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乾貨:中醫臨床高手暢談診療經驗(下)

由 徐小麗LittleLily 發表于 人文2021-06-28

簡介脾聲“歌”古時的意思同“詠”《說文》,說話時音拖得較長,每句話都會考慮一下,我們現在有一句很好的俗語“打官腔”很好地描述了脾土過多的情況,這是因為這些人吃得過多過好導致的

凍解冰釋是什麼意思

本頭條號有很多內容只對粉絲開放,如有需要,請加關注[謝謝]

四、如何看病

前面介紹了中醫基本理論,這一節要說說怎樣把理論用於實踐。中醫治病講究標本兼治,緩時治本,急時治標。俗話說站的高看得遠,中醫至上而下,以人體為物件,所以很容易看到問題的本質;而西醫則以器官、以區域性為物件,很難看到問題的本質。不是西醫不想治本,實在是太難了,如同井底的蛤蟆要知道世界比井口大,必須爬到井口。

中醫講“天人合一”因此中醫治病的過程往往可以用自然界的過程比喻。舉乙型肝炎為例,西醫把治療物件鎖定在肝器官上,但中醫不這麼認為。在城市的下水道有濾網(帶孔的陰井蓋),於是有濾網處經常會堵死,那麼你是說濾網有問題呢?還是汙水中汙物太多呢?血液中許多毒素需要經肝臟器官的分解,然後經腎臟器官排出體外。乙型肝炎病毒在血液中製造了大量的毒素,這些毒素需要經肝臟器官的分解,加重了肝臟器官的負擔,引起肝臟器官的老化、硬化,這時西醫會切除肝臟器官(或部分),於是這些毒素無法分解後排出體外,很快就會導致死亡。中醫則相反,越是肝臟器官受損,說明人體更需要,越要補肝臟器官,於是人體內毒素降低,生命得到延長。這裡用城市下水道類比了人體內毒素的排洩。下面會經常用一些自然現象進行類比,類比時就不再作特別說明。

“望問聞切”是中醫辨病的基本手段。望五色,問五事,聞五聲,切五脈。

五色是五行的基本色,“金木水火土”對應白青黑紅黃。例如某人面色黑而無光,則腎有問題。為什麼呢?因為腎是水髒,管排洩和滋潤,廢物排不出留在細胞內於是發黑,淨水進不了細胞於是無光。前面第二節還有肺白,心紅的例子。

五事是“吃喝拉撒睡”(自編的),也就是聊家常。在聊家常的過程中,醫生可以獲取許多有用的資訊,如喜歡吃什麼,喝熱的還是冷的,晚上舒服還是白天舒服,哪個季節要犯病等等。大家都知道懷孕的女人特別喜歡吃酸的,這是因為酸是五味中的“木味”,木是能源,喜歡吃酸意味著體內缺能源,或者說營養跟不上。還有痛風病總是在秋冬季發病,那個季節往往乾燥,寒冷。如同一些大江大河在冬天斷流一樣,人體在那時也會缺水,人體的代謝廢物(尿酸)無法排出導致痛風。中醫說痛則不通,通則不痛。腎為水髒,陽為出,排洩不出就是腎陽不足,腎陽不足導致水系不通,不通則痛;還有些人比天氣預報還準確,能知道是否要下雨,那是因為他們患有風溼性關節炎,這種疾病得勢不饒人,空氣中溼度增加時,患處就痛。所以時間、季節在中醫中很重要,並不是極端科學主義者說的算命。

五聲“笑呼呻哭歌”,五志“喜怒恐憂思”能很好地反映一個人的特點。一個人說話時會把自己的“情感”無意間流露出。一個人說話“大呼小叫”,說明他能源(木)太多,空氣(金)不夠,燃燒不充分。這樣的人是肝陽上亢。這裡的“大呼小叫”就是“怒”。所以中醫說肝陽上亢的人善怒。如果空氣充足,燃燒充分,能量(心)足,這人就會笑聲歡語,滔滔不絕說個沒完,所以心火旺的人善喜。如果水壓制了火,那麼這人就少氣懶言(呻),膽小怕事(恐)。如果能源(木)不夠,空氣(金)太多,燃燒後熱量不夠,空氣多餘,這些帶有多餘空(氧)氣的血液迴流到肺器官時,為了保證血液的新鮮同樣要換氣,這種換氣同正常的換氣不同,人們可以聽到嘆息聲,重一點就是抽泣,再重一點就是哭。這種現象在嬰兒中特別明顯,孩子餓了(能源不夠)就會哭,哭又增加了換氣量,結果哭得更厲害。所以肺金過多就會憂愁嘆息。脾聲“歌”古時的意思同“詠”《說文》,說話時音拖得較長,每句話都會考慮一下,我們現在有一句很好的俗語“打官腔”很好地描述了脾土過多的情況,這是因為這些人吃得過多過好導致的。

