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精神層次越高的人,活得越簡單

由 有書共讀 發表于 人文2021-06-28

簡介聽完禪師的解釋,蕭衍懊悔不已,只想派人去把達摩請回來,但禪師卻說:“達摩此行的目的,只是傳佛心印,度有緣人,而不是奢求你的供養與厚待

般若多羅祖上佛陀的弟子是誰

精神層次越高的人,活得越簡單

有書君說

儒釋道,這三大思想流派在我國源遠流長,但其中“釋”略微特別。

因為它本非華夏原生文化,而是從古印度傳播而來。

在這個過程中,誕生了一位弘揚佛法真諦的先行者,他就是我國的禪宗初祖達摩。

今天,我們就一起聆聽達摩的生平傳奇。

精神層次越高的人,活得越簡單

無緣相見是路人

普通元年,梁武帝蕭衍聽到一個令人振奮的訊息:菩提達摩尊者已經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廣州。

在中國曆朝歷代的帝王裡,論起對佛教的推崇程度,蕭衍排第二,那就沒人敢坐第一把交椅。

在他執政期間,不僅在國內大興土木修建寺廟,而且還推行了素食制度。

至今國內流傳的佛教修行吃素的傳統,其實不是從古印度傳來的,而是蕭衍開始推行的。

在這樣一位帝王眼裡,他對開疆拓土之類的王侯爭霸反而不太看重。

如果能夠在有生之年得會一位得道高人,對蕭衍就意味著前世修來的福報。

精神層次越高的人,活得越簡單

蕭衍

於是,懷揣著無比激動的心情,蕭衍專門把菩提達摩請到皇宮,和他促膝長談。

見面之後,蕭衍就問達摩:

“朕繼位以來,興建無數寺廟,抄送經文無數,並且在全國上下供養了很多僧尼,請問大師:

這是否算得上無量功德呢?”

達摩聽了,微笑著回覆四個字:

“無有功德。”

本想在達摩這裡討到一番誇獎,豈料這位高僧如此“不通情理”,讓當朝天子碰一鼻子灰。

蕭衍強忍著不悅的情緒,繼續問道:

“這明明是眾人仰望的巍巍大德,大師怎麼就說沒有功德呢?”

對此,達摩解釋說:

“陛下,這些都只是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

雖然各自有其呈現形式,卻並沒有實際存在。”

蕭衍又問:

“那什麼才算得上真功德呢?”

接下來,達摩告訴他,這樣的功德並不是在紅塵凡世追求的,並且提到了“聖諦第一義”,於是蕭衍便問他:

“什麼又是聖諦第一義呢?”

達摩回覆說:

“廓然無聖。”

對話進行到這個程度,其實已經越發尷尬,因為兩人根本表達的不是同一個意思。

最後,蕭衍已經有些不耐煩了,直接就問:

“既是廓然無聖,那麼和朕對話的人是誰呢?”

達摩只說了三個字:

“不認識。”

隨後,達摩便離開了皇宮。

作為萬乘之尊,蕭衍其實並沒有讀懂達摩當下的心思。

精神層次越高的人,活得越簡單

明心見性覺眾生

提到達摩,大家都會自然聯想到禪宗和少林寺。

作為我國禪宗的初祖,達摩卻並不是中國人,而是古印度人。

達摩本名菩提多羅,是南印度國香至王的三兒子。

從出生開始,他就浸潤在普羅大眾可望而不可即的優越環境裡。

長大後,般若多羅長者來到印度,受到香至王的供養,被奉為國師級別的人物。

精神層次越高的人,活得越簡單

按理說,國師和王子也未必能有多少交集,但與王子菩提多羅一見面,般若多羅就感到這個年輕人身上散發著一股能量。

這股能量可遇而不可求,既有著磁石般的魔力,又散發出獨特的氣質,彷彿來源於了無塵埃的天界。

終於,般若多羅明白了:此人和我有前世因緣。

後來經過一番試探,般若多羅還發現菩提多羅極具慧根。

自己風雨半生,一直都想找一個繼承佛陀衣缽的傳人,如此看來,菩提多羅便是肩負使命的“天選之子”。

於是,菩提多羅便開始跟隨般若多羅修習佛法,並遵從師命,將自己更名為“菩提達摩”。

從兩人一見如故,到確定師徒名分,其實並沒有花多少時間。

這裡面既有般若多羅悉心點化的緣故,同時也是達摩自身秉性使然。

很多人終其一生,吃齋唸佛,苦心孤詣地求索,卻始終無法得其精要。

達摩尚未完全遁入空門,卻已經在領悟的層級上超越了絕大多數修行者。

他的師父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才決心把衣缽傳承給他。

可達摩之後,那個新的衣缽繼承者又該是誰呢?

