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閬中民間故事:閬中石犀牛的傳說故事

由 閬中旅遊 發表于 人文2021-06-23

簡介犀牛常年臥於江邊,吸日月之精華,飽覽山川之神秀,靈性十足,觸控可以消災祛病,心想事成,婦人生貴子,學子學業成,商賈財源旺:三說預報天氣,閬中石犀的材料很特別,犀牛的表面很光滑,一遇到天氣變化,犀牛的表面就會出現溼潤的水珠跡象,所以人們常看犀

困於石據於黎的意思是什麼

閬中犀牛的傳說

閬中民間故事:閬中石犀牛的傳說故事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川北道黎學錦在修好防洪堤後,又在西門堤外採魚翅石匱閣上,安置了石犀。有人說,犀牛是根據風水學原理設定的。原閬中城西門空曠無物,難以收閉,於是人們在江邊安置靈物,以達到陰陽平衡。

陰陽五行講相生相剋,石犀安放好後,鎮住了水怪,人們便可以免除洪水之憂,安居樂業了。 嘉慶年間,閬中人王承謨寫過一首關於犀牛的詩:

偶來桐蔭下,見汝便相親。

拂拭澤雙手,晶瑩汗一身。

苔紋自然妙,月色幾回新。

此水無幽徑,漫勞溫太真。

閬中民間故事:閬中石犀牛的傳說故事

其實,犀牛除鎮水之外,還有三大功能:一是監測洪水的“警戒線”。犀牛安放在千百年來發洪水時的最高位置。如果水浸到牛腳下,城內有驚無險;如果淹到牛身邊,城內便告急了;如果把牛全淹了,城內也就完了。二是辨別方位的“指南針”,牛頭永遠朝著西方(太極圖中的兌卦,代表澤),當人們(特別是小孩、老人、外來遊客)在西門河邊玩耍太久了,如果忘記了方位,一看到犀牛,便知道方位了,不會迷失方向。三是預測天氣的“晴雨表”。石犀是由一整塊優質精良的峽石精雕細琢而成的,這種寶石質硬、密度大,經得起長年累月日曬夜露、風吹雨打、霜凍雪拶。天晴時,石身乾燥、光滑;要下雨了,空中的水氣便凝結在石犀身上,便形成薄霧狀小水珠,手一摸有滯留感。於是人們馬上打道回府不會淋雨。

小時候,學過一篇課文叫《撈鐵牛》,從此鐵牛是鎮水之物便深深的烙印在腦海中。在市城西嘉藝廣場上也有一頭石犀牛雕塑,整個雕塑不大,但它歷史悠久,從清朝走進21世紀。它隨著歷史潮流的沉浮而沉浮,隨著城市面貌的改變而搬遷,石犀與古城相伴,記錄著歲月滄桑,“犀牛望月”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成為閬中古城江邊的一道獨特的風景。

據閬中縣誌記載:古城西門外,有鐵鑄犀牛,石造犀牛各一尊,鐵犀牛是乾隆34年(1769)知府宋思仁鑄置,石犀牛則為川北道黎學錦修治江岸防洪工程後所置造,“犀牛望月”是古城十景之一。而今只存石犀牛,保寧府志記載:閬中城西水患不斷,1820年川北道黎學錦商同保寧知府閬中知縣自捐俸銀,並向全縣富豪劣紳募捐,增筑西門河堤,且築魚翅分流,又將舊堤砌成石匱,在石匱之上興建樓閣,形成石匱凌雲勝景,並置以石犀鎮水,石犀牛先置於堤外,後移堤上。古人造犀牛是為了鎮水防洪,雖然是一種迷信行為,但也有其來由。清嘉慶年間人王承謨,有一首寫石犀的詩:“偶來桐蔭下,見汝便相親。拂拭澤雙手,晶瑩汗一身。苔紋自然妙,月色幾回新。此水無幽怪,漫勞溫太真。”“溫太真”是指晉代溫嶠,字太真。相傳他任江州刺使鎮守武昌時,人們傳說牛渚磯那個地方水深多怪,遂點燃犀牛角,讓火光相照,果見水族伏火,奇形異狀。這天夜裡他便夢見有人對他說:“與君幽冥相隔,何意相照?”用犀牛鎮水怪,即源出於此。

閬中民間故事:閬中石犀牛的傳說故事

清嘉慶年間,川北道黎學錦譴人選峽石精心雕琢出這一古物,置放於西城門外西門壕邊的防洪牆垛上,用作防洪救災的鎮水之物,也成為古代防洪的警戒標誌。古城水患少了,並不是得益於犀牛的保佑,而是得力於黎學錦道臺大人的防洪工程。但在芳草悽悽、綠楊萬里的江岸上,有犀牛橫臥,看嘉陵江龍王潭的江水滾滾而去,望青山城廓,也別有一番情趣。兩個多世紀以來,石犀以防洪牆垛為家,面向嘉陵江龍王灘,側望身後的閬苑古城,兩眼圓睜,嘴巴微閉,猶如一位忠誠的古城衛士,守護著古城安寧,然而石犀的命運也多遭磨難。