五脈指心脈、肝脈、肺脈、腎脈和脾脈,有關具體切脈將在下節展開。這裡我們只要知道切脈的目的也是為了鑑別五行的過多和不足。

中醫除了“望聞問切”還有許多其他手段判別五行的平衡。其中“五臭”常用,這裡“臭”讀嗅,意思也是嗅。我們現在用鼻稱為“聞”,用耳稱為“聽”;古時用鼻稱為“臭”,用耳稱為“聞”。有些人口臭;大部分老人有腐臭,有些地方稱為老人味。醫生可以根據病人的體味判斷病人的五行平衡狀態。這同西醫用化驗的方法有些類同,例如有“老人味”的人其血液化驗的腎功能一定不好。這些人的代謝廢物排不出,所以就有“五行”中的腎氣味——“腐”味。還有肝臊,心焦,脾香,肺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遇到,例如我們常說“血腥味”其實就是“肺腥”。

乾貨:中醫臨床高手暢談診療經驗(下)

一個好的中醫醫生透過“望問聞切”能判別病人那一方面過多或不足。並在病人自己沒感覺到哪有問題時,已經知道病人將會得什麼病,這就是“治未病”。而西醫(也包括現在大部分科班中醫)則需要病灶確實存在可見時,才能判病治療,這叫“治已病”。所以一個好中醫不是不願用CT等高科技手段,實在是這些高科技手段有事後諸葛的意味。

透過“望問聞切”辨病後,要治病。如前面所述,中醫並不關心病是怎麼好的,醫生只給病人創造一個有利的環境。真正治好病的是病人自己千百萬年進化的人體。人類在千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那些有自愈能力的人留了下來,那些沒有自愈能力的人被淘汰。於是現在的人不僅可以抵抗人類已知的細菌、病毒,而且可以抵抗未知的,自然界一切細菌、病毒。至於人體是殺死病毒還是趕出病毒根本不需要醫生考慮。現在許多“中醫師”研究中藥,說某藥有殺菌作用顯然有違中醫治病原理。特別是在器皿中能殺菌不一定能在人體內殺菌,更何況被殺死的細菌屍體同樣對人體有害,有時可能害處更大,那是因為人體能夠排出細菌的代謝廢物,卻不能排出細菌屍體。

為了給病人創造一個有利的環境,中醫用“五味”,“酸甜苦辣鹹”,調整政策。五味是自然界萬物的屬性之一,雖然大部分物質的口味與五味相符,但口味和五味並不是一回事。這是因為口味是用舌頭嚐出來的,而五味是治病實踐嚐出來的。這裡自然界萬物包括自然的動植物和礦物,也包括人類加工的產物。酒是最早的“人工藥”。那些把中藥等同自然藥顯然又背中醫理論和中醫歷史。一個好的中醫往往能夠因陋就簡,隨手應用身邊的物品入藥治病,不管該物是天生的還是人工的。

安慰劑,一種被西醫認為不是藥的東西,常被用於做藥品對比試驗。但是在中醫看來它也是自然界的成員之一,所以也是一味藥。很顯然安慰劑是治療“五志”偏性的最佳良藥。

現在再看中醫辨病是不是簡單呢?中醫治病是不是簡單呢?確實簡單,但是也有難的,難在要記住自然萬物的藥性——“五味”。

五、現代醫學對血液流動的錯誤認識

自從解剖引入醫學,人們看到了心臟在人體血液迴圈中的重要地位。從古希臘的醫生、解剖學派創始人赫羅菲拉斯(Herophilus,公元前335-280)所寫的《論解剖學》到哈維在1628年出版的《心血運動論》,人們對血液運動的方式方法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這一認識從1628一直延續至今。俗話說眼見為實,當人們看到心臟的跳動,血在血管內流動就再也不懷疑這樣的結論——心臟是一個血泵,它從靜脈吸入血然後泵入動脈。動脈有很好的彈性,血壓高時被擴張,血壓低時恢復。

如果按照這樣的理論,那麼在心臟(泵)的出口一定壓力最高,而在心臟(泵)的進口一定壓力最低。在血液流動的路徑上壓力應該介於出口壓力和進口壓力之間。

但是事實怎樣呢?當我們測量血壓時,不管是在主動脈、手臂處還是在手腕處,我們測得的血壓都是基本相同,甚至高階更高。也就是說血液流過血管時根本沒有降低血壓。也許有人會說血管粗,壓降不明顯。且不說手指的細血管,就是用手臂的血管做一個實驗,沒有幾百個毫米汞柱別想讓血液好好地流起來。

