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江豚是長江‘原住民’,不能消失在我們這一代!”

由 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 發表于 遊戲2021-12-06

簡介南京市綠化園林局副局長賀永順介紹,這一專案帶動專業老師、志願者走進校園,向40餘所鄉村學校、子弟學校的困境兒童等提供江豚保護科普課程,並組織青少年來南京江豚保護區實地監測,為“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培育力量

我國白鰭豚滅絕了嗎

交匯點訊 10月21日,南京建鄴魚嘴溼地公園。 “快看!快看!有江豚探出腦袋!”循著一群扮成江豚模樣的小朋友的歡笑聲,很容易注意到81歲的江豚愛護者朱方,他一會兒慈祥地看看孩子,一會兒盯著江面尋找。 “現在孩子看江豚成了奢侈事情。我中學前住在江心洲,常光腿站在江水中玩耍,隔著一兩米看見江豚是家常便飯,最多的一次看到十餘頭在江中翻躍。”朱方愛稱江豚為“江豬”,這是老南京人對它們的俗稱。“江豬”圓滾滾的腦袋,長著一雙豆豆眼,面帶微笑,像是大自然散播在人間的微笑“精靈”。

“江豚是長江‘原住民’,不能消失在我們這一代!”

2012年,朱方看到媒體報道稱江豚數量銳減。“我擔心江豚會重蹈白鰭豚的覆轍。”1986年,白鱀豚數量不足300頭;1995年,有漁民打魚擊死一頭白鰭豚,還要邀功“獻給”給保護區;2007年,科學家公認該物種已經“功能性滅絕”。朱方兒時還親眼見過白鰭豚,他不願子孫後代就這樣再也沒機會看見江豚。

“江豚是長江‘原住民’,不能消失在我們這一代!”

朱方畢業於中文專業,一生從事語文教學工作,於是他藉著專業優勢,一頭扎進故紙堆,7年多時間整理出700餘首古詩文,集結成305頁的《江豚詩文選集》初稿。他家的桌子上堆放著半米高的文稿材料。

“江豚是長江‘原住民’,不能消失在我們這一代!”

“魚則江豚海狶”“江豚無數爭吹浪”“江豬群浮,癩頭黿大如傘蓋”……朱方拿出書籍讀起來:“這些詩句展示江豚作曾經那樣活躍而蓬勃地生活在人類身邊。江豚與人類相伴久矣!我收集到的詩句中要數清代篇目最多,說明僅百餘年前,江豚還是人類熟悉的老朋友。”

“江豚是長江‘原住民’,不能消失在我們這一代!”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10月21日,2021年“南京長江江豚保護主題月”系列活動啟動現場,南京江豚保護協會會長、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楊光介紹,南京是唯一在市中心長江段有野生江豚穩定棲息的城市,經過兩年多的考察,長江南京段江豚數量穩定在50餘頭,而且呈現上升趨勢。今年上半年,觀測人員至少新發現4頭小江豚,長江南京段的江豚種群大約可劃分成3個“家族”,這說明每個“家族”至少都喜添1頭小江豚。

“江豚是長江‘原住民’,不能消失在我們這一代!”

喜愛動物是人類的天性。活動現場,3歲小男孩袁承駿眼巴巴地看著講臺,他家雖離江邊不遠,但只在海洋館見過海豚,從未見過江豚,看見現場穿著江豚吉祥物衣物的工作人員就不顧旁邊的爸爸,撒開腿往前跑、迎過去要抱抱“江豚”。“江豚是長江‘原住民’,不能消失在我們這一代!”朱方說。

“江豚是長江‘原住民’,不能消失在我們這一代!”

南京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副站長張俊告訴記者,未來一個月,市民可透過參與親手放流長江原生魚種、拍攝江豚攝影作品和短影片、加入江豚保護公益跑等6種方式保護江豚。豐水期,市民在魚嘴公園、江心洲、潛洲江邊、中山碼頭等地能較容易看到江豚戲水的身影。 普通人能為保護江豚做什麼?張俊倡議,不在江邊亂扔垃圾,不隨意放生動物,避免有害物質、外來物種破壞水域生態。發現江豚受傷、擱淺、死亡,不擅自處理,及時報警。 同時,江豚保護教育扶貧“圓夢教室”專案成立。南京市綠化園林局副局長賀永順介紹,這一專案帶動專業老師、志願者走進校園,向40餘所鄉村學校、子弟學校的困境兒童等提供江豚保護科普課程,並組織青少年來南京江豚保護區實地監測,為“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培育力量。

“江豚是長江‘原住民’,不能消失在我們這一代!”

近年來,南京市綠化園林局不斷完善江豚保護管理機制,完成保護區勘界立標,建設江豚救護基地,構建“水上、水下、岸線”立體監測體系,建成江蘇首個長江江豚監測站,打造全國首個江豚書屋、江豚郵局,組織編寫“長江江豚保護與研究”系列叢書,打造“南京長江江豚保護主題月”系列活動、“守護江豚之都”公眾教育系列活動。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劉春/文 張琦/攝 穆懷佳/剪輯

本文來自【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

Tags:江豚朱方長江南京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