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重新整理認知,能狂出海外的國產短片太難得了

由 毒舌電影 發表于 遊戲2021-07-12

簡介引申到《生命詩》裡,也是Sir想說的最大偏見:年輕人說愁,就是沒意義麼

生命之音的吉他怎麼樣

好萊塢大片“兩連撲”。

《信條》票房不給力,《花木蘭》口碑無下限。

就電影本身,Sir針對兩部片的影評寫了不少。

還有什麼值得聊嗎?

真有。

而且要單拎出來細聊。

長期被許多普通觀眾忽略,聽起來不那麼“電影”的——

配樂。

電影是視聽享受。

你眼睛盯著銀幕,耳朵,也時刻在為你的感官“助攻”。

頂配大片,僅用配樂就把下限拉得極高。

甚至喧賓奪主。

《信條》開場,基輔劇院突擊戰。

諾蘭選用美國一線嘻哈歌手Travis Scott的《Plan》作鋪墊。

古典雅緻的氛圍中,扭曲詭秘的電子音效強勢介入。

嗯。

混亂來了,危險近了。

就這麼抓人。

重新整理認知,能狂出海外的國產短片太難得了

《花木蘭》也不是全掉鏈子。

Harry Gregson-Williams操刀配樂。

不認識?

《勇闖奪命島》插曲,全球公認最震撼BGM之一的

《Rock House Jail》

(後被無數中國法制節目成功本土化),他和漢斯·季默一起弄的。

重新整理認知,能狂出海外的國產短片太難得了

因此,不論我們怎麼吐槽福建土樓和胭脂妝。

當鏡頭掠過寧靜鄉野,音樂隨風響起。

小女孩困頓於傳統的無奈。

情、景、聲,完全融合一體。

還帶一絲中國風。

重新整理認知,能狂出海外的國產短片太難得了

就這麼高階。

電影是造夢的藝術,音樂則是夢境最好的催化劑。

那反過來呢。

影像,能不能給音樂做配?

不是你印象中的MV。

最近一部國產短片驚豔了Sir的認知。

來。

戴上耳機,揉揉眼睛。

Sir帶你感受視與聽的另一種可能。

一部可以“看”的音樂。

重新整理認知,能狂出海外的國產短片太難得了

01

音樂要怎麼“看”?

很多人已經做過嘗試。

就比如Sir今天另一篇文章說到的《滄海一聲笑》。

前五個音符一起,你就瞬間穿越回肆意人生的江湖。

優秀音樂必有畫面感。

這部

《生命詩》

同樣。

強烈建議你分三遍“聽”。

第一遍,關掉音樂,忽略歌詞。

看畫面。

步履蹣跚的老人走上地鐵。

你的視線也跟隨它踏上一次奇幻遨遊。

窗外,隨著車速狂奔,眼前的廣告從靜態,到動態,逐漸化作一個模糊的焦點。

重新整理認知,能狂出海外的國產短片太難得了

下一秒。

焦點又幻化成海洋中正在分裂的單細胞生物。

細胞連成片,穿越血管。

血管連線胚胎,成為妊娠,變成小孩。

重新整理認知,能狂出海外的國產短片太難得了

小孩長大。

直到開始承受來自大人的壓力,外界的扭曲。

重新整理認知,能狂出海外的國產短片太難得了

他彷徨,失落,苦惱。

在書桌上寫寫畫畫。

內容映入眼簾。

“年輕的我們

以為自己多不同

迷失在燦爛之中”

重新整理認知,能狂出海外的國產短片太難得了

這詩好幼稚。

這詩也好真實。

對。

TA也是你。

短片主題不算新鮮,成長煩惱。

就這?

驚豔的在後頭。

它用超現實的畫面,精準地展現出少年腦海中的光怪陸離。

畫面開始跳脫。

一個人的舞臺,穿越熙熙攘攘的街道。

一種少年渴望被關注,但無人理解的憤怒。

只能在曠野中撕扯,吶喊。

重新整理認知,能狂出海外的國產短片太難得了

重新整理認知,能狂出海外的國產短片太難得了

吶喊著,迷茫著,背後是恐龍,是褪去皮囊的靈魂本體。

憤怒的情緒溢位畫面。

然而。

鏡頭一轉。

吶喊,彷徨,然後呢?