在“文革”中,石犀也未逃脫噩運,不僅與公共廁所相伴,而且滑潤之身也遭受到野蠻摧殘。其嘴巴、鼻子、耳朵和腿部均遭敲擊,傷痕累累,但還是倖存下來。上世紀80年代中期,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古城進入全面發展時期。石犀惜別了自己曾經魂牽夢縈兩個多世紀的西門壕邊,來到了東風大道東風中學的路口上。儘管故土難離,但石犀依然神情若定,在喧囂的鬧市裡,眼望水泥大道向前延伸,近聞龍王灘濤聲依舊,歡迎著南來北往的遊客;

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張飛青銅像取代了石犀的位置,石犀從此在公眾的視野中消失了,悄悄地靜臥於建設局的水池假山間,留下幾多遺怨。“犀牛望月”的景觀成為水中花,鏡中月。2005年,閬中市修建起了規模初具的嘉藝廣場,並選擇最佳的位置,按照原樣重新安放犀牛,犀牛美景重現。而今無論長幼,人們都喜歡在犀牛面前停留駐足,輕輕地撫摩,找找靈氣,而許多頑皮的孩子還爬上犀牛的背上遛一遛,童趣油然而生,日久犀牛渾身上下便滑潤光澤,如同機器打磨過的一般。閬中的石犀牛與眾不同,一般國內常見的鎮水犀牛多以兇猛兇態,但是閬中的犀牛呈安詳臥式,沒有兇猛的牛角和強勁的肌肉,具有祥和姿態有一種人與動物的親近之感。

鎮水石犀在民間的傳說很多:一種說是保平安。在1956年,閬中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水,水繞犀牛而回蕩不入堤壩,隨即悄然退去,然而在1981年,由於石犀牛被搬家,遂致洪水氾濫,淹沒半城。二說是通人性。犀牛常年臥於江邊,吸日月之精華,飽覽山川之神秀,靈性十足,觸控可以消災祛病,心想事成,婦人生貴子,學子學業成,商賈財源旺:三說預報天氣,閬中石犀的材料很特別,犀牛的表面很光滑,一遇到天氣變化,犀牛的表面就會出現溼潤的水珠跡象,所以人們常看犀牛的變化判斷天氣。而且經驗豐富的船工舵手還可以根據犀牛頭部的朝向判斷航道和選擇停靠的位置,犀牛在古代的防洪和航行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閬中民間故事:閬中石犀牛的傳說故事

如今古城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犀牛遷回原處,還修建了小橋流水般的小型休閒廣場和亭子,供遊客觀光和休閒,還把此處命名為犀牛碼頭,成為遊船上下游客的地方。更讓人感到欣慰的是:距離犀牛的一公里的地方,閬中市還依託原有的魚翅(明清代的防洪堤壩)修建了魚翅公園,既完整的保護了古代防洪設施文物,又成為閬中市市民休閒和觀山望水的好地方,真可謂相得益彰。犀牛雄風依舊,它滿含深情的回眸中:是對古城的反哺之情,也是嘉陵江上最美的一道風景!

石犀獨臥江邊,吸天地之精華,收山川之靈氣,天長地久,便靈性十足。傳說有一災荒年,牛也餓極了,於是夜間便跑過河去吃麥子,被人發現了,後來請來峨嵋山老道畫符唸咒,打嘴斷角,犀牛被降伏後,便安分守紀了。漲水時,縴夫拉船逆水上行,到犀牛處,便將纖繩導在牛脖子上,稍歇片刻後又解開纖繩繼續前行,時間長了,犀牛脖子上自然就出現了一道很深的痕跡,至今猶存。

1956年,閬中漲大水,當時洶湧的洪水在犀牛身邊迴盪,由於“犀牛洗澡”鎮住了洪水,所以第二天,水便很快退去了。

1978年,電廠修堡坎,當時的廠長王福慶為了保護文物,特派職工董長禮帶領民工,用三角鋼架和手拉葫蘆,將犀牛從河邊吊到岸上,按原方位安好,頭朝西,牛脖向右望沙溪,前有西門濠形成的“月兒灣”,所以叫“犀牛望月”。尾向東,屙屎(金銀珠寶)肥閬中(有何開順儲存的黑白照片為證)。他們在起吊時,發現底座下面有紅、白、青三條蛇,人們認為這是吉祥物,故放生而去。不久有一張姓玩童,騎在犀牛背上玩耍,用油光石敲打牛頭,第二天爬樹時,突然掉下摔死,訊息傳開,其他頑童談此色變,再也不敢亂打犀牛了。

1981年,閬中又發生了百年未有的特大洪水。由於犀牛已移位,失去了防洪警戒線,故洪水氾濫成災,淹了半個城。1987年,陰差陽錯地把犀牛遷到東風中學大門前的十字路口中間,交通事故頻頻發生,人們說這是因為犀牛要喝水、要洗澡,所以發了怒。

2004年,隨著西門嘉藝廣場、古韻外灘的峻工,犀牛又搬回了老家,安放在嘉藝廣場與西城門的交匯處,西邊建有犀牛亭。春風綠江岸,人在畫圖中。犀牛人見人愛,特別是在旅遊黃金週期間,這裡遊人如織,群童嬉戲,真是樂哉悠哉!

Tags:犀牛石犀閬中古城防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