除了血壓還有脈搏(血壓的壓差)。在心臟出口有脈動很正常,但是隨著血液在血管內的流動,其脈動應該逐漸減弱。但事實是離心臟越近越弱。這違背常理。我們可以把一小段血管看成一個流阻R和一個容器C,一大段血管就是許多小段的累加。於是我們有血管出口處血壓Po(t)、血管入口處血壓Pi(t)的關係。

Po(t)=e-t/(RC)Pi(t) (公式在這裡不好寫)

如果血管足夠長,那麼在血管出口處就量不到脈搏,只能測到平均壓力。動脈彈性越好脈搏衰減越快。

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問題:

1、為什麼動脈脈搏離心臟越近越弱,從升主動脈的40mmHg到股動脈的60mmHg,這一現象違背了自然規律。雖然現在的解釋是因為血液的回折,但是回折的血液能加強脈搏也能減弱脈搏,在距離返折點半波長的地方是加強,全波長的地方是減弱。所以這種解釋不能令人信服。

2、為什麼當血液在直徑小於0。2-0。3mm的微動脈內流動時,則隨著血管口徑的進一步變小,血液粘滯度也變低。西醫認為這一現象產生原因尚不完全清楚。

3、為什麼截肢人員在心跳不變的情況下,血壓不會升高?心跳不變,心臟的排血流量不變,用血迴路少了,血壓必然升高。

4、為什麼血透病人做血管內瘻(橈動脈及其相鄰的靜脈在皮下作一吻合術)的那個手不會缺血?動、靜脈短接後,動脈血壓下降,靜脈血壓上升,兩者的壓差消失,搭橋附近的微血管內就沒有血液流動,組織就會壞死,但事實沒有這樣。

5、為什麼血管內瘻的脈搏頻率遠高於心跳頻率?按照現有理論,全身脈搏只有一個頻率,這個頻率等於心跳頻率。

6、為什麼當你的手指被割破時,有時會感到手指的血管在跳?手指割破出血,血壓就沒有了,怎麼還會跳呢。

7、為什麼我們的心臟有2個心房、2個心室?如果人類的心臟僅僅為了推動血液流動,完全可以象魚一樣用1個心房、1個心室就可以了,何必要多一套。這個問題找了一些資料沒找到答案。

問題還有許多,於是不得不提出質疑。

這裡我提出血管自主收縮和自主擴張推動血液流動。

人類在長長的進化過程中經歷了各個不同階段。最初是軟體動物,然後是魚類,再後上岸變成蛙類,再後變成用肺呼吸的動物。軟體動物沒有心臟,但血(體)液一樣向著一個方向流動,這種流動是靠“血管”的自主收縮和自主擴張,以蠕動的方式完成。到了魚類進化出1個心房1個心室的心臟,並且有了鰓。當進化到用肺呼吸的動物時心臟成了2個心房2個心室,這裡似乎發現心臟是為了呼吸而不是為了血液的流動。在下面將具體闡明心臟就是為了呼吸而存在。

人類進化了,是不是人類的血管也進化成沒有自主收縮和自主擴張的能力了呢?如果說不能自主收縮和自主擴張,那麼就是現在人們普遍認識的那樣了,就有了前面的“為什麼”和不符合流體力學的質疑;如果說還能自主收縮和自主擴張,那麼前面提到的問題就迎刃而解。

這裡引入電子學中的參量放大器概念,還是把一小段血管看成一個流阻R和一個容器C,一大段血管就是許多小段的累加,這裡的R和C是一對自主變數,正常情況下它們的變化週期和心跳同頻,當入血時,C自主擴大形成抽吸作用。當出血時,C自主收縮形成擠壓作用。這樣血流就一路上不斷補充能量。就如同一個放大器。現在可以解答上面的“為什麼”。

為什麼動脈脈搏離心臟越近越弱,越遠越強?那是因為血壓被血管放大了。

為什麼當血液在直徑小於0。2-0。3mm的微動脈內流動時,則隨著血管口徑的進一步變小,血液粘滯度也變低?其實血液粘滯度沒變,是血管推動了血液,靠管壁近的反而跑得快了。而在大血管內這種附面層效果感覺不出。

為什麼截肢人員在心跳不變的情況下,血壓不會升高?因為血壓和血流量沒有直接關係。血壓受血管自主縮放控制,血流量受心臟控制。

為什麼血透病人做血管內瘻的那個手不會缺血?因為小動脈,微動脈一樣能從失壓的動脈血管中抽出血,加壓後給周圍組織。

為什麼血管內瘻的脈搏頻率遠高於心跳頻率?因為血管內瘻的流量增加很多,為了維持血壓,血管只有增加縮放次數才能滿足。

為什麼當你的手指被割破時,有時會感到手指的血管在跳?那是血管為了失血組織的供血加強了血管自主縮放。

既然沒有心臟血液也能流動,為什麼還要心臟呢?軟體動物沒有心臟,它的呼吸是透過表皮進行,由於軟體動物運動很少,有些一生固定在一個地方,有些隨波逐流。耗氧量極微,表皮呼吸就能滿足。

