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10課《短文二篇》詳細筆記。梳理重難點

由 菲菲老師說語文 發表于 人文2021-07-02

簡介主題歸納這封書信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並透過借古證今,強調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的觀點,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相與步於中庭的相與是什麼意思

第一篇《答謝中書書》

學習目標:

一、積累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背誦並默寫全文。(重點)

二、把握文意,領會文章的意境,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點,學習不同的寫景手法。(難點)

三、感受作者熱愛自然山水的情感,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

題目解說: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答”是“回覆”“寫給”的意思。“謝中書”,即謝徵,字玄度,南朝人,曾任中書舍人,所以稱之為“謝中書”。第二個“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作者名片: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有“山中宰相”之譽,南朝齊梁時思想家。著有《陶隱居集》《本草經集註》《二牛圖》等。

背景資料:

文章寫於南北朝時期。這個時期,政局動盪,矛盾尖銳,不少文人遁跡山林,從自然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陶弘景就是看透了混濁的人世而隱居山林的。這些文人在他們的書信中,常常描山畫水,表明自己的興趣愛好,並作為對友人的安慰。本文正是如此。

《答謝中書書》詳細批註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10課《短文二篇》詳細筆記。梳理重難點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10課《短文二篇》詳細筆記。梳理重難點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10課《短文二篇》詳細筆記。梳理重難點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10課《短文二篇》詳細筆記。梳理重難點

問題探究

文章寫景是如何體現動靜相襯之美的?

作者寫景雖僅用幾十字,卻囊古今,含四時,兼晨昏,給人以不同的審美感受。尤以動靜變化與搭配最具匠心:

一是山水的動與靜,高峰為靜,流水為動;

二是光色的動與靜,青林翠竹為靜,五色交輝為動;

三是聲響的動與靜,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

以上各種景物,交相作用,互為影響,構成了一幅怡神悅性的生動畫卷。

《答謝中書書》寫作特色分析

一、優美的意境。

自然景物的綺麗風光,本身就構成優美的意境,作者以自己獨特的藝術感受和飽含感情的語言將其再現,激起了讀者的審美性質,從而形成了文學作品的意境。

本文的意境之美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山水相映之美,這裡“高峰入雲”,而山下“清流見底”,峰高水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這裡“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還有“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景色絢麗動人;其三,晨昏變化之美,前面寫了四時俱備的景色,而四時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

二、縝密的結構。

本文雖是短文,可是作者構思精巧,將全文分為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從古至今,以“共談”概說人人皆愛,以“美”點明全文中心。中間部分則具體敘寫山川之美。最後點出“實是欲界之仙都,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先以感嘆總括前文,復以名人證實此說。這樣,首尾呼應,敘議結合,使文章主題部分更為鮮明突出。

文中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雲”,再俯瞰“清流見底”,復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後又分“曉”“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結構分明,脈絡貫通,十分難得。

三、凝練的語言。

這篇短文語言極富特色,言簡意賅,無一句之虛,無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給人一個“高”的總體印象,再以“入雲”給人以具體的印象。“五色交輝”“猿鳥亂鳴”“沉鱗競躍”,“交”“亂”“競”三個詞的運用,使顏色、聲音、動作的狀態表露無遺。本文以四言句為主,非常整飭,最後以長句收束,猶如滔滔急流瀉入大海。

主題歸納

這封書信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並透過借古證今,強調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的觀點,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第二篇《記承天寺夜遊》

作者介紹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並稱為“三蘇”,為“唐宋八大 家”之一。代表作品有《赤壁賦》《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後雨》等。

寫作背景

本文選自《蘇軾文集》卷七十一。文章寫於蘇軾被貶黃州期間。蘇軾遭遇文字獄,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受到監視,近乎流放,心中憂鬱,但他仍有進取之心。月夜遊承天寺正是這種心情的釋放。

《記承天寺夜遊》課文批註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10課《短文二篇》詳細筆記。梳理重難點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10課《短文二篇》詳細筆記。梳理重難點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10課《短文二篇》詳細筆記。梳理重難點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10課《短文二篇》詳細筆記。梳理重難點

寫法探究:

1.作者為什麼要夜遊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貶,心情鬱悶、孤獨;二是因為月色很美。

2.找出本文寫景的句子,說說寫出了景物的什麼特點?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作者用“積水空明”四個字,來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給人以一池春水的靜謐感;

用“藻荇交橫”四個字,來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之美,整個意境靜中有動,動而愈見其靜。

3.文中多處語句體現出了蘇軾與張懷民的友誼深厚,試找出一句做簡要賞析。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面對美景,只有張懷民可以共樂,而張懷民也沒有睡覺,表現了兩個人心有靈犀,友情深厚。

疑難探究:

1.領悟“閒”之意

問題:這清閒之意,在文中是如何體現的?

入夜即解衣欲睡。

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

與懷民於庭中散步。

欣賞月下美景。

2.領悟“閒”之情

這“閒”字背後隱藏著作者怎樣的一種情感?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背景資料:元豐二年蘇軾因對新法持有不同意見,被網羅罪名,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官銜上還加了:本州安置“字樣,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離安置所,實際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黃州的困苦境遇中寫的。(包含了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

作者感慨: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寥寥數語,意味雋永: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種種難言的感情盡在其中,也體現了作者曠達樂觀的情懷。

思想感情

蘇軾雖被貶到黃州,心情鬱悶,但是他沒有灰心喪氣,而是借遊賞山水等自然美景來消解內心的孤獨,撫平心靈的創傷,表現了他坦蕩、曠達,笠對人生的生活信條。學習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時,更要感受到他那從容應對苦難的人格魅力。

Tags:之美作者蘇軾承天寺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