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從西方使臣覲見清朝皇帝的禮儀,看大清由盛變衰的過程

由 來去是夢成敗皆空 發表于 遊戲2021-11-10

簡介朝廷禮部官員與馬格爾尼(馬嘎爾尼)使團商議覲見皇帝的禮儀,即需要向大清皇帝陛下行三拜九叩大禮,但馬格爾尼以覲見英王用單膝跪地禮為由,拒絕行叩拜之禮,經過多次激烈的爭論(甚至斷糧,跪下親皇帝手,掛出英王畫像同等行禮等等),最後朝廷同意英使團使

外國使節採用何種禮節

根據清史稿記載,西方開始入貢是在康熙初年,由朝廷負責接待,但禮節與各藩國稍有不同。比利時布魯塞爾傳教士南懷仁,1658年來華,由於他精通天文,曆法、擅長鑄炮,所以康熙帝賜他主管欽天監,官至正二品工部侍郎,而且他還是康熙皇帝的科學啟蒙老師。在內廷召見時,

允許他侍立回話,不用行拜跪禮。

從西方使臣覲見清朝皇帝的禮儀,看大清由盛變衰的過程

雍正年間,羅馬教皇派遣使者來京,

清世宗加恩允許其使用西洋禮,並且與教皇使者握手

。但最終結果確實不歡而散,因羅馬教皇克雷芒十二世(Pope Clement XII,1730年-1740年在位)認為結合中華禮制的“嘉樂八條”與天主教義不合,宣佈予以廢除。引得雍正帝大為不滿,並親下諭旨說:“

中國有中國之教,西洋有西洋之教;彼西洋之教,不必行於中國,亦如中國之教,豈能行於西洋?!

”之後雍正帝下令禁止西方在華傳教。乾隆時期,雖然傳教士雖在宮中受到很高禮遇,但仍不能在華展開傳教。嘉慶、道光兩朝繼續執行禁教政策,天主教在中國只能採取地下發展的形式。

從西方使臣覲見清朝皇帝的禮儀,看大清由盛變衰的過程

乾隆朝後期(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使馬格里(馬格爾尼)帶領商隊,科學家,醫生等八百餘人入覲(清廷方面翻譯成是英王補祝乾隆八十大壽)。實際上英國本意是借乾隆八十大壽派使團來華進行外交,貿易談判,而乾隆皇帝卻認為是英國不遠萬里前來“祝壽朝貢”,他高興的令沿海各督撫“委員照料護送進京”,一開始雙方的認識就不在一個基點上,所以這種誤解導致了雙方在覲見禮節上的爭論。

從西方使臣覲見清朝皇帝的禮儀,看大清由盛變衰的過程

朝廷禮部官員與馬格爾尼(馬嘎爾尼)使團商議覲見皇帝的禮儀,即需要向大清皇帝陛下行三拜九叩大禮,但馬格爾尼以覲見英王用單膝跪地禮為由,拒絕行叩拜之禮,經過多次激烈的爭論(甚至斷糧,跪下親皇帝手,掛出英王畫像同等行禮等等),最後朝廷同意英使團使用單膝跪地的西禮參拜皇帝(親吻乾隆皇帝手被嚴格禁止)。

從西方使臣覲見清朝皇帝的禮儀,看大清由盛變衰的過程

到了咸豐,同治年間,由於國勢衰敗,屢敗於西洋。外國使臣便經常請求入覲皇帝,但當時以西方禮制怪異無禮,被清廷拒之。同治時,英、法兩國使臣四次請求覲見,均沒有給其迴應。英法對清廷曰:

希望快速的和清廷修好,阻止兩國覲見皇帝,是清朝沒有給與應有的“待客之禮”也

,英法使言“

若入人家室,不得一見主人以溫言相待,來者豈能釋然於心乎?

”(強盜邏輯)。

從西方使臣覲見清朝皇帝的禮儀,看大清由盛變衰的過程

同治十二年,穆宗親政,泰西(中歐地區各國)眾使臣請求瞻覲皇帝,並呈送國書。希望用西方禮節拜見皇帝,行三折腰禮(三鞠躬),朝廷商議之後覺得所行禮儀不妥。在表示極為遺憾的同時,另一方面又表示:“

大清國大皇帝願見本國全權大臣與否,自然可以自主,本大臣等欽奉我大皇帝諭旨,斷無以此勉強貴國之意”

從西方使臣覲見清朝皇帝的禮儀,看大清由盛變衰的過程

直隸總督李鴻章上書建議朝廷:“

先朝召見西方使節時,那時各國未立和約(沒有外交關係),各國使者沒有常駐京師。先朝國勢雖強,也比不上今日大清(拍拍馬屁)需要按照我大清會典中“升殿受表常儀”的禮儀。然而嘉慶年間,英使來朝,已不行三跪九叩禮,其後就成為了約定,國家間的禮節對等,不便再以屬禮為牽絆。拒而不見,似於情理間不合適。糾結跪拜之禮,又似所見不廣。看在他們禮敬有加的份兒上,當寬恕其禮不足。最好商議訂立條規,使之遵守。各國使者前來,能見一次的不用再次復見,能一時同見的,不用再單獨求見,應當可以杜絕他們的覬覦貪婪之心。並且禮儀也應該根據情況變通,我大清朝對待屬國有禮法的定製,但是待其他國家卻沒有定製禮。近今頻繁的簽訂商約,實數千年變局,國家也沒有制定相應的禮制,列祖列宗也沒有預先定立這樣的禮經,所以斟酌現在的時勢,權宜以樹準則。”