隨著進化程序的發展,慢慢地表皮呼吸不能滿足了,就出現了鰓。鰓增加了與水的接觸面積。為了增加面積,也為了氣體交換的方便,“大自然”不得不犧牲血管壁的厚度。於是鰓血管不具備自主縮放能力,或自主縮放能力很弱。為了讓血液流過鰓,鰓前面的血管縮放功能被加強,逐步演變成心臟。由於魚的血壓會隨環境的壓力變化而變化,所以它的心臟只要1心房1心室就夠了。這樣的心臟能保證流過鰓的血壓略大於環境。

進一步的進化有了肺,陸上呼吸用肺。和魚類一樣,要有一個心臟把血送入肺,壓力不能大,不能小。大了會導致呼吸膜(肺泡?毛細血管膜)出血,小了沒法呼吸。由於人類不同於魚類,血壓不能隨環境變化,而是固定在一個較高的數值以便於供給組織養分。這樣在肺的出口不得不再用一組心房心室把血壓升高,同時阻止高壓血迴流到肺,於是我們人類就有兩個心房、兩個心室。

為了能使血液在血管內暢通流動,各個部分的血管必須有序地收縮、擴張。必須要有一套精密的控制系統控制著血管有序地收縮、擴張。(當然這套控制系統還控制其他。)控制系統發出的資訊就是“氣”,一種能量。至於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能量並不重要。

現在再來理解古人的“氣阻血淤”就不難了,因為控制血管的資訊受阻,血管不能有序地收縮或擴張,所以血流就不暢。

再來看看古人的“人無氣不活”,現在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話可以和它對應“計算機無軟體不工作”。原來“氣”就是人體的軟體,前面說的資訊和能量是人體的軟體與人體的硬體互動時被我們捕獲的蛛絲馬跡。在這個計算機年代軟體的重要性已經不用我說了。

隨便你把“氣”看成軟體或資訊和能量對我們理解中醫理論都沒有影響。各位可以自己去聯想。

六、切脈告訴我們什麼

有了上一小節的預備知識我們就可以說“脈”了。現在我們知道動脈脈搏和心臟沒有直接聯絡,全身的動脈脈搏也不一樣。那麼脈搏和哪些因素有關呢?因為我們切脈是感覺一小段動脈的脈動情況,所以我們的分析物件是一小段動脈,在它的入口和出口有血壓;有這段血管因“氣”而動的資訊。我們把一個脈動週期分成5個階段(由於貼圖麻煩只能用文字描述),第1段是低壓段,第2段上升段,第3段高壓段,第4段下降段,第5段回到低壓段。於是可以感受到

1、陽脈和陰脈在時間上的比例,中壓(高壓和低壓的中間值)以上為陽脈,以下為陰脈。

2、各小段在時間上佔整個週期的比例。

3、週期和波長。

當你輕度按脈能感覺到第2段的尾、第3段及第4段的頭;中度按脈能感覺第2段和第4段;重按脈能感覺到第1段、第5段、第2段的頭及第4段的尾。

第1、5段時間比例大稱為“石”;第2段時間比例大稱為“弦”;第3段時間比例大稱為“鉤”;第4段時間比例大稱為“毛”。

“石”是硬的意思,就是大部分時間沒脈動。

“弦”是動的意思,指開始感到脈動。

“鉤”是彎曲的意思,指脈動已到最大。

“毛”是細碎的意思,指脈動逐漸變小。

前面說了脈有五脈,這是天人合一,人脈合一的結果。也是面向物件思維方法在切脈中的體現。具體表現在:第1段腎脈反映收藏,營養的積累,這時細胞內壓力大於血壓,細胞代謝處於惰性狀態;第2段肝脈反映能量的生成,這時血壓漸漸地超過細胞內壓力,血中營養成分開始慢慢地進入細胞;第3段心脈反映能量的利用,這段時間細胞內該發生的代謝反應都已發生,並且由於代謝廢物的增加制約了代謝的進一步深入;第4段肺脈反映能量利用程度,這段時間血壓降低,細胞開始向外排放代謝廢物;第5段腎脈反映代謝廢物排除能力。

感知血管主動資訊外,還需要感知進入血管和排出血管的資訊。於是我們用三個手指切脈。如果進入血管流量不足,而出口阻力較大,血管又猛烈跳動,這樣的脈稱為“浮大”;如果進入血管流量充足則稱為“洪大”。如果進入血管流量不足,而出口阻力又較小,加上血管猛烈跳動,這樣的脈稱為“芤脈”。