Sir看到這幕心頭一涼。

TA終究有不得不屈服於聚光燈(社會眼光)的那一天。

不得不被粉飾,被打扮,戴上眼鏡,和成年人一樣凹造型擺pose。

收起怪物獠牙,扮演溫順。

重新整理認知,能狂出海外的國產短片太難得了

△ 注意右上角攝影機取景框標識

好像內心的憤怒和思考從不存在。

呵。

騙得了誰都騙不了自己。

剎然回首,男孩又一次遁入虛空。

想跳舞,想歌唱,想穿越時空,想像海龜一樣遨遊大海。

想燃燒,想死亡,想焚燬所有的外在,剖開靈魂,超越宗教,超越現實,回到一切的原點。

重新整理認知,能狂出海外的國產短片太難得了

重新整理認知,能狂出海外的國產短片太難得了

重新整理認知,能狂出海外的國產短片太難得了

回到家庭,回到子宮,回到胚胎,成為單細胞,最後成為那個列車上動態的模糊焦點。

起於焦點,終於焦點。

《生命詩》是非常意識流的一部作品。

僅畫面,便斬獲2020年馬德里國際電影節最佳視覺效果。

沒聽到音樂,還未看到歌詞。

但在這個超現實的夢境裡。

年輕人的躁動、不安、恐懼、迷茫、憤怒……所有的情緒,都在有節奏地傳遞給我們。

這才是第一遍。

02

第二遍,還是先別急著點開音樂。

看歌詞。

《生命詩》開場就亮明核心:

達達主義。

重新整理認知,能狂出海外的國產短片太難得了

一句話,

隨性。

《生命詩》是一場屬於年輕人的發洩,畫面每一幀,都是對傳統的反叛。

充滿無解,幼稚,和無邊際的幻想。

開頭進入地鐵的老人,對應歌詞——

“年紀從20進入了21。”

重新整理認知,能狂出海外的國產短片太難得了

21,哪裡老?

答案在結局找。

結尾處,從焦點回過神來的老人,解下圍巾,鬆鬆僵硬的脖頸。

微微一笑。

對應的詞——

“兩年的思考終於走到了盡頭。”

重新整理認知,能狂出海外的國產短片太難得了

這是一個對成長煩悶的具象化。

即使它只有兩年。

可能有人會說,為賦新詞強說愁?

並不。

少年的煩悶不恰恰在於——

我們總在某個時期覺得自己應該是個大人了,轉過頭又再次為自己的幼稚買單。

《生命詩》裡,不乏對真實經歷的感觸。

父輩的不理解:

-你這個年紀思考能有多深入?

-可是你在這個年紀,(又)做了什麼

重新整理認知,能狂出海外的國產短片太難得了

社會眼光。

主人公在舞臺上被眾人針對,批判:

這有什麼意義

所以這是什麼

這是音樂影像

甚至稱不上是動畫

就是個怪胎

重新整理認知,能狂出海外的國產短片太難得了

對此,直接回懟:

音樂影像或者動畫重要嗎?對我來說都是傳遞資訊的藝術。

引申到《生命詩》裡,也是Sir想說的最大偏見:

年輕人說愁,就是沒意義麼?

換句話說,年輕人,就不配愁苦、憤懣麼?

《生命詩》站出來說,愁苦,憤懣是存在的。

但不是沒有意義的。

之所以會有這個問題,是因為,總會有人,暗戳戳地,擺出一副為你好的樣子,苦口婆心:

這樣不好。

這樣不對。

你應該去……

或者,這些都在堅固著年輕人的牢籠。

重新整理認知,能狂出海外的國產短片太難得了

《生命詩》的副歌部分,就是這個思考的解讀:

年輕的我們/以為自己有多不同/迷失在燦爛之中

年輕的我們/剋制中爆發無窮/消失在萬里晴空

看似過來人的後悔和自嘲。

注意,關鍵詞“我們”。

錯誤,是我們的錯誤。

憤怒,是我們的憤怒。

即使西裝革履,人模人樣,但內心,依舊充滿對生活的不滿和悸動。

雖然因此說一輩子謊,似乎能夠代替真實,變成大人。

重新整理認知,能狂出海外的國產短片太難得了

但。

只要一個回眸,就能重回虛空。

重新整理認知,能狂出海外的國產短片太難得了

年輕人是什麼?

是情緒化,是非理性,是幻想,幼稚。

本質上,即

無目的的憤怒

可這是錯嗎?

