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61:青年人,應該屬於什麼樣的“佛系”?

由 掃石聽風的思想庫 發表于 人文2021-06-28

簡介也許在和平寧靜、國泰民安的時代,佛系的生活確實更多地表現出某種平淡無爭、消極懶散的小確幸現象,但是在社會出現問題時候,真正的佛系——剛勁有力、進取奉獻——就會爆發出來

如何遠離怖畏

1

“佛系”這個詞,最近好像無來由地突然火了一把。

在眾多精彩的文章之中,有一種不好的現象,就是某些文章把“佛系”思想或生活往往描寫成或不論是非、遇事逃避,或無所事事、不思進取。也有的文章以談人生為切入點,把消極、逃避、犬儒理解成了“佛系”。

雖然這種似是而非的觀點近來已經受到許多長老和專家的批評與糾正。但由於今天恰巧是青年節,也就以之為機緣,略微陳述一下佛系與青年。

61:青年人,應該屬於什麼樣的“佛系”?

2

雖然經典浩瀚,但是從生活角度而言,佛教在本質上其實就是告訴芸芸眾生怎麼生活、怎麼做人以及如何做事的一種學問。我認為,佛教的“六度”思想能夠完美地回答這個問題,尤其對於青年人,也許更是如此。

所謂“六度”,又稱為“六波羅蜜”,是菩薩透過如是修行,能夠真正做到自利利他,從而到達涅槃彼岸的方法。或者說,這是達到究竟大自在目標和境界的法門。具體說,“六度”即是

一、佈施,包涵三個佈施內容:一是財施,即以財物去救濟疾病貧苦的人;二是法施,即以正確的思想和價值觀去教導大眾修善離惡,不讓邪惡落後的東西佔領人的大腦;三是無畏施,即遇到困難能夠臨危不懼、奮不顧身地拯救別人,使之遠離或擺脫怖畏和痛苦。

二、持戒,即嚴格持戒而行,遵守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三、忍辱,即能夠忍受任何自然和社會原因造成的痛苦及一切不公正對待。

四、精進,即砥礪身心,精進不止,勇往直前。

五、禪定,即制止思維混亂、三心二意。

六、智慧,即開啟一種能夠理解世界本相,服務人生的玄聖智慧。

看看,這哪裡有什麼逃避、犬儒、自憐的痕跡,有的倒是六度者所具有的既能氣定神閒又能勇猛精進,既能嚴於律己又能鐵肩道義的精神。

61:青年人,應該屬於什麼樣的“佛系”?

攝於徽州

3

舉個例子吧。

龔自珍(1792~1841),字定庵,清代中晚期的一個讀書人,進士出身,曾做過政府的中下級公務員。年輕時因讀明代紫柏、憨山和蓮池幾位高僧的著作而心歸淨土,並受菩薩戒。據我略檢,今本《龔自珍全集》中收其與佛教相關的文章共49篇。龔自珍不僅閱讀顯密、禪、淨、天台、中觀等經典,而且對佛典版本等都加以關注,可以說有著相當深厚的佛學造詣。他在一首詩中說:“不似懷人不似禪,夢迴清淚一潸然,瓶花帖妥爐香定,覓我童心廿六年。”看到這,也許有的人認為,龔自珍不過是一位信佛的、無病呻吟的、為作新詩強說愁的讀書人罷了。

但是,看看他寫於鴉片戰爭爆發前一年即1839年——幾乎中國所有的青年人都熟悉的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他因病去世有時間,正是鴉片戰爭爆發後的第二年。當時的中國,社會經濟潰敗,政治風雨飄搖,外敵壓境,民不聊生。所以龔自珍甚至想放下教鞭,去上海參加抗敵活動。雖然因突然病逝而未能如願,但龔自珍不正是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激昂奮進的佛系者嗎?

甚至才高如梁啟超者,也對龔自珍有著極高的評價。梁啟超說:“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確與有功焉。光緒間所謂新學家者,大率人人皆經過崇拜龔氏之一時期;初讀《定庵全集》,若受電然。”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著作,能讓梁啟超感到電然震撼?文與其人,正是偉大的思想和偉大的人格才會讓梁啟超“電然”吧!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1865~1898)者,在甲午戰爭中國失敗後,他有過佛教救國的理想,並積極參加戊戌變法。在慈禧老佛爺發動政變後,變法失敗,但譚嗣同卻拒絕逃跑求生,最終在菜市口英勇就義。所以,梁啟超稱讚他是一位“真學佛而真能赴以積極精神者。”

清代這兩位佛系青年,一位死時49歲,一位死時33歲。

也許在和平寧靜、國泰民安的時代,佛系的生活確實更多地表現出某種平淡無爭、消極懶散的小確幸現象,但是在社會出現問題時候,真正的佛系——剛勁有力、進取奉獻——就會爆發出來。我想,這才是真正的佛系,這才是真正屬於青年人的佛系。

Tags:佛系龔自珍六度梁啟超電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