看得出切脈反映的是人體細胞的代謝資訊和氣血的資訊。那麼它又是怎樣反映五藏器官的呢?這是因為五脈是從五臟繼承而來,而五臟器官也是從五臟繼承而來,所以他們是親兄弟。如果五臟出了問題,那麼五臟的子女都會繼承父輩的問題。例如腎器官不好,代謝廢物排不出,於是第5段就降不下來。這樣的病人另一個特徵是浮腫。

七、也說《傷寒》

當今大部分人們都認為中醫治病慢,一般的傷風感冒就不請中醫了。這節要說的就是中醫不僅治當今的疑難病,也治常見的傷風感冒,並且療效快捷。通常傷風感冒不治療有一週左右的症狀期。如果去醫院遇上黑心醫生花上幾百上千元,結果還是一週病程;要是遇上好心西醫生會告訴你西醫沒藥,回家多喝水、多休息。這樣也許3天就好了。為什麼會這樣呢?那是因為西醫知道治療感冒沒有特效藥,抗生素用了也是白搭。喝水是補充出汗失去的水分,休息是增加人體抗病能力。而中醫就在這人體抗病能力上作了文章,使得一般的傷風感冒只要半天到一天時間就能痊癒。

要治療傷風感冒一定得說《傷寒》,在該書中的第一個方子稱為“桂枝湯”。透過剖析這個方子可以看到中醫是怎樣用藥治病,並減少藥副作用。

傷風就是被風傷著了,風是中醫歸納的六種外部致病因素之一,我們大家都有經驗在寒風中待久了就會生病。這類病主要是風夾帶其他致病因素,如寒、溼、署、燥、火等引起。這裡風就如同載體。載著寒就是風寒,載著溼就是風溼。在《傷寒》中把這類由風為主引起的病歸類為太陽病,其特點是脈浮,就如同自然中風的特性一樣。

我們現在用“類”來歸類,古時“類”是一個貶義詞,用於形容畜生的種類,不登大雅之堂。而在學術上的分類用“經”。例如:《詩經》都是詩的書;《三字經》都是三個字一句的書;《道德經》講道的書。在《傷寒》中把各種病分成6大類,也就是六經。現在人們把這六經理解成人體的經絡,實在是對古人(語言)的無知。這也是為什麼我在開篇時強調的一定要把自己放在古人的位置去理解古人留給我們的財富。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是六經而不是七經、八經呢?這和古人用數的習慣有關,古人總是用“一而再、再而三”的方法,也就是數到三,於是三陰三陽得六。六之外怎麼辦?在《傷寒》中加了個雜病;在經絡中加了個奇經八脈。

作為科普文章解釋到這裡應該夠了,可以切回本節主題。但是對於讀過《傷寒》的人一定還會問,六經中的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是什麼?古人把一天分成白天和黑夜,然後用數到三的方法再把白天分成三份,黑夜三份。陽明是一天中最亮的時段,是中午;厥陰是一天中最暗的時段,是子夜;少陽是上午;太陽是下午;少陰是傍晚;太陰是凌晨。說透了就是6個序數詞。我們現在習慣用阿拉伯數字或英文字母編號,但那時沒有阿拉伯數字或英文字母,人們編號除了用“一、二、三”和天支地幹外,對於這種迴圈編號就用“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這裡“太陽”是形容詞“太”和名詞“陽”的組合,“太”就是老了的意思。有點類似我們現在的“夕陽”,大概是在下午的2點到6點。好了,其他類推不再深入了,轉回主題。

太陽病,也可以說太陽經病或1號病,為什麼在《傷寒》中把太陽病放在最前面說呢?這是因為太陽病最為普遍。太陽病既然是“風”引起治當“卻風”,把“風”趕出人體。我們需要內緊外鬆,把出路開啟,由於“風”的特性是動(走串),有了出路它自己會跑出人體。作為一個進化了幾百萬年的生物,人類能夠自動形成這種內緊外鬆的機能——發熱,如果傷風不嚴重,人體就會很快恢復;但如果傷得較重,就需要用藥幫助人體恢復。特別是風夾寒時,因為“寒”會導致人體毛孔緊閉,以至於“風”無路可出。“解表”是解開體表的意思,有“解表”功能的藥稱為解表藥。“桂枝湯” (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是最常用的解表藥方。其主藥桂枝有很好解表固裡作用,但它有“辛熱”的副作用;於是用另一味解表藥“芍藥”來中和桂枝的副作用同時又加強了解表的作用。芍藥有苦酸寒的特性,其酸中和桂枝的辛;其苦寒抵消桂枝的熱。解表藥如同門童,開門時自己必須站穩,所以“桂枝湯”中加入甘草用於穩定解表藥的“重心”,(有點類似西醫的緩釋劑)使藥力持久平穩。原本3味藥已經夠了,但是藥對胃有較強的刺激,服後易嘔,所以又加入既能解表又能制嘔的生薑,和護胃的大棗。一副藥,藥味雖少卻藥效專,四平八穩不留副作用。

