步,有熱錢,沒技術,沒人才。

香港電影人也在紛紛摩拳擦掌,試圖北上,有人,有班底,有技術。

物質條件具備了,夠嗎,不夠。

拍電影,講究個傳承。

一直仰慕黑澤明的張藝謀,拍起前面的電影有底氣,要風格有風格,要故事有莫言。

但為了商業化,他必須把眼神投向香港的老一代武俠大師,好好消化研究。

畢竟武俠的前路上,港臺一直大師輩出。

一種,是以張徹為代表的老派武俠,拳拳到肉,求的是個實;

國師張藝謀,為中國武俠注入了國寶級的美

或如胡金銓的《俠女》《空山靈雨》,又能於老派武俠中,滲入絲絲的中國志怪書卷氣。

國師張藝謀,為中國武俠注入了國寶級的美

一種,是香港電影新浪潮後,以徐克為代表的

新武俠

,求的是個幻。

利用技術,放飛想象,將動作畫面奇觀化。

1983年徐克的《蜀山:新蜀山劍俠》,就是香港第一部用特效拍的武俠片。

國師張藝謀,為中國武俠注入了國寶級的美

張藝謀的《英雄》延續的,是徐克代表的新派武俠。

幕前陣仗大,幕後也是一流,找來的武指是香港動作導演的頂流,程小東。

程小東是跟著徐克混的,他設計的動作,以唯美和奇異見長。

國師張藝謀,為中國武俠注入了國寶級的美

△ 《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

這種動作風格,也延續進了《英雄》。

國師張藝謀,為中國武俠注入了國寶級的美

但如此操作,只有徐克,沒有張藝謀啊。

張的美學風格,已經急不可耐需要釋放。

攝影出身的他,最擅長的其實不是講故事,而是視覺表現力。

此前大紅大綠的《紅高粱》,衝撞出了一片原始野性的生命力。

國師張藝謀,為中國武俠注入了國寶級的美

《大紅燈籠高高掛》,又用壓抑的暗青色宅院,突出了房簷下那抹猙獰的紅色慾望。

國師張藝謀,為中國武俠注入了國寶級的美

那年頭的張藝謀還節制,故事為先,追求對時代和歷史的描摹。

到《英雄》,色彩一下子反客為主,像從潘多拉魔盒中釋放出似的,帶出了千禧年後的自由和解放。

色彩是故事的線頭,是人物的性格,是情感的分水。

張藝謀把色彩分成不同的大塊,緊扣這篇武俠敘事。

紅色的故事,是痛苦的復仇。

國師張藝謀,為中國武俠注入了國寶級的美

藍色的故事,又是詩意的仙俠。

國師張藝謀,為中國武俠注入了國寶級的美

私下說感受,Sir察覺到了張藝謀的野心——

彷彿想一次用盡所有顏色,給武俠片再次改弦更“張”。

色彩是奇觀的,是驚歎的,是一流的體驗。

但色彩當然不能讓你收穫所有的掌聲。

拿下2。5億票房,年度冠軍的背後,《英雄》也成了年度批判電影——

“主旨空洞”“缺乏人文核心”……

20年後,我們平心而論。

《英雄》當然是具備開創性的。

它既有對香港兩派武俠的延續,也有一代內地成長導演的新審美。

張氏視覺系武俠,就此立下了一根樁。

就算有人不承認它是內地華語片的節點式作品。

也無法反駁——

在商業和市場上比肩好萊塢的內地武俠大片,大幕被《英雄》正式拉開。

02

《英雄》之後,二張趁勝追擊。

《十面埋伏》。

《英雄》讓張藝謀感受到了新一代觀眾的需求,他放棄了宏大道理,想把主題做小。

就聊人,聊愛情,聊鬥爭,聊自由。

國師張藝謀,為中國武俠注入了國寶級的美

但如果你以為張會在視覺上止步,那你還是低估了他的野心。

上一次色彩用盡。

這一次繼續用盡。

除了竹林、雪原這樣的大色塊運用。

國師張藝謀,為中國武俠注入了國寶級的美

張藝謀還花了2個月+200萬,搭建了花團錦簇、色彩繁複的盛唐舞伎館:

牡丹坊。

國師張藝謀,為中國武俠注入了國寶級的美

國師張藝謀,為中國武俠注入了國寶級的美

前一次,他從徐克那兒沿襲來的玩意已經不夠,為了讓作品更人文,張藝謀用《十面》致敬了一位更資深的武俠大師:

