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漢代隸書的鼎盛

由 南溪堂釗哥 發表于 遊戲2021-09-22

簡介漢安裡刻石袁安碑拓文袁敞碑拓文祀三公山碑拓文從漢字形體發展看,漢代仍應用小篆,但佔統治地位的是隸書

偃波怎麼讀

漢代從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這426年是漢字書法發展史上關鍵性時代。漢字至此基本定型,後世也只是在書寫方法上作了一些發展,形成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書體。

西漢建立以後,一般的律令、典章、制度皆由丞相蕭何制定。蕭何原來是秦朝的官吏,劉邦打入咸陽的時候,別人都搶掠財務,唯獨他只蒐集檔案材料。而他制定的律令、典章、制度“率由舊章”,基本都是沿襲秦制,但又恢復了秦已廢除的分封制,採用郡縣與封國並行的體制。在文字上,秦書“八體”,漢書也是“八體”。蕭何在制定的《草率》中,規定以八體書作為學童應試的內容。成績好的,可以作為專門負責文書工作的尚書、史書令史。但是八體中,隸書最實用,因此是學習的重點。而擅寫隸書更容易得到“史書令史”之職。所以漢代稱隸書也叫“史書”。

以書取人既然成了國家制度,對個人來說則是入仕手段。書寫隸書就逐漸形成了一種風氣,甚至一些皇帝和后妃也都很重視寫隸書。《漢書》中記載元帝“多才藝,善史書”,孝成許皇后“聰慧,善史書”。當時有諺語說:“何以禮儀為,史書而仕宦”。意思是說,還管它什麼禮儀呢,只要寫好隸書就可以做官了。在整個漢代四百年間,只有東漢安帝時的《嵩嶽少寶石闕銘》、《開母廟石闕銘》等少數石刻是篆書,另外還有些符璽、幡信和有些碑額還用篆書之外,都普遍使用隸書。因此隸書很快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和普及,直至東漢達到頂峰。

事實上,秦代李斯雖然標準化了小篆,但應用其實也不是很廣。秦漢兩朝,人們如何書寫小篆?秦代刻石小篆很規整的。事實上在秦朝,規範的小篆僅用於立碑、刻石等極為莊重的場合,日常用字多為秦隸。小篆登上歷史舞臺,在日常的實際運用中用途不多。這種書體刻在國家詔令上,叫做‘小篆’;刻在虎符上,叫做‘刻符’;寫在幡信上,故意曲屈筆畫,叫做‘蟲書’;用來刻印章,叫做‘摹印’;寫在封檢上,叫做‘署書’;刻在兵器上,叫做‘殳書’。”許慎《說文解字》將秦之書體歸為“八體”。

從現存曲阜的西漢晚期《安漢裡刻石》上書陰刻“山魯市東安漢裡禺石也”十個大字,與東漢的《袁安碑》、《袁敞碑》和《祀三公山碑》來看,在漢代,人們並沒有忽視小篆的用途。但是小篆也逐漸“隸化了”。到了東漢,小篆所書碑額成為奇觀,有的小篆變化還比較大。又如東漢中平三年(186年)所立《張遷碑》,其碑額為“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12字,亦可見篆之原法、隸之勢態,其實也是脫胎於小篆的。而東漢熹平六年(177年)所立的《尹宙碑》,碑額上的“從銘”二字,有“倒薤(xiè)篆”之風,是對小篆的“改造”。《韓仁銘》立於東漢熹平四年(175年),碑額直承小篆,寬博圓潤,變化有致。這也說明利用小篆書寫碑額也成為了風氣。

漢代隸書的鼎盛

漢安裡刻石

漢代隸書的鼎盛

袁安碑拓文

漢代隸書的鼎盛

袁敞碑拓文

漢代隸書的鼎盛

祀三公山碑拓文

從漢字形體發展看,漢代仍應用小篆,但佔統治地位的是隸書。這一時期,在隸書定型的同時,草書,行書,楷書也應運而生。早期的秦漢竹簡上,有些隸字呈現豎長之形,並多見極度誇張的長豎。隨著後期寬廣書寫材料的普及,隸書則越來越多地呈現出方扁的態勢,橫畫及捺畫出現裝飾性的波磔、蠶頭燕尾等。到了東漢順帝以後,就達到了成熟階段,其字型“似八字勢,有偃波”。 根據其形態,又命名叫做“八分”。所謂“八分”,即成熟定型了的“漢隸”。

隸的形體再進一步發展,到了漢末三國時期,字畫上又有了側(點),掠(長撇),趯(直鉤),啄(短撇)”,結構上更趨於遒麗、嚴整,這就形成了正楷,即所謂“今隸”,晉代的楷書也叫“晉隸”,唐代的楷書也就叫“唐隸”。