這裡可以看到中醫在傷風治療用藥上僅僅是解表,但是傷風的同時還會“傷寒”、“傷溼”等。為什麼古人用藥僅僅是解表呢?這就是古人比現在的“科班中醫”聰明的地方。現在我們都學辨證論,知道矛盾總是成對出現。古人也知道,有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的說法。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的另一個說法就是陰陽必須成對存在,無任是人體還是致病的淫邪。風寒暑溼不能單獨成立。表解則孤寒、孤溼不能繼續生存而病癒。但是現在的科班不學古文;不學經典,卻學病毒。好好的“桂枝湯”加些具有抗病毒的“中藥”,例如板蘭根、金銀花等寒性藥,以為這樣就是中西結合,真是不倫不類。原本桂枝湯可用於風寒、風溼、風熱(暑),這一加就只能用於風熱了;用於風寒加重人體負擔;用於風溼可就嚴重了,本來風去孤溼不長,這下溼得藥寒形成一對新的致病因素——寒溼,於是病的性質發生質變。古人把這類質變稱為“傳”。一個好中醫總能抓住主症和次症,阻止“傳”的發生。當然有時無法阻止,他也會知道下一步是什麼型別該怎麼治療。有時可以有選擇地讓病傳成指定型別,例如“溼”可以傳成“溼寒”,也可以傳成“溼熱”。

前面講的是正常人有“發熱”的自解表反應。如果一個非正常人,或因為醫生的誤治導致解表無法正常進行,風出不去在體內亂串,由表入裡。這時會獲得相對平衡,人也不發燒,主要症狀都消失。這是人體沒有抵抗能力向病邪投降的結果。但由此埋下了今後大病的種子。

再來看看黑心“西醫”是怎樣收了錢還害了人。花錢不用說了,說說治病。傷風感冒西醫稱為上呼吸道感染,除了極少部分是由已知細菌導致外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而現在的抗生素只對細菌有效,對病毒無效。掛水時,低於體溫的藥水就如同“寒溼”致病因素,這裡成為疾病的幫兇,強迫人體向疾病投降,於是體溫降了。但是人體不是那麼輕易就認輸的,於是第二天借環境的幫助,在中午陽氣足的時候向疾病發起攻擊,體溫再次上升。如果病人又去掛水,如此反覆幾次人體就徹底投降了。這樣的病人如果是小孩,6歲後必發哮喘。這也是為什麼在西醫進入中國前幾乎沒有哮喘,而現在哮喘兒童達三成的原因。

八、經絡

經絡在中醫中的重要性不用多說。但是經絡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這個“找”包括目前能用的物理和化學手段,於是有許多人懷疑它的存在。這裡我不能說我找到了經絡,而是指出人們在尋找經絡時的誤區。

完整的說經絡應該分成兩部分,一是穴位,二是連線這些穴位與人體的資訊通道——經絡線。穴位雖看不到,但能感覺到,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得到大家的認同。所以這裡不說穴位只說經絡線。

經絡線是古人的助記線。正確的說,現在我們用的經絡線是宋朝以後人們的助記線。

為什麼要用宋朝來劃分呢?這是因為宋朝有個針灸銅人,身上標有經絡線。

在《內經》中“經絡論篇第五十七”是這樣描寫經絡的:

黃帝問曰:夫絡脈之見也,其五色各異,青、黃、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岐伯對曰:經有常色,而絡無常變也。帝曰:經之常色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皆亦應其經脈之色也。帝曰:絡之陰陽,亦應其經乎?岐伯曰:陰絡之色應其經,陽絡之色變無常,隨四時而行也。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此皆常色,謂之無病。五色具見者,謂之寒熱。帝曰:善。

皇帝問“絡脈可以看見,顏色有青、黃、赤、白、黑不同”。這說明經絡是可見的,是有顏色的,而不是現在人們理解的那樣找不到,看不見。經的顏色是固定的;絡的顏色是在變的。冷的時候因為凝泣所以是青黑色;熱的時候因為淖澤所以顏色黃赤。冬天我們看到我們的四肢因為血管收縮而變得青黑,夏天則血管擴張而變得紅潤。