胡金銓。

胡金銓不止有一個電影人的標籤。老一派知識分子的他,曾努力從傳統的中國文學、戲劇、舞蹈、音樂中,尋找過武俠的身影

我對武術一點都不懂。我拍的動作完作是從國劇中借來的,

我的武打動作是將舞蹈、音樂、戲劇合而為一

,我把平劇動作分解,並且想盡辦法讓它在電影中達到最驚人、最突出的效果。

張藝謀大概深奉此理。

於是《十面》裡,舞蹈和武打交融了。

章子怡的水袖擊鼓,不管你看沒看出傳統文化,都能感知到花巧的新意。

國師張藝謀,為中國武俠注入了國寶級的美

竹林“舞”打,又套用了傳統武俠的常見意境。

國師張藝謀,為中國武俠注入了國寶級的美

年輕觀眾不知道的是。

多年前,胡金銓的《俠女》就用過,金庸的書裡就出現過,後來李安的《臥虎藏龍》也用過,比《十面埋伏》還早。

在明清民國的劍俠故事裡,估計也出現過。

竹林就像中國儒家的情懷,似乎是拍不爛也拍不膩的。

國師張藝謀,為中國武俠注入了國寶級的美

△ 上《十面埋伏》;下《俠女》

無數前人的腳印下,你得佩服國師的勇氣。

在致敬的基礎上,他利用現代技術和想象力,確實創造出了更奇觀化的場面。

國師張藝謀,為中國武俠注入了國寶級的美

國師張藝謀,為中國武俠注入了國寶級的美

國師張藝謀,為中國武俠注入了國寶級的美

“承前啟後”,張藝謀或許想聽到大家這麼說。

可惜。

《十面埋伏》映後,爭議比《英雄》更大。

此時,張偉平又為兄弟站出來了。

他對媒體說,

票房才是硬道理。

國師張藝謀,為中國武俠注入了國寶級的美

他是從改革大潮中走出來的人,知道商業可以解釋一切,就算不能,也沒關係,商業只要能解釋商業就可以了。

可張藝謀不是商人,這個解釋,他一定暗暗不滿意,也從此在心裡埋下了一個遺憾。

這遺憾誰都知道,就是張氏商業片的故事和視覺的平衡。

而這個遺憾一直要等到14年後,才能由他獨自補完。

03

拍完《十面》14年後,也是離開張偉平的6年後。

張藝謀重拾武俠,《影》。

他說:

這應該是這些年我真正想拍的電影。

他這麼說顯然割裂了那個曾執著於《紅高粱》和《大紅燈籠》的自己——張藝謀手動用武俠片,劃分了半生的創作分水嶺。

(有趣的是那個曾經的自己並未丟失,後來仍會時不時蹦出來,以《歸來》或《一秒鐘》的方式。)

國師張藝謀,為中國武俠注入了國寶級的美

所以上一句話中的“這些年”,大概指和張偉平一起走過的日子。

《影》的背後,沒有了徐克和胡金銓。

拍了兩部武俠的張藝謀,或許更自信了,他相信黑澤明的創作理念和方法是雅俗共賞的,可以同時擊中過去和未來,小眾和大眾。

並且,黑澤明既然可以影響自己的過去,也就可以影響自己的現在。

所以《影》,是張藝謀致敬黑澤明之作。

“我三四十年前看黑澤明《影子武士》時,就很喜歡替身的故事。”

國師張藝謀,為中國武俠注入了國寶級的美

△ 《影子武士》

你也別因為Sir這麼說黑澤明和張藝謀,就感到洩氣。

大師致敬更前輩的大師,從來不會照搬,而是借前者重釋更完整的自我。

作為張藝謀的第三部武俠,《影》的格局最小,從天下一統的大視角,張藝謀逐漸迴歸了莫言式的現代人本主義。

一個“替身”,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不再帝王將相,亦非江湖豪俠。

國師張藝謀,為中國武俠注入了國寶級的美

替身是一個社會身份,是外在的。

而替身之下,是人矛盾的內心,是內在。

既然是內心,所以色彩可以盡洗,可以極簡為黑白水墨。

這樣用色彩既是視覺奇觀,也是對自己的革命,看吧,我的色彩運用有著哲學上的意義。

國師張藝謀,為中國武俠注入了國寶級的美

當黑白之間的灰遮蓋了萬紫千紅,就還原了世界的本來面目——世界本無面目,人看見世界的面目,其實就是人的面目。

說了這麼多,你應該明白這一次張藝謀是含蓄的。

爐火純青的色彩理解下,他終於緊扣主題。

儘管人到晚年,張藝謀的想象力依然非比尋常,對畫面、動作的處理依然精益求精。

動作戲極盡優美,也有著舞蹈化的殘影。

國師張藝謀,為中國武俠注入了國寶級的美

不管你體會如何,張藝謀執拗地做到了多項統一:

動作、色彩、畫面。

主題、故事、視覺。

陰陽,均可成為詮釋的背景。

國師張藝謀,為中國武俠注入了國寶級的美

那一年,張藝謀67歲。

今年,他71歲。

這個年紀,他應該看穿了商業的利,卻依然舍不下藝術的名。

離開張偉平的日子裡,他創作力旺盛高產不斷。

值得羨慕的,是他一直在拍自己想拍的,也完全懂得如何在商業中融入自己堅持的藝術風格。

《影》於張藝謀,像是一次武俠類創作的終於圓滿。

張藝謀自認是

用功型導演。

國師張藝謀,為中國武俠注入了國寶級的美

也許看完這一篇,你也會認同這句話。

他很像某種上一代人,知識不夠,基礎不好,但知識不夠就學,基礎不好就打,關鍵是,每次都是瑕疵,但每次都想顛覆。

所以如果你問Sir,感覺張藝謀多大。

Sir會覺得他還是年輕人。

因為他這種活法,已經忘記了年齡。

這種精神,會在新一代導演裡默默傳遞。

張藝謀之後,還有武俠片會像他拍的一樣,既能掀起商業巨浪,又流淌著藝術之美嗎?

Tags:張藝謀武俠張偉平武俠片s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