當然漢代發展隸書的過程也有反覆。東漢曾有過一陣復古的思潮,特別是東漢末年,靈帝曾下詔以“鳥篆”為考試內容,篆書因而盛極一時。

隸書在漢代能夠得到發展,除了可以入仕做官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隸書寫起來確實比篆書方便快捷。所謂“小篆為大篆之捷,隸書為小篆之捷。”隨著紙張的發明應用,書寫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和大眾化。事實上篆書更適合刻石,至今我們刻章大多還採用篆書,也仍叫“篆刻”。但我們練習大小篆的目的並不是非要復古,也不是非要寫好篆書,而是把它作為練習書法的一種手段。畢竟篆書筆法變化不多,甚至連粗細都不變,中鋒就可完成。而其它變化的寫法,作為藝術欣賞一下即可,反正大多不認識,看不懂。

漢隸成熟定型的時代,應該是東漢晚期。程邈“創造”的隸書即“秦隸”,是沒有點畫俯仰之勢的。到了漢代,人們才開始講究字畫的工拙,注意字形的美觀。因此隸書在結體上產生了遒麗的俯仰之勢;字畫上變化出飄逸的波磔之美。

漢隸的形體之美進一步發展,到了漢末三國時期,字畫上又有了“側”(點)、“掠”(長撇)、“趯”(直鉤)、“啄”(短撇),結體上更趨於遒麗、嚴整,就成了真書,或叫“今隸”,晉代叫“晉隸”,唐代叫“唐隸”,如今叫“楷書”。

宋宣和書譜:“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認為楷書是由古隸演變而成的。據傳:“孔子墓上,子貢植的一株楷樹,枝幹挺直而不屈曲。”楷書本筆畫簡爽,必須如楷樹之枝幹也。《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王次仲是秦人,說他是漢初之人還勉強,但張懷瓘《書斷》中說:”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中初,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又成了東漢的了。而從書跡來看,最早的楷書當屬鍾繇的楷書。他也被稱為楷書之祖。

如果說楷書是隸書的延伸,漢代還有草書和行書也自成一體。“章草即隸書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章草和草書都是隸書寫快了的樣子,行書也一樣。所以最初的章草和行書都有隸書的影子。

漢隸能流傳下來的,主要是石刻,金文較少。而近代才發掘出大量漢簡。如《流沙墜簡》、《居延漢簡》、《樓蘭漢簡》、《馬王堆漢簡》。《武威漢簡》等。從西漢簡上可看到漢字字型從古隸逐漸演變以及草書形成的過程,從東漢中後期簡上又可以看到隸書開始向楷書演變的情況。漢代的石刻,西漢較少,東漢達到鼎盛,特別是在桓、靈之際。所說的“漢碑”就是指這一時期的碑刻。

漢代隸書的鼎盛

帛書《陰陽五行甲篇》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

漢代隸書的鼎盛

《西嶽華山碑》拓本區域性

漢代隸書的鼎盛

《史晨碑》拓本區域性

漢代隸書的鼎盛

《乙瑛碑》拓本區域性

漢代隸書的鼎盛

《曹全碑》拓本區域性

漢代隸書的鼎盛

《禮器碑》拓本區域性

漢代隸書的鼎盛

《校官碑》拓本區域性

漢代隸書的鼎盛

《夏承碑》拓本區域性

漢代隸書的鼎盛

《張遷碑》拓本區域性

漢代隸書的鼎盛

《石門頌》拓本區域性

漢代隸書的鼎盛

《楊淮表記》拓本區域性

桓帝時的漢碑有:

《敦煌長史武班碑》

《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

《孔廟置守廟百石卒史碑》,即《乙瑛碑》

《宛令李孟初神祠碑》

《韓敕造孔廟禮器碑》

《郎中鄭固碑》

《倉頡廟碑》

《桐柏淮源廟碑》

《泰山都尉孔宙碑》

《鮮于璜碑》

《西嶽華山廟碑》

《熱金吾武榮碑》

靈帝時的漢碑有:

《沛相楊統碑》

《竹邑侯相張壽碑》

《衛尉鄉衡方碑》

《郭泰碑》

《魯相史晨祀孔子奏銘》,即《史晨前碑》

《魯相史晨饗孔廟後碑》,即《史晨後碑》

《淳于長夏承碑》

《陳德碑》

《李翕西狹頌》

《博陵太守孔彪碑》

《李翕析裡橋郙閣頌》

《太尉楊震碑》

《司隸校尉楊淮表記》

《司隸校尉魯峻碑》

《武都太守耿勳碑》

《聞喜長韓仁銘》

《校官碑》

《白石神君碑》

《豫州從事尹宙碑》

《郃[hé]陽令曹全碑》

《長蕩陰令張君表頌》,即《張遷碑》

漢代還有殘石如《朝侯小子殘石》、《熹平殘碑》、《石經殘字》、《君子殘石》等。

Tags:隸書小篆楷書拓本東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