先說宋朝前。在《內經》中有“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意思說人體的穴位和孫絡聯;另外《內經》還說“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面板,冬氣在骨髓中。”在前面第6節說脈時已經說過,“氣”是血管自主收縮擴張的(指令)資訊。中醫有氣到血到說法。春天氣到經脈,夏天氣到孫絡,長夏氣到肌肉,秋天氣到面板,冬天氣又回到骨髓。沿著氣行進的路線有:面板連著肌肉,肌肉連著孫絡,孫絡連著經脈。這說明經絡位於肌肉和血脈之間。

再看病邪的侵入。《內經》還說“今邪客於皮毛,入舍於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於經,流溢於大絡而生奇病也。” 現在可以比較清晰的看出經絡位於肌肉和脈之間。具體是:面板——肌肉——孫絡——大絡——經——脈——血

這就是《內經》告訴我們的經絡。

如果我們用現代知識對比,不難發現“絡”是毛細血管,而“經”是微血管。古人看不到毛細血管和微血管,但是他們透過和大自然的類比,創立了經絡。(這裡再次證明類比在中醫中的重要和正確。)而西醫發現毛細血管和微血管是在發明了顯微鏡之後,比中醫晚了幾千年。再從字面上看“絡”是指布邊纏繞絮絮,是織布時經線最後殘留的尾巴。所以無論從古文中描述的情況還是字面上看都說明經絡是毛細血管和微血管。

再從功能上看《內經》是怎麼說經絡的。

帝曰:餘願聞其故?岐伯曰: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洩,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脈。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面板充實。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面板引急。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臟。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然必從其經氣,闢除其邪,除其邪則亂氣不生。

其中“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面板充實”和“經絡皆盛,內溢肌中”直接點明瞭經絡和氣血的關係。

那麼為什麼現在的經絡會和古時的經絡大相徑庭呢?這得怪罪宋朝針灸銅人。由於人身上有幾百個穴位,學習、記憶、定位非常不變,需要歸類總結。上一節已經說過了古人分類用“經”,於是按照五臟功能、三陰三陽、上(手)和下(足)為名歸成12類,多出來的放入奇經八脈。例如“足太陰肺經”其實就是“足太陰肺類”。這些穴位散佈在人體全身學習記憶非常不方便,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同類穴位用不同的顏色用線聯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宋銅人誕生了。這種記憶定位的方法在現代許多行業都在使用。例如在電子行業有一種佈線工作,設計人員會打出一張連線圖,上面標有接點位置、接點號和聯線,然後會有一根索引線從1號接點按順序聯到最後一個號。也就是現在的經絡是人們為了學習、記憶、定位而設想的虛擬經絡,是幾條人為的助記線。接下來的證明也說明現在的經絡是不存在的。

證明:假設現在的經絡存在,並且很重要。如果經絡嚴重受損會危及生命。

按照宋銅人的經絡線,它分佈在人體的表面,連線著各個穴位,並且是點到點的連線。也就是隻要一處經絡被切斷,整根經絡都不通。大家知道人體的表皮(包括肌肉)最容易受傷,一旦受傷就同時傷及經絡,而經絡又是那麼的重要以至於傷及經絡就有生命危險。於是人的壽命大為縮短。從進化論我們知道這樣的生物很難生存並繁衍後代。因為他們太容易死亡。所以我們的假設是錯誤的。或者說現在人們說的經絡是不存在的。

到現在為止應該已經說清了經絡的情況,也就是我們現代人們把分類的“經”和經絡的“經”混在一起了,以至於忘了經絡的原本意義。現在還有沒有人想要在人身上找分類的“經”?

別把中醫療法當成常用養生手段

提起刮痧、拔罐、艾灸、放血、汗蒸,等方法,熱愛養生人是不會陌生的,但許多人都把刮痧、拔罐、艾灸、放血、汗蒸當成常用的養生手段,這似乎有點不妥,因為哪些方法是有一些禁忌的,它們都有其適應證,如果不知道其適應證及禁忌,會適得其反。因此應用哪些方法養生,一定要知道以下事項:

汗蒸時間不宜長

近幾年,起源於韓國的一種休閒專案——汗蒸館在京城各處流行開來。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方醫院醫師楊文津指出,汗蒸可以幫助人放鬆肌肉、緩解精神壓力。而且汗蒸還能加速血液迴圈,促進新陳代謝,有利於排出人體面板內的毒素,增強人體免疫力。

專家提醒,每次汗蒸的時間不能太長,在汗蒸時要注意補水,最好及時補充鹽水、電解質飲料等,以免虛脫。有心臟病、肺結核、嚴重面板病、高血壓、腫瘤或其它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千萬不能去汗蒸。另外,老年人和育齡男性慎用汗蒸,過高的溫度可能導致男性精子質量下降。

艾灸穴位不宜多

艾灸操作簡單、經濟實用,可以通經活絡、行氣活血、去溼逐寒、消腫散結,對陽虛體質的人來說可以補充陽氣。因而,有些市民會選擇在家艾灸,以治療一些腰腿痛、胃痛等慢性病。

