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西雙版納的旱季濃霧去了哪裡?

由 海潮地理時空 發表于 遊戲2021-06-15

簡介在旱季,霧露水是極其重要的水文和化學輸入項,霧露水在形成過程中凝結水汽、沉降養分進入森林,會釋放凝結潛熱,由此減弱降溫強度、消減蒸發散,西雙版納的雨林是在緯度、水分、熱量、海拔都達到極限條件下,熱帶季風氣候邊緣的季節雨林,深受季節乾旱和冬季

霧消失了會去哪裡

西雙版納的旱季濃霧去了哪裡?

西雙版納的旱季濃霧去了哪裡?

清晨濃霧瀰漫,久久不散,走在鄉間小道,能聽到前方的行人之聲,卻不能見其形,走上十數米,頭髮、眉毛上盡是小水珠,樹冠上的霧露水落在地上嘀嗒作響,這是西雙版納十數年之前旱季最常見的景觀,比“月光下的鳳尾竹”迷人多了,而今濃霧被霾取而代之,空氣汙染成了“家常便飯”。

同樣在西雙版納,同樣是旱季,濃霧這一自然景觀已不再常見,長達半年的旱季,西雙版納比十幾年前更加乾旱,小溪斷流或乾涸,江河流量銳減,山箐不見涓涓細流,到了需要打旱井的地步,絲絲涼風成了陣陣熱浪,旱季的早晨濃霧繚繞、全季溪流潺潺的自然景觀已成為奢侈品。

西雙版納的旱季濃霧去了哪裡?

被蠶食的雨林

旱季濃霧銳減甚至消失,警示著雨林生態系統已退化、生態環境已惡化,不容樂觀,如果還沉浸在美好幻境中不採取實質性措施,這片難得的綠洲將被葬送。

濃霧之於雨林

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性移動、海陸位置及其熱力性質差異,旱季受內陸吹向海洋的東北季風影響,雨季受海洋吹向陸地的西南季風影響,這樣的熱帶季風氣候,全世界只有亞洲擁有,分佈於印度半島、中南半島、菲律賓群島和海南島,地處中南半島北部的西雙版納,也處於熱帶季風氣候的控制之下。

西雙版納的旱季濃霧去了哪裡?

西雙版納的熱帶季風氣候,雨、旱兩季分明,5月至10月為雨季,90%左右的降雨集中在這半年,期間多對流雨,還偶有颱風雨,表現為高溫多雨、電閃雷鳴;11月至次年4月為旱季,降雨量最多不足於全年的13%,但在雨林生態系統營造的區域小氣候調節下,空氣相對溼度很高,因此全年80%以上的霧發生在這半年,頻繁光顧的濃霧可產出全年8%~30%的降水量(雨水+霧露水)。

在旱季,霧露水是極其重要的水文和化學輸入項,霧露水在形成過程中凝結水汽、沉降養分進入森林,會釋放凝結潛熱,由此減弱降溫強度、消減蒸發散,西雙版納的雨林是在緯度、水分、熱量、海拔都達到極限條件下,熱帶季風氣候邊緣的季節雨林,深受季節乾旱和冬季低溫的影響,此時,濃霧就是甘露,就是保護層。

西雙版納的旱季濃霧去了哪裡?

雲霧繚繞的山野

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地勢等原因,西雙版納屬於靜風區、多霧區,旱季多起濃霧,濃霧給旱季的森林系統帶來必要的水分,減少蒸發與蒸騰,它形成所釋放的潛熱,可減緩輻射降溫速度、消弱地表輻射冷卻,它彌補了西雙版納水分和熱量的不足,塑造了區域小氣候的溫溼環境,旱季濃霧是雨林存在的關鍵。

迅速銳減的濃霧

曾經,可以把西雙版納稱為“熱帶霧都”,其年霧日數大於170天,最多的年份年霧日數多達240天,80%以上於旱季發生,在雨林覆蓋區,除雨天外幾乎每天都起濃霧,霧日之多、霧時之長、量霧量之大,實為罕見。

西雙版納的旱季濃霧去了哪裡?

曾經的旱季濃霧

但是幾十年來的監測表明,西雙版納的霧日數以每十年10-27天的速度在銳減,特別是濃霧,已是難以看到的天氣現象。以州府景洪市為例,50年代平均年霧日數最多時多達184天,30年後平均年霧日數減少到76天,再30年後平均年霧日數僅28天,其中2009年創下有監測以來的最少值,霧日數僅3天,總時數不足3小時,當時的警鐘是否被敲響,已不得而知。

要弄清西雙版納的旱季濃霧何以銳減,就得從西雙版納為何多濃霧說起,這裡群山連綿,常年風速較小,有利於濃霧的形成;西雙版納森林植被茂密,江河眾多,塑造了水汽充足的下墊面,充分的水汽條件利於濃霧的形成;旱季晝夜溫差大,在夜間,壩區和山間低地多出現輻射逆溫,充分的熱力條件利於濃霧的形成。

西雙版納的旱季濃霧去了哪裡?