從西方使臣覲見清朝皇帝的禮儀,看大清由盛變衰的過程

總理各國事務恭親王奕訢,也多次與外國使節覲見清帝行拜跪之禮進行了申辨,1868年,中英修約,清總理衙門與外國修約第一條就是“請覲”問題。其中在《條說》稱:“

咸豐十年,與各國換約,英、法皆請呈遞國書。照會數次,竟以儀節未定,事不果行。今以皇上衝齡,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因之停罷,彼即以阻其入覲,為不以客禮相待,時來饒舌,言多憤激。雖曾以如欲請覲,必須行跪拜禮為說,彼即堅稱並非屬國,不能改從中華儀節,而終不肯謂覲可不行”。但各國使節都堅持拒絕行跪拜禮,難以改變他們的想法,所以奕訢上奏,請求下明諭允行。為了給自己留出迴旋的餘地,也只能“惟以應候聖裁,應先議禮為說”。

從西方使臣覲見清朝皇帝的禮儀,看大清由盛變衰的過程

經過多次協商,最終清廷同意外國使節覲見皇帝“不行跪拜”大禮,而是在西方三鞠躬禮之上改為五鞠躬禮。其次外國使節覲見時只可禮貌性的致辭而不能涉及具體事務,如“

遽然奏陳,國主亦可以禮謝卻

”,最後外國使節應遵守“

同見之例,遲早恭侯,諭旨遵行,不能一人隨時請覲,用昭鄭重。”

從西方使臣覲見清朝皇帝的禮儀,看大清由盛變衰的過程

1873年夏(六月壬子)日本國使臣(副島種臣),俄國使臣(倭良嘎哩),美國使臣(鏤斐迪)、英國使臣(威妥瑪)、法國使臣“熱福理”、荷蘭使臣(費果蓀)暨翻譯等九人在紫光閣覲見同治皇帝並呈國書,

依照商定的五鞠躬禮儀覲見,在接見外國使臣時,同治帝很輕鬆隨意,還賜使臣酒。各國使臣向同治謹致賀辭,同治皇帝也“溫語慰問”(起居注載)。

從西方使臣覲見清朝皇帝的禮儀,看大清由盛變衰的過程

使臣初至,始覲見,餘則否。

”之後親奉國書者按照這樣的禮儀。覲見前要先期繪圖進行演示練習,在何處覲見,定在什麼日期覲見,需要候旨而行。

光緒十六年,清駐英使臣薛福成奏陳:“

各使覲見,須定明例。凡使臣初至一國,其君主都要接見慰勞,使臣覲見完畢,鞠躬退,對話不涉及公事,此通例也。頃聞駐京公使,以未蒙晝接,不無私議。昔年英使威妥瑪藉詞不令入覲,致煙臺條款多要挾,靳虛文而受實損,非計之得。今宜循同治十二年成案,援據以行。若論禮節,可於召見先敕下所司,中禮西禮,假以便宜。如是,彼雖行西禮,仍於體制無損

。”等等,在這之後遂為覲禮節的定例。

從西方使臣覲見清朝皇帝的禮儀,看大清由盛變衰的過程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庚子之變後,八國聯軍“擊敗”拳匪,清廷顏面掃地,威望無存。

在京的各國使臣要求更改覲見禮節,各使臣一同覲見時地點必在太和殿(外朝最高等級的殿宇),一國使臣單行覲見的地點必在乾清宮(內廷最高等級殿宇)。

從西方使臣覲見清朝皇帝的禮儀,看大清由盛變衰的過程

還要求

各國使臣進宮呈遞國書,乘與往返,直到宮殿門前降輿,禮成送歸。齎奏國書,必自大殿中門而入,清廷皇帝還必須親自接受國書。而後在乾清宮大擺宴席,清廷皇帝必須入座陪同。隨後又把各國一同覲見的地點由太和殿改成了乾清宮,還要用黃色的轎子接送。

從西方使臣覲見清朝皇帝的禮儀,看大清由盛變衰的過程

慶親王奕劻等表示不能每事曲從。遂與各使磋商,歷時數月,只把使臣乘坐黃轎,覲見地點太和殿,和乘轎在宮殿階前降輿的這三項給改了,才稍稍平復了朝中的爭議。

從西方使臣覲見清朝皇帝的禮儀,看大清由盛變衰的過程

所謂弱國無外交,清朝中前期,大清國勢強勢,開疆拓土,無有敢逆朝廷禮法制度者。到了中後期,尤其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外國使節覲見清朝皇帝的禮節變成了“協商”處理,到了清朝晚期,隨著庚子之變,八國聯軍進京,清廷割地賠款,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覲見皇帝的禮節和地點已經完全由“外國使臣”來定了,可謂“喪權辱國”到了極致了。

從西方使臣覲見清朝皇帝的禮儀,看大清由盛變衰的過程

Tags:覲見使臣皇帝清廷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