艾灸雖然是一種自然健康的傳統療法,但也有一定的使用禁忌。楊文津提醒,陰虛內熱者,脈象數疾者,有高熱、抽搐症狀或身體極度衰竭者,都不宜做艾灸。而且有些部位是千萬不能接受艾灸的,如心臟、大血管等部位,孕婦的下腹部和腰骶部,乳頭、陰部等。因為有些市民不瞭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因此也不可隨意選擇艾灸,最好由專科醫生決定是否接受艾灸。

醫生還提醒,艾灸時還要注意穴位不要太多,熱力應充足均勻。對於反應遲鈍的老年人、昏迷等區域性感覺較差或消失的患者應注意調節溫度,避免燙傷。

氣血不足不宜刮痧

現如今刮痧在老百姓裡也十分流行,有的市民甚至購買刮痧板自己在家刮痧。北京中醫醫院主任醫師李建指出,刮痧是有適應證的,如果不符合適應證,盲目刮痧反而會加重症狀,如氣滯血淤者可透過刮痧來疏通經絡;但氣血兩虛者不宜刮痧,否則這類人原本就氣血不足,刮痧後往往因為出血、出痧,進而加劇氣血不足的問題。因此,容易疲乏、時常感覺乏力、愛出虛汗、面色蒼白、氣血不足的人群,都不適宜刮痧。有血液疾病的患者,或是容易出血的人,面板有溼疹、破損的人,處於急危重症的人,都不宜刮痧;孕婦的腹部、有骨折的部位也不適宜刮痧。

飲酒後不宜拔罐

拔火罐是比較常見的中醫療法之一,如今社會上很多機構都打著拔罐養生的大招牌來招徠顧客。

專家指出,拔罐有其嚴格的禁忌,有以下疾病的人不宜拔罐:急性嚴重疾病、慢性全身虛弱性疾病及接觸性傳染病;有嚴重心臟病、心力衰竭;出血性疾病;骨折、疝氣或嚴重水腫者;抽搐或有精神問題不能合作者;區域性面板過敏、傳染病、腫瘤、糜爛者等。另外,精神緊張或處於過飢、過飽、飲酒、勞累後等狀態時,也都不宜拔罐。

醫生還提醒,拔罐時還要講究選擇合適的體位以及合適規格的罐,治療時要充分暴露治療位。老年、小孩、體弱者罐數要少、留罐時間不宜過長,拔罐最好還是到正規醫療機構進行。

放血必須保持無菌

在韓劇裡,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人消化不好時會自行在手指頭上扎針來放血。其實在我們身邊,在身體出現不適後,出於排毒等目的,自行放血的也大有人在。不過醫生提醒,有貧血的人不宜效仿這一做法。

據介紹,放血療法是用針具或刀具刺破或劃破人體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但這種方法大病體弱、貧血、妊娠期婦女和有自發性出血傾向者要慎用。如果有重度下肢靜脈曲張的患者,病變部位則要禁用放血療法。

專家指出,放血必須無菌操作,才能防止感染。而且為了保證安全還要避開動脈血管。在時間上也有嚴格的講究,如淺刺法散刺法可每日或隔日一次。挑刺或深刺法宜一週左右一次。出於保險目的,不建議人們出於保健目的自行放血。

南少林速效超級強腎秘法,不僅速效,而且簡單

練過南少林武功的人都知道,南少林有一個十分神奇的強腎壯腰法,叫南少林金剛鐵板橋,南少林金剛鐵板橋是一種武練法,還有一種文練法,文練法更簡單,也更適合所有人去操作,但這種文練法很少有人知道,現將該法簡介如下:

1、身體自然直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靜默凝神2分鐘,

2、兩腳趾抓地,用兩手心勞宮穴摩擦腳後跟半分鐘,

3,點按松身穴半分鐘,鬆開全身很重要,全身不松,氣機難通,但松不是軟,

4、兩手交差置與身後,然後身體儘量想後彎,停10秒中,還原,如此連續做10~15次,每天一次,

5、練完後合掌再靜默凝神2分鐘。練習該法不受時間限制一分鐘不少,十分鐘不多,也可省去1,2,3,5步驟,直接練習第4步,同樣能夠取得良效。一般只要按該法做7天左右就會體會到神奇的效果。

該法強腎原理:人的精髓在與腎臟,身體彎腰時一塊肌肉剛好抵住腎盂而引起酸漲的感覺,其實相當與在按摩腎臟,週而復始地刺激腎盂極大地激活了腎臟的元氣,從而起到了壯陽的目的。

注意:該法補腎之峻猛,強身之迅捷,無出其右!

Tags:血管經絡中醫人體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