西雙版納依然是靜風區,輻射逆溫依然如故,但下墊面發生了很大變化,水汽不再充足,故空氣相對溼度降低,這就是西雙版納的旱季濃霧銳減的原因,在自然狀態下,空氣相對溼度達到或接近100%,才會有濃霧形成,入夜後相對溼度升到或接近100%,後半夜至早晨就會起濃霧,反之就無法形成濃霧了。

如今的西雙版納,旱季時空氣相對溼度降低的原因有三:降水同比減少、氣溫同比升高、環境同比干旱,一者減少對大氣中的水源供應,二者提高大氣的飽和水汽壓,三者減少大氣中的水汽含量,所以相同的大氣溫度、相同的大氣水汽含量、相同的地理環境,空氣相對溼度不復以往,水源減少、氣溫升高、環境乾旱同時發生,相對溼度降低造成的濃霧銳減就更加明顯。

旱季濃霧消失的背後

空氣相對溼度降低使西雙版納濃霧銳減,降水減少、氣溫升高、環境乾旱使西雙版納的空氣相對溼度降低,造成此三者的原因有客觀、也有主觀。

西雙版納的旱季濃霧去了哪裡?

客觀原因:全球氣候變化是其一,不再複述;大氣環流有所變化是其二,在厄爾尼諾發生前後和發生時,由海洋吹向陸地的印度洋季風對西雙版納影響減弱甚至中斷,同時海洋增溫後,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向西延伸,使西雙版納的降雨量減少,出現更加高溫乾旱的現象。

主觀原因:第一,城市化過於粗放,城市城鎮邊緣林區過度開發。這一現象在州府景洪市最突出,當地居民都深有感受,城市熱島效應加劇氣溫升高,過度開發改變原本保水保溼的下墊面使環境變得更乾旱,兩者疊加下空氣相對溼度就下降了。

西雙版納的旱季濃霧去了哪裡?

削山蓋樓

仍以景洪為例,隨便開啟一款衛星地圖,會發現城市四周的群山已經沒有原始半原始森林,壩子東面隔著一列山,森林公園孤立地落在那裡;這座沒有好好規劃的小城市,削山蓋樓隨處可見,各片建築區魚龍混雜,城市內森林公園、綠地園林寥寥可數,城市相對溼度銳減,加上高樓破壞水汽的凝結條件,以及吸熱性建築材料廣泛使用,吸收的太陽輻射就增加了,氣溫隨之升高,濃霧銳減、霧時縮短正是溼度下降和氣溫升高的綜合反映。

第二,森林覆蓋率下降,表現為原生雨林面積銳減。雨林是西雙版納的珍寶,為我國絕大部分地區所無,雨林是西雙版納生態系統的支柱,其區域小氣候需要雨林來維持,當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減少汙染、淨化空氣等多功能的雨林消失,雨林生態系統退化,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緩衝能力就減弱了。

西雙版納的旱季濃霧去了哪裡?

公開資料顯示,西雙版納的森林面積為15463 km,其中天然林面積約9700km,各級自然保護區面積約3880。96km,保護完好的原始雨林約466。66 km;80%的森林覆蓋率背後,各級自然保護區僅佔其中的25。1%,所以當下的西雙版納,天然林覆蓋率不足50%,各級自然保護區覆蓋率僅20%,保護完好的原始雨林覆蓋率僅2。4%。

雨林所營造的溫溼環境,為濃霧生成創造最佳的條件,雨林是濃霧的資源庫,而橡膠樹、茶樹和其他經濟林木的涵養水源和水分迴圈利用功能終究不如原生的雨林,雨林銳減使西雙版納氣溫升高、環境乾旱,空氣相對溼度銳減,而當相對溼度達到或接近100%時才會有濃霧,相對溼度為80%-90%時,是以霾為主的薄霧與灰霾的混合物,80%以下的相對溼度只會有霾。

西雙版納的旱季濃霧去了哪裡?

橡膠林下草木難生

在長達半年的旱季中,西雙版納降雨稀少,沒有濃霧來彌補稀缺的水分,環境變得更加乾燥,空氣相對溼度降到一定程度,別說濃霧繚繞,薄霧也很難形成了,即使起霧了也會因水汽不充足而無法稀釋、吸附、沉降空氣中的灰塵、煙塵等極細微幹塵粒,同樣的地方、同樣的地形、同樣的逆溫條件,出現的不是霧,而是霾,外部的煙塵再進來,空氣汙染只會雪上加霜。

西雙版納的旱季濃霧去了哪裡?

灰霾籠罩的“新城”

旱季濃霧銳減甚至消失,意味著西雙版納雨林生態系統退化、生態環境惡化的警鐘早已敲響,多少人還沉浸在“森林覆蓋率80%”的美好幻境中,殊不知西雙版納的天然林覆蓋率不足50%,原始雨林覆蓋率僅2。4%,再不採取強硬措施來擴大保護區、退耕還林而給予雨林自我修復的空間和時間,待雨林生態系統退化到極限,這片綠洲將會陷入萬劫不復。

西雙版納的旱季濃霧去了哪裡?

同一緯度帶上難得綠洲,雨林資源過於稀有,西雙版納只有以高質量的雨林生態環境為根基,才會實現可持續發展,才會成為旅者嚮往的、高質量的、難以被複制的旅遊勝地。

參考資料:

《西雙版納霧在減少》,作者:宮世賢、凌升海

《我國西雙版納霧資源及其評價》,作者:劉文傑、李紅梅

《西雙版納霧日銳減為哪般》,作者:喻彥

西雙版納的旱季濃霧去了哪裡?

Tags:濃霧西雙版納雨林旱季相對溼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