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食

一株冰菜背後的致富故事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美食2023-01-25

簡介市中區永安鎮下元村的大棚蔬菜種植業主唐成在初見這種“身披冰晶”的蔬菜時便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他和妻子經過兩次辛勤培育,種植出了屬於自己的冰菜,如今即將採摘上市銷售,既為自己增收,也將成為該村集體經濟新的增長點

冰菜發芽後怎麼處理

一株冰菜背後的致富故事

業主正在採摘冰菜

冰菜,目前在內江市面上並不常見,它多是在餐館、酒店宴席上以“高冷”的姿態出現。

市中區永安鎮下元村的大棚蔬菜種植業主唐成在初見這種“身披冰晶”的蔬菜時便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他和妻子經過兩次辛勤培育,種植出了屬於自己的冰菜,如今即將採摘上市銷售,既為自己增收,也將成為該村集體經濟新的增長點。

一頓飯後

冰菜點亮致富希望

11月8日,記者來到永安鎮下元村的蔬菜種植大棚。雖然已至深秋,大棚中的辣椒依然長得枝繁葉茂,或翠綠或鮮紅的各類辣椒掛在枝頭,等待最後一輪的採摘。與之相反的是,另一個大棚中,收穫才即將開始。

這個400餘平方米的大棚中,鮮嫩的冰菜正在茁壯成長。這些冰菜兩列一畦,每畦都蓋著黑色塑膠薄膜,菜地裡幾乎看不到一株雜草。菜地上空,一塊塊沾滿黑色小蟲的黃色沾蟲板格外醒目。

記者在現場看到,冰菜葉面及莖上都覆蓋著類似冰晶的顆粒,莖上尤為明顯,呈現略透明的白色。摘下一段品嚐,入口纖維感較弱,莖帶鹹味。

據瞭解,冰菜是一種保健蔬菜,營養物質大多集中在冰菜的莖和葉上,冰菜中含有豐富的氨基酸、維生素以及微量元素,此外還含有蘋果酸、肌醇、D-松醇以及黃酮類化合物等營養物質。因為冰菜是一種泌鹽植物,莖葉上看起來像水珠的泡膜裡面含有天然的植物鹽,所以不加任何調味料的冰菜吃起來都帶有一些鹹味。

蔬菜大棚業主唐成介紹,冰菜常用於生食,也可做湯和煎炒。

說起種植冰菜的原因,唐成說源於去年春節。

當時,唐成應朋友之邀在內江一家餐館吃飯,其中有一道菜便是冰菜。品嚐過後,他對這種新奇的蔬菜產生了濃厚興趣,於是向服務員打聽了相關情況。回到家,唐成興奮地告訴妻子自己的發現,夫妻二人隨即到內江各個菜市及批發市場做市場調查,都沒有看到冰菜的身影。

彼時,唐成夫妻二人正為蔬菜大棚的營收狀況感到擔憂,大棚長期種植傳統時令蔬菜,市場競爭力較弱,一年下來雖然看起來也賺了錢,但刨除各種成本後,所剩無幾。種植哪種市場價值更高的蔬菜、如何提高收益是夫妻倆一直考慮的問題。

冰菜需求量較為可觀,而內江市場供給較少,且在大棚內一年四季均可種植,這讓夫妻二人眼前一亮。

一株冰菜背後的致富故事

長勢喜人

首吃螃蟹

增收同時助力集體經濟

“沒人種就讓我們來開頭。”夫妻二人說幹就幹,於今年6月買來5克種子,開始培育冰菜。

為提高種子發芽率,唐成帶領工人將種子一粒粒種進育苗盤。冰菜種子極小,一克就有數千粒。眼睛看不清,大家就戴著眼鏡、拿著放大鏡看;手指數不過來,就用挖耳勺一粒粒刨。幾克種子,幾個人愣是種了整整4天。

為打造特色、進一步提升競爭力,唐成採用了生態種植方法,不施化肥及糞肥,改施成本更高的酵素肥料。

然而第一次育苗結果並不如意,由於光照不足、酵素肥料濃度過高,首批播種的種子出苗率不足10%,夫妻二人想要實現規模化種植並銷售的願望落了空。

今年8月,唐成重振旗鼓,播種下3克冰菜種子。吸取了上次失敗的教訓,加上不斷虛心向種子銷售者求教,這次種子出苗率達到了90%,成功移栽約400平方米。

經過三個月的生長,這批冰菜已可採收上市。“這冰菜的採摘啊,就像掐豌豆尖一樣。”唐成介紹說,冰菜採收為採摘嫩芽銷售,採摘週期為4個月,每株冰菜總產量可達到約2。5公斤,按16元每公斤的銷售價格計算,本批次2160株冰菜可為唐成帶來近9萬元的收入。