早先,達摩想離開印度,前往震旦國傳經佈道,師父般若多羅卻說:

“現在切不可遠遊,待我寂滅數十年後,你便可前往震旦。

現在匆匆前往,只會讓我們教派在那裡一蹶不振。”

達摩便遵從師父的指示,等到機會合適,才出發前往震旦。

這個震旦,便是當時的中國。達摩遠渡重洋來到中國,便有了和梁武帝蕭衍的一番相會。

精神層次越高的人,活得越簡單

達摩

精神層次越高的人,活得越簡單

一生只渡有緣人

辭別蕭衍後,達摩略微有些失望。

他本以為,蕭衍是一個真正參悟了佛法本質的得道高人。

一番交流後,他才發現:儘管蕭衍做了很多在芸芸眾生看來功德無量的善事,但他並沒有明心見性,依舊在期望透過這些佈施來滿足自己的慾望。

而真正的佈施,絕對不是物質或精神的交易,而是發自內心做一件事情,同時對結果零期待。

顯而易見,蕭衍在心中設定了一個結果,他需要聽到文武百官的稱頌,看到天下百姓的擁戴。

如果有機緣巧合,他還希望一位得道高人對他的功德進行肯定。

達摩離開不久,蕭衍便跟寶誌公禪師等人聊起這件事,一邊描述,一邊吐槽達摩。

誰知寶誌公禪師聽了,連連說道:“可惜!”

蕭衍不解其意,便問可惜在哪裡,禪師便問:

“陛下,您還認得達摩嗎?”

蕭衍淡淡地說:“不認識。”

禪師

跟蕭衍解釋,說陛下你的“不認識”只是世俗意義上的不熟悉,然而達摩的“不認識”是把宇宙間的真相全部給你和盤托出,赤裸裸地擺在你面前。

達摩所想的,便是傳佛心印。

所謂佛的心印,就是我們的自性,以心印心,讓你蕭衍當下見性,直接打通和最高智慧的隔閡。

不再需要你修多少佛寺,供養多少僧尼,不再需要你表面上推崇佛教,只需一剎那,你便可以接通和真我,直達智慧的彼岸。

只可惜,蕭衍自始至終都沒捅破這一層若即若離的薄紗。

聽完禪師的解釋,蕭衍懊悔不已,只想派人去把達摩請回來,但禪師卻說:

“達摩此行的目的,只是傳佛心印,度有緣人,而不是奢求你的供養與厚待。

縱然你發動全國的兵馬,也絲毫無法挽回他那顆離去的心。”

坦白來說,作為帝王的蕭衍,已經足夠豁達和仁慈,完全稱得上推行佛教的典範。

但是,距離佛陀拈花一笑的真理,蕭衍始終差了分毫。

想要真正繼承達摩的衣缽,恰恰就需要彌補這分毫距離的根器。

若無與生俱來的根器,縱使用盡九牛二虎之力,到頭來也是一番枉然。

這樣的繼承者,會在茫茫人海中出現嗎?

精神層次越高的人,活得越簡單

精神層次越高的人,活得越簡單

心即大道天地寬

秋風蕭瑟,水波湧動。

眼望茫茫大江,達摩頓時便有了涉江渡河的想法,或許在對岸,他能夠找到理想的傳人。

就在這時,一隊人馬呼嘯而至,他們不是別人,正是蕭衍的部下。

即使志公禪師已經勸說蕭衍,讓他不要糾纏達摩,但蕭衍依然不肯善罷甘休,他絕不甘心就此錯過一世良緣。

面對蕭衍的部下,達摩不緊不慢,不慌不忙地折下一束蘆葦,將其置於江上,隨後腳踏蘆葦,飄然過河。

這個傳說故事,便是著名的“一葦渡江”。

儘管虛構成分明顯,但也充分印證了達摩“只渡有緣人”的那顆真心。

到達北魏後,達摩選擇居住在少林寺內,繼續參悟佛法,等待那個茫茫人海中的有緣之人。

不久之後,一位名叫神光的僧人風塵僕僕地趕到少林寺,無比虔誠地求經問道,並拜達摩為師。

跟隨達摩修習多年之後,神光最終以自己的佛性和誠意打動了達摩,成功接替了他的衣缽。

這位神光,便是名揚後世的禪宗二祖慧可。

精神層次越高的人,活得越簡單

當達摩對蕭衍說“不認識”的時候,一個頓悟的機會便擺在蕭衍的面前,奈何蕭衍今生無緣,只得錯過。

在達摩的世界,“真我”就意味著大智慧,且在“真我”眼裡,無善無惡,無高無低,不存在世間三六九等的劃分。

只要我們明心見性,跟隨自己的良知,做到知行合一,那麼“真我”自然會給我們指引前進的方向。

行在良知,活在覺

,我們的人生便會奇蹟不斷,從而開啟無限的精彩。

參考資料:

1。《全六朝文·梁武帝文》

2。《歷代法寶記》

3。《內證佛法相承血脈譜》

4。《曹溪寶林傳》

5。《壇經》

Tags:達摩蕭衍多羅菩提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