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道德經》第三章: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怎麼做到無為?

由 悅讀國學 發表于 人文2021-07-01

簡介【譯】要常使人民保持在 沒有狡詐貪婪,不去爭名奪利的狀態【悅讀國學解讀】怎麼理解"無知無慾"無知——知,通智,是玩心眼,功於心計的意思,類似的比如,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什麼意思

老子在道德經第三章說,常使民無知無慾,有人對此產生疑義,無知無慾,這不是愚民是什麼?事實果真如此嗎?無知無慾到底應該怎麼理解?本章最後,老子說:為無為,則無不治。那麼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怎麼可以做到無為呢?

先來看一下原文吧

《道德經》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德經》第三章: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怎麼做到無為?

逐字逐句詳解

【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

【注】尚:推崇。賢,賢能,

【譯】不推崇賢能,使人民沒有爭名奪位的想法

【悅讀國學解讀】

尚賢,就是樹立標杆,推崇榜樣和模範,其實這樣做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效果往往適得其反。為什麼呢?

人應該學會做好自己,而不是努力成為他人,樹立標杆,會使群眾迷失自己。

每個人的天賦和特長都不一樣,領導者需要考慮的是怎樣人盡其才,讓團隊成員的潛能最大化的發揮出來,而不是按某一個人的標準來要求所有人,正如第二章所提到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用天下都認同的美做為標準,並刻意塑造這種美,這樣做其實是作惡。用某一個固定的標準,來要求所有人,其實是愚蠢的做法。

【原文】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注】不貴難得之貨——貴:重視,珍貴。貨:財物。不貴難得之貨,意即:不以難得之貨為貴。

【譯】不以難得稀有的財貨為貴,會使人民不產生偷盜和搶劫的慾望;

【悅讀國學解讀】

稀有貴重的東西,都是難得之貨,像什麼名貴的珠寶首飾,古玩玉器,字畫,動輒數以億計,還有那些奢侈品,名牌的鞋包,這些東西的市場價值,遠遠超過它們的實際價值。

老子是反對過分誇大難得之貨的,正所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珍貴稀有的東西,會干擾人的行為

不貴難得之貨,民不為盜。就是說,不宣傳誇大貴重物品的價值,人們就不會有偷盜的念頭

不把稀有的物品看做珍貴的物品,打個比方,珠寶鑽石,如果大家都把它當做一塊石頭看待,它的價值也就相當於一塊普通的石頭,那麼誰還會去偷去搶?

物盡其用就好,很多奢侈品根本沒有多少使用價值,只會鼓動人們的貪婪和慾望,話也許不中聽,實際就是那麼回事

《道德經》第三章: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怎麼做到無為?

【原文】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注】見(xian):通“現”,出現,顯露。此處是顯示,炫耀的意思。

【譯】不炫耀那些可以勾引慾望的東西,群眾的心就不會亂

【悅讀國學解讀】

誘惑太多,自然免不了有人就經受不住,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過多炫耀誘惑。

對於個人修養來說,誘惑就是陷阱,會讓人心神不寧,行事顛倒錯亂,對於誘惑,視之不見最好

總會有人說,哎呀,你看誰誰誰,今年發了大財,住大房子了,開跑車了,鈔票論斤數了——看別人看嘛呢,人最忌攀比,做好自己就行了,總盯著別人有的,惦記自己沒有的,這樣的人生,太累。

【原文】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譯】因此,有道的聖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淨化人民的心靈,滿足民眾的溫飽,減少他們爭名奪利

的心思,強健群眾的體魄。

【悅讀國學解讀】

虛其心

——虛,就是放空,把心靈放空,把貪求,慾望,執著心都放空,妄心雜念消除了,止住了,自性真如,也就是你的本真的天性才會顯現出來,那才是本來的你,我們總說,不忘初心,初心是什麼?就是你與生俱來的天性,可惜被後天的學識,慾望給矇蔽掩蓋了。只有做到虛其心,你才真真正正的成為自己的主人,被慾望和雜念牽引,只能一輩子被外物所累,永無寧日。

實其腹

——這個簡單,沒心沒肺,活著不累,吃飽穿暖,賽過神仙。要求不高,沒有煩惱。能夠吃飽喝足,衣食無憂,你已經比世界上很大一部分人都幸福了,人要懂得知足,不是有這麼一句話麼,別人騎馬我騎驢,仔細思量我不如。待我回頭看,還有挑腳漢。知足才會感恩,懂得感恩的人,才會福澤深厚。

弱其志

——減少爭奪的意圖

凡事踏踏實實去做就對了,不要爭,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因上努力,果上隨緣。不爭,可以達濟天下,一爭,格局就小了

強其骨

——這個也無需解釋,好身體是一切一切的基礎

【原文】常使民無知無慾。

【譯】要常使人民保持在 沒有狡詐貪婪,不去爭名奪利的狀態

【悅讀國學解讀】

怎麼理解"無知無慾"

無知——知,通智,是玩心眼,功於心計的意思,類似的比如,絕聖棄智,民利百倍。這個智,就是

投機取巧、耍小聰明的意思

無知,就是不玩心眼,不投機取巧,不狡詐

無慾,就是不貪婪,沒有爭名奪利的慾念。

《道德經》第三章: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怎麼做到無為?

【原文】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譯】使那些心術不正的人,不敢肆意妄為

智者,就是工於心計的一群人,

【原文】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按照無為的原則做人做事,一切事情沒有做不到的、沒有辦不好的

【悅讀國學解讀】什麼是無為,怎麼做到?

無為,就是不輕舉妄為,怎樣知道有沒有輕舉妄為?很簡單——毋違,不要違背客觀規律,不能對抗

法律法規,順應天道,遵循法則,這樣做,就是無為

很多人,把無為當作什麼也不做,實屬望文生義,大錯特錯。

無為是既不能胡作非為,但也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依據的標準,就是天道和法則在社會里,群體中,總有你不能觸碰的底線,總有你不能違抗的規章制度,總有一些做人的良知,讓你明辨是非,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能做,有所為有所不為,依據的就是這些。做到這些,就做的了無為。

十六個字

道家講清靜無為,本文最後,筆者送給大家十六個字

——清靜修心,無為修身,尊道貴德,知行合一。

記住這十六個字,身體力行,一定可以讓你收穫一個圓滿的今生。

Tags:無為之貨無慾原文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