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秋瑾: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

由 唐詩宋詞古詩詞 發表于 人文2021-06-29

簡介丈夫王廷鈞這次全力支援秋瑾,支付她所有出國費用,及革命活動的一些經費

貂裘換酒是誰的典故

秋瑾: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

作者:王渤

1907年7月15日凌晨4點,浙江紹興軒亭口,秋風悲,秋雨泣。

一位女英雄從容不迫地走向刑場,她視死如歸,大氣凜然,被清朝官吏殘忍殺害,英勇就義,年僅32歲。

她用鮮血喚醒麻木的民眾,照亮中國近代化的路程,讓中國婦女的地位也大大提高。

她就是鑑湖女俠秋瑾,是俠女也是才女,是反帝反封建的鬥士,是女權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是中國第一位女革命烈士。

這位能文能武,有理想有抱負的文藝女青年有著怎樣短暫而傳奇的一生呢?

快樂的童年

1875年11月8日,一個不平凡的女子在江南水鄉紹興降生。她是原福建巡撫秋壽南的女兒,原名秋閨瑾,乳名玉姑,是父母掌上明珠。

她不願意遵守封建禮教裹腳,父親不強迫,母親也妥協。

她想讀書,父親給她和哥哥請有名的家教。

她天資聰穎,讀經誦詩,寫詩填詞,仰慕英雄豪傑。很小就為秦良玉、沈方英寫過詩句:

“今古爭傳女狀頭,紅顏誰說不封侯?”、“莫重男兒薄女兒,始信英雄亦有雌。”

立志當個伸張女權、除暴安良、衛國救世的巾幗英雄。

她想練武,15歲時,母親送她去跟舅舅、表兄習武擊劍,父親專門為她修築練武場地。

秋瑾每天聞雞習武,揮刀舞劍,騎馬馳騁于山野之間。後來,在革命的活動中,秋瑾練就的本領,還真派上了用場。

優越的家庭條件,放鬆的家庭教育,養成她豪爽,不拘小節,自由、有主見,想到就去做的性格。

父親經常出遊,學先進思想感染她,以憂國憂民的情懷薰陶她。

為她以後反對封建禮教,追求男女平等,心中裝有國家和黎民百姓,產生深遠的影響。

小時候,性格和習慣的養成十分重要,不拘束,放任自由,有主見。長大後,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才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才能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秋瑾: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

決擇

清光緒二十年(1894),秋瑾20歲,她的父親秋壽南調任湖南湘潭任厘金局(稅務局)總辦。湘潭有一個叫王黻臣的,是當地一個富商,開有當鋪、錢莊、茶號。與秋瑾的父親經常來往,成了莫逆之交。

一天,秋壽南的好友李潤生受王黻臣之託,為其兒子王廷鈞提親。王廷鈞比秋瑾小4歲,曾就讀於嶽麓書院。是標準的高富帥,眉清目秀,瀟灑風流,頗有文名,秋瑾的父母很滿意。

秋瑾對王廷鈞並不瞭解,也不願嫁給王廷鈞,秋瑾提出:“我為什麼要嫁他?”但是,當時男女婚配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秋瑾只得從命。

所幸的是,他們結了婚,夫妻恩愛,幸福美滿。丈夫包容她的大腳,欣賞她的才華。

王廷鈞在湘潭開設“義源當鋪”,秋瑾大部分時間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

秋瑾在婆家雙峰荷葉時,與唐群英、葛健豪往來十分密切,情同手足,親如姐妹,經常集聚在一起,或飲酒賦詩,或對月撫琴,或下棋談心。後來三個人被譽為“瀟湘三女傑”。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王廷鈞納資為戶部主事,秋瑾帶兒子王沅德隨丈夫赴京。

不久,八國聯軍入京,蹂躪踐踏,滿目瘡痍,腐朽的滿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無數條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古老的華夏大地淪為任人宰割的羔羊。

時局動盪,全家不得不回到家鄉荷葉。秋瑾目睹生民塗炭,時局艱危,憂心如焚,遂寫下

《杞人憂》

,抒發她悲憤的心情:

幽燕烽火幾時收,聞道中洋戰未休。

膝室空懷憂國恨,誰將巾幗易兜鍪。

次年在這裡生下第二個孩子王燦芝(女)。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王廷鈞再次去京復職,秋瑾攜兒女一同前往。

在北京,秋瑾出行不像別的女子坐在轎中把簾子放下來,她是著男裝,手執一本書,坐在車轅上,一副名士風範。如此招搖過市,驚世駭俗。

秋瑾這一舉動,被大才女吳芝瑛佩服又欣賞,倆人相識,相知,結為姊妹。

這一年,秋瑾目睹了八國聯軍侵華後的慘劇,山河破碎,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而統治者仍花天酒地,她下定決心救國救民。但當時人們都不理解她,連自己的丈夫都覺得她離經叛道,內心的愁苦可想而知。中秋夜寫下《滿江紅》這首詞,寄託她的苦悶彷徨和雄心壯志:

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溼!