算起這筆經濟賬,唐成臉上露著欣喜。自去年8月到下元村以來,他個人雖然沒有多少收益,卻為村民帶來了實打實的好處。

此處蔬菜大棚屬於扶貧收益專案,唐成每年付給村集體租金33700元,170餘名貧困戶每人每年可分得約260元。大棚長期僱用工人4人,每人每日可收入60元,為當地勞動能力較差的中老年人提供了就近就業的機會。

為培育壯大村集體經濟,唐成入駐後,駐村工作隊及村兩委也給予了他大力支援。

得知唐成的增收困境,該村“第一書記”李燕伶經常鼓勵他改進種植方式和蔬菜品種,以增加收益。每有新鮮蔬菜上市,駐村工作隊及村兩委幹部便紛紛在所在單位、社交網路等渠道大力宣傳,併為其在邱家嘴農貿市場爭取來一個扶貧攤位。接下來,該村還將投入數萬元在蔬菜大棚增設生產便道,為業主提供更方便、更安全的生產環境。

冰菜上市在即,面臨未知的市場反應,唐成夫妻二人有些彷徨又有些期待。“我們自己已經拿了一部分到市場上去請大家免費試吃,大家反應都挺不錯,說很爽口,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幹部也在幫我們宣傳。”唐成表示,如果本批次冰菜銷售情況可觀,他將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並逐步用生態種植方法取代傳統種植方法,大力發展綠色蔬菜。

一株冰菜背後的致富故事

冰菜全株

種養結合

村集體經濟產業漸入佳境

發展種養結合的村集體經濟產業是下元村的目標。唐成的蔬菜大棚支付的租金,只是該村集體經濟收入的一部分。此外,村集體還在自主經營雷竹基地和標準化養豬場。

2017年,按照種養結合總體發展目標,該村著手修建標準化養豬場,並承包120畝土地用於種植雷竹。

據李燕伶介紹,養豬場去年10月正式投入執行,實行“代養+直銷”經營模式,目前存欄生豬約1000頭。今年以來,養豬場已實現收入約16萬元,按目前市場售價來看,預計到年底可實現收入約30萬元。

雷竹基地與養豬場的全部收益將歸入村集體經濟,並按照五股分配模式進行分配,其中30%為管理股,分給管理及工作人員;25%為人頭股,分給全體村民;20%為發展股,留存用於村裡發展;20%為扶貧股,分給貧困戶;5%為土地股,分給流轉土地的村民。

今年,養豬場即可實現收益分配,雷竹則預計明年豐產。該村集體經濟產業帶給村民的益處並不止於此,雷竹基地每年租金為600元/畝,養護雷竹用工費合計1萬餘元,每年該基地可使村民增收逾8萬元。養豬場長年僱用3至4名工人,每年用工費10餘萬元。

脫貧戶唐吉良的妻子體弱多病,家庭生活重擔幾乎落在了他一人身上。雖然他攬下別人閒置的土地起早貪黑地勞作,一家人的日子還是過得緊巴巴的,房子已變成危房也沒錢整修。

瞭解到他的情況,村裡為他申請了危房改造專案,加上其東拼西湊借錢才得以喬遷新居。去年,唐吉良一家四口分紅收入1000餘元。此外,一有工作機會,村兩委也優先考慮他,今年在雷竹基地除了一個多月草,唐吉良收入逾3000元。

“扶貧好呀,有了扶貧政策,我才能住新房子,有了村集體產業,我們家收入才更多。”說起扶貧,唐吉良的話語簡單而樸實。

養豬場產出的“廢料”,該村也努力將其變廢為寶。採訪當日,正是該村集中供氣專案簽約日。該專案將投入20餘萬元在養豬場修建沼氣池,鋪設管道免費為周邊40戶村民提供生活用氣。

雖然下元村已於2017年退出貧困村序列,但要防止以唐吉良為代表的脫貧戶再返貧、努力實現鄉村振興,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一條必由之路。對此,李燕伶及村兩委幹部心中早有了打算,該村計劃維持現有產業結構,在此基礎上,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進一步拓寬增收渠道。

目前,該村正計劃大力發展生豬直銷,按照目前市場售價計,全面發展直銷模式後,每頭生豬可實現收益約1500元。此外,村兩委正與代養公司積極磋商,尋求成為其代理商,努力實現收益最大化。

Tags:冰菜唐成大棚養豬場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