《生命詩》不想虛偽下去,於是把所有憤怒拋向歌詞與影像。

音樂。

就是最後引燃這顆情緒炸彈的引線。

第三遍,做好準備。

它將強行把你拽進這個虛幻又真實的異世界。

03

《生命詩》的聲畫結合,短短5分鐘,已經比許多國內同行用心不少。

而Sir最關注的,短片幕後。

一個僅23歲的年輕人。

包辦作詞、作曲、演唱、說唱……

Sir不想用天才形容。

之於普通人,比天分更可貴的——

Sir在他身上看到國內難得的,

對配樂和畫面統一性的重視。

這恰恰是如今創作水準的顯著差距。

好導演都會拼命在配樂上下功夫。

不僅好萊塢。

在我們這也都是共識。

劉鎮偉《大話西遊》。

給他配樂的趙季平,拿到劇本時,認為故事本身是瞎胡鬧。

“趙季平拿到這個叫《大話東遊》的本子後,覺得它簡直在瞎胡鬧。故事離奇、蹩腳,充斥著港味兒的形容詞、感嘆詞,讓人很不舒服,他連看三天才讀完。”

其實沒錯。

《大話西遊》的成功,恰是在一段瞎胡鬧中,解構出了真情實感。

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配樂的加持。

《大聖娶親》開場。

寬廣的蘆葦蕩,紫霞仙子划船,手上紫金鈴鐺作響。

重新整理認知,能狂出海外的國產短片太難得了

重新整理認知,能狂出海外的國產短片太難得了

一個仙子下凡,尋找如意郎君的故事。

美吧。

音樂偏偏反著來。

趙季平在盧冠廷的主題曲基礎上,突出它的

哀與悲

使用鋼管、絃樂、木管等西洋樂器,又考慮到古裝戲,加入二胡和蕭,使它有一種中國古典的味道。

早早暗示女孩的悲劇命運。

盧冠廷的《一生所愛》某種意義上流傳得比《大話西遊》更廣。

究其原因,是結尾的這兩幕。

重新整理認知,能狂出海外的國產短片太難得了

重新整理認知,能狂出海外的國產短片太難得了

前者,是對過往情感的懊悔和愧疚。

後者,是對錯過,失去的無奈唏噓和自嘲。

沒有這首歌,扎心程度大大降低。

張藝謀《我的父親母親》,三寶配樂。

同樣是開場。

蒼茫中帶有哀婉和女兒家的小心思,寫出了招娣見到心上人的欣喜,對愛的熱烈追求,以及路上必經的波折。

重新整理認知,能狂出海外的國產短片太難得了

還有姜文百用不爛,久石讓的《太陽照常升起》。

特有的激昂和灑脫,契合姜文一次次用電影闡述他腦海中的宏大敘事,而副歌部分的婉轉與悲壯,則用來解讀他眼中的那段苦難行軍,難言往事。

重新整理認知,能狂出海外的國產短片太難得了

可惜,好景不長。

Sir不願看到的事正在成為“常態”。

中國的影視市場較那時增長了十倍二十倍,可影視作品的配樂卻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

影視劇就不說了。

大量使用重複、套路的“罐頭音樂”,編劇汪海林之前就曾吐槽:

“為了節省成本,大多數國產電視劇是用罐頭音樂,也就是開放使用無需加工的版權音樂,非常便宜,便宜的每條只要幾百塊錢。所以你會覺得音樂都差不多。”

電影,甚至大片,也屢次陷入“抄襲”爭議。

一邊,大劇組選擇性忽略配樂創作。

一邊,則是像《生命詩》的作者果果一樣,單槍匹馬鑽研作品。

重新整理認知,能狂出海外的國產短片太難得了

幸運的是,還有人在堅持。

比如今年暑期檔大火的《隱秘的角落》,導演辛爽原先是joyside樂隊的吉他手。

他在這部爆款劇中,啟用大量原創音樂人、樂隊來做配樂。

重新整理認知,能狂出海外的國產短片太難得了

靠著優秀的BGM把這部劇多次衝上熱搜。

重新整理認知,能狂出海外的國產短片太難得了

重新整理認知,能狂出海外的國產短片太難得了

由此可見,

真正好的音樂,也能展現出足夠的力量。

讓創作者“聽”到更廣闊的迴響。

讓藝術“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中國電影,缺一不可。

重新整理認知,能狂出海外的國產短片太難得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助理:吉爾莫的陀螺

Tags:音樂sir配樂生命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