有人說:理想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能照亮跋涉者心中的每一個角落。

為理想而戰,秋瑾深思熟慮後決定讓生命活出驚人的自我!

秋瑾: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

革命生涯

1904年,秋瑾在吳芝瑛等友人幫助下,衝破封建家庭的束縛,東渡日本自費留學,尋求救國真理。

秋瑾到日本,視野打開了,不再是一箇舊社會里封閉的女人,改名秋瑾,字競雄,號鑑湖女俠。

她認識了徐錫麟,結識了《警世鐘》作者陳天華,還有很多優秀留學生。他們經常聚會喝酒,聊新的知識,交流新思想。身在異鄉,巧遇知音,大家共同憧憬著祖國的未來。

她意識到東方女性受到極度的壓抑,被當作弱者,因此她的革命不只是政治革命,更大一部分是她對女權革命的覺醒與伸張。

秋瑾是提倡女子獨立,女子平等的第一人。她當時為了中國女子的權利,可謂是“殫精竭慮”,竭盡所能宣傳,人人平等。

她在日本學武士刀,練劍,並手執匕首,拍下一張照片,象徵女性的解放。

她有一幫把酒言歡,志同道合的留學生朋友,知道秋瑾喜歡一把劍,徐錫麟,陳天華等人湊錢買下寶劍。

當他們在小酒館裡把劍送給秋瑾,她當場和歌而舞,脫下貂裘換酒,以酒助興,並寫下那首慷慨激昂的

《對酒》

詩:

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

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她不遜鬚眉的豪俠性格和甘願為革命殺身成仁的偉大精神躍然紙上,對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這就是革命者,這就是詩人。

秋瑾等人的革命活動遭到日本當局的限制,廣大學生集體抗議,陳天華更以投海殉身明志,呼喚蒼生醒悟。

秋瑾憤然回國,春夏間,經徐錫麟介紹加入光復會。徐錫麟、秋瑾先後加入光復會後,國內革命形勢有了迅速的發展。秋瑾順便回鄉探望母親,看望久別的丈夫和兒女。

丈夫王廷鈞這次全力支援秋瑾,支付她所有出國費用,及革命活動的一些經費。秋瑾怕連累親人,提出和丈夫離婚,再無牽掛,但王廷鈞始終沒有同意。

1905年7月,秋瑾再赴日本東京,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

1906年,秋瑾奉孫中山委派回到上海,創辦《中國女報》。

秋瑾: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

秋瑾男裝照 1904年

光緒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心思縝密的秋瑾,隱藏了同盟會的身份,搖身一變為軍校大通學堂的校長,這所軍校是受命於清朝官吏直接統轄,而這名官吏就是她的乾爹。可見她不僅有激情,膽識,更有理性。

至此,紹興城內,經常能看見一個臉色青白,大眼,細鼻,薄嘴唇,瀟灑地“男青年”,騎馬馳騁。

這是一個女性革命者的智慧,用高超的演技扮演著多重角色,為了革命,為了中國千千萬萬婦女,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不久,秋瑾與徐錫麟分頭聯絡各地會黨,準備在浙江、安徽兩省同時起義。

秋瑾: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

英勇就義

1907年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失敗,處剜心極刑,英勇就義。其弟徐偉忍受不了酷刑,供出秋瑾。

1907年7月10日,秋瑾得知徐錫麟失敗的訊息,她遣散眾人,毅然決然同自願留下的學生一起守護大通學堂,表示“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

14日下午,清軍包圍大通學堂,經過激烈的交戰,因寡不敵眾,秋瑾被捕。

她受盡各種酷刑,堅不吐供,僅書

“秋風秋雨愁煞人”

的就義詩。

秋瑾被害後,屍體無人敢領,若領屍體者視為同黨。好友吳芝瑛,徐自華冒險義葬秋瑾於西湖湖畔。

丈夫王廷鈞悲痛欲絕,不久追隨秋瑾而去,讓家人把自己和妻子合葬,年僅30歲。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她的一生短暫而傳奇,歷史的天空多了一顆璀璨奪目的星。

秋瑾憂國憂民,為了祖國富強,放棄個人幸福,不惜犧牲個人生命,用鮮血喚醒民眾,這就是熾熱的愛國主義精神,這就是民族的脊樑。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願今天的我們像秋瑾一樣,不做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要改變世界,要幫助、影響更多的人。弘揚這種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讓華夏民族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作者-

王渤,甘肅會寧人,自由撰稿人,傳遞正能量,書寫亮麗人生。

Tags:秋瑾王廷鈞徐錫麟革命男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