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詩文選粹】洪天平:桿秤 秤桿

由 英都鄉訊 發表于 人文2021-06-20

簡介而桿秤的誕生,則使民間交易和百姓互通有了實質的數字依據,所有物質的往來都在秤桿與秤砣的起伏翕然中得以完成

秤桿與稱杆有什麼區別

作者:洪天平

小的時候每逢圩日,我總是纏著母親帶我去趕集。後來稍大點我便自己去逛圩,反正鎮上集市離我家不遠。

五天一次的圩日很是熱鬧,人山人海熙熙攘攘,但至今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鬧市中不可或缺的一物——桿秤,閩南話喚作“秤桿”。

那時候,農產品和家養的禽畜都在集上交易,大到糧油、豬崽,小到雞鴨、瓜菜,反正一切論斤算兩的東西都離不開那一杆秤。一般而言,賣者有自帶桿秤的,也有不帶的,臨時找“中介”代勞。也許是長久需求的緣故,衍生了一種新興的行業,專門為買賣雙方稱斤計兩的所謂中間人,人們還為其取了個好聽又雅緻的名字叫“秤倌”。

【詩文選粹】洪天平:桿秤 秤桿

(圖片來源於網路)

儘管作為中間人的“秤倌”通常是比較厚道公允的,但還是常見買賣雙方為了分量和斤兩圍著“秤倌”計較不休,有時候甚至爭到臉紅脖子粗,雙方四手皆抓著秤桿不肯鬆開,那時候有個專業名詞稱作“比秤頭”,也有叫“比秤星”的。雖說買的沒有賣的精,但天下沒有談不攏的買賣,只有談不攏的價錢,追求惠而不貴而已。每逢這樣的場景,小小的我總是默默站在一旁,像看西洋鏡一樣覺得好玩,大抵我的“人間煙火”便是從這時這裡開始的。

據民間傳說,木杆秤是魯班發明的,其根據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13兩為一斤。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再新增“福祿壽”三星,正好十六星,遂改一斤為16兩,並頒佈統一度量衡的詔書。還有另一種說法是春秋時期的范蠡所制。反正關於木杆秤的由來因年代久遠已無從考證,人們只知道它是我們華夏的“國粹”而引以為傲。

可以想見,因為度量衡的出現,於是世間物體有了長短、大小、輕重的量化概念。而桿秤的誕生,則使民間交易和百姓互通有了實質的數字依據,所有物質的往來都在秤桿與秤砣的起伏翕然中得以完成。

小小桿秤,簡約而不簡單,利用眾所皆知的槓桿原理融入我們民族的偉大智慧,上通天文下達地理,實在難能可貴。桿秤其秤桿選材一般為楠木,上好的有“紅栒子”木,經工匠精細打磨,鑲花嵌星,杆砣之間斟酌無隙無誤後便可走向市井。至於“戥子”,閩南語叫它“釐頂”,是用珍稀動物牙骨做的袖珍桿秤,常見於金銀店鋪和藥房,不過這兩個地方,普通百姓一個是少去,另一個是去了也不看秤起秤落。

自古以來,民間的平民百姓在使用桿秤的歷史歲月中,沉澱了好多哲理性的語言,或詼諧幽默或啟迪人生,不失為一種不可多得的財富。諸如“不識秤星花”——是對自己的大度調侃,體現一種凡人的江湖襟懷;“秤桿翹翹,該知道拿走”——即說凡事有度,不能慾望無止;“半斤八兩”——乃對人的一種實時評價,誰也不可過高估價自己;“秤砣小壓千斤”——喻人不可貌相,關鍵在於有所作為;“有人掌秤桿,有人抹秤砣”——寓意事物關鍵中還有關鍵,要害中另有要害……

【詩文選粹】洪天平:桿秤 秤桿

(圖片來源於網路)

其實以上這些話,在我當年逛集時就常聽過,那個時候年少不知愁滋味,更不曉得其中蘊含的哲理,只當是鬧市中的江湖用語,或者交易中討價還價的“行話”,甚至是無聊的市儈之聲。豈知生活就是從無數“不起眼”開始的,而高雅的東西多是建立在凡俗之上的。當然隨著年輪的翻滾,小小的我也在長個之中伴著長腦。

貧瘠年代,人們視什麼都是寶貝,所謂窮家值萬金,哪像如今講究“斷、舍、離”。那時候每家必備一杆秤,個別家庭還備有大小兩杆,因為過日子不易,必須精打細算省斤摳兩。農具、種子、肥料、柴草、菸葉,竹、木、鐵、布,無雜不有,都在“計劃”之列。拿米兌肉,賣蛋換油,以盈補缺,互通有無,所有家庭的大事小情都要一一透過“秤鉤”,這是絕對不能馬虎的。

時代的腳步走到今日,發展與變化的速度用“一日千里”還是嫌慢。宏觀如天體執行,微觀乃“秤星”之億萬分之一之顆粒。至於人之社會性之“度量衡”已然今非昔比,早已告別過去斤兩必究的“秤桿年代”。如今凡事大方而體面的紳士超女們即便在超市購物時,也是象徵性地瞟一眼數字盤秤,瀟灑到令自己都感到意外。

《說文》裡稱,秤,銓也。古人造字挺有意思,“秤”字“禾”“平”也,隱喻糧食買賣要公平,民以食為天,自古就是糧食重要。如今豐衣足食,對於桿秤,雖說“有你時錦上添花,沒你時依舊芳華”,但從大的層面說,桿秤已然告別老碼頭繼而退出歷史舞臺,悄悄然“隱於市野”,有心的人也只能偶爾在農貿市場見到一些個體攤販帶著桿秤,儘管星星點點,也算是鄉愁的延續吧。

好在我們的老祖宗還留下一句話:“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讓人玩味無窮……

Tags:桿秤秤桿秤星秤砣度量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