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食

半月談丨規劃“懸空”,建築垮塌:一座千年古鎮的死亡倒計時

由 新華社 發表于 美食2023-01-12

簡介在巫溪寧廠古鎮,部分建築垮塌變成農田 黃偉 攝資金短缺,規劃“懸空”半月談記者走訪發現,寧廠古鎮近些年來之所以面臨朽壞的困境,最大原因在於古鎮失去了維持活力與人氣的產業支撐,陷入了“產業空心—人口流失—鎮衰屋朽”的惡性迴圈

死亡倒計時是不是真的

規劃“懸空”,建築垮塌:一座千年古鎮的死亡倒計時

半月談記者 李松

地處秦巴山區深處的重慶巫溪縣寧廠古鎮,擁有數千年製鹽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然而,就是這樣一座頂著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金字招牌、鎮內還有眾多文保單位的千年古鎮,如今卻面臨“人走鎮荒”的尷尬:保護規劃難落實,投入不足,建築加速朽壞、倒塌,彷彿進入死亡倒計時。

地上長荒草,建築多垮塌

寧廠古鎮作為我國早期製鹽地之一,數千年的鹽業生產不曾中斷,在明清時期,食鹽產量佔全川1/4,“兩溪漁火、萬灶鹽煙”曾是一時盛景。

長期活躍的製鹽經濟,孕育了古鎮深厚的鹽文化底蘊,因其重大的歷史文化價值,寧廠古鎮獲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鎮內有眾多文物保護單位。但自20世紀90年代末之後,寧廠古鎮逐漸衰落,房屋空置、人口流失。最近10年來,古鎮朽壞速度不斷加快。

在寧廠古鎮的後溪河北岸,坐落著文物保護單位寧廠製鹽三車間。半月談記者看到,在車間外牆上,“此房危險、請勿靠近”的標識特別扎眼;車間內,原來一字排開的製鹽塔爐灶大面積坍塌,地上到處是2米多深的坑洞;用篾條捆紮的滷水過濾池原本有2米多高,現在已堆滿泥沙,破損嚴重;車間內到處長著1米多高的茅草……

“10多年前,這座製鹽車間還保留了一些瓦屋頂,現在屋頂完全垮塌,只剩下10多根長著青苔的承重柱。”巫溪縣民間文藝與民俗文化協會主席佘平告訴半月談記者,再不採取緊急保護措施,用不了幾年,這棟建築可能變成廢墟了。

在寧廠古鎮老街上,到處掛著“此處危險”的警示牌。大量民居人去樓空,建築成為危房。不少建築垮塌之後,被當地農民改建成了菜地、高粱地,建築木料被人當柴燒。當地傳統的巴渝民居吊腳樓、過街樓等傳統建築樣式,也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失。

“伴隨著古鎮的衰敗,寧廠古鎮曾經深厚的古法制鹽工藝、傳統民俗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在快速凋零,後繼無人。”巫溪文化研究者唐文龍說。

半月談丨規劃“懸空”,建築垮塌:一座千年古鎮的死亡倒計時

在巫溪寧廠古鎮,部分建築垮塌變成農田 黃偉 攝

資金短缺,規劃“懸空”

半月談記者走訪發現,寧廠古鎮近些年來之所以面臨朽壞的困境,最大原因在於古鎮失去了維持活力與人氣的產業支撐,陷入了“產業空心—人口流失—鎮衰屋朽”的惡性迴圈。

過去,大規模的古法制鹽產業讓寧廠古鎮得以興盛。但面對現代製鹽產業的競爭,寧廠古法制鹽效率低、成本高、沒有市場競爭力。失去了產業,就留不住人口。古鎮上原有的2000多名居民大量流失,現在只剩下100多人,古鎮歸於沉寂甚至破敗。

保護資金投入不足也是近些年寧廠古鎮保護欠賬的重要原因。當地文管部門幹部告訴半月談記者,巫溪是山區小縣,自身財力匱乏,只能靠四處化緣、零敲碎打的方式申請上級文物保護等專案資金,難以從根本上扭轉古鎮朽壞的趨勢。

作為寧廠鹽業遺址組成部分的龍君廟曾年久失修,深感問題嚴重的巫溪縣相關幹部不斷奔走,終於在2015年向上級部門申請到一筆70餘萬元專項資金,用於遺址修復。“但類似這樣的遺址修復工程畢竟太少,近些年來,寧廠古鎮除了開展龍君廟修復、吳王廟部分建築加固、古鎮老棧道維修之外,在古鎮文化遺址、建築保護上投入的資金就很少了。”當地文化研究者說。

為保護寧廠古鎮,巫溪縣曾試圖引進市級國企對古鎮進行整體的文旅開發,但由於古鎮保護盤活週期太長、成本太高,企業在對一些基礎設施整修維護之後,不再繼續投入,這件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同時,寧廠古鎮保護髮展規劃沒有形成剛性約束,處於“懸空”狀態,也不利於推進古鎮保護。為推動寧廠古鎮整體修繕保護利用,早在2005年巫溪縣相關部門就聘請重慶大學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寧廠古鎮保護和發展規劃,對寧廠古鎮的保護範圍、修復整治措施等都做了詳細規定。

規劃編制出來了,卻停在紙面上一直沒法落地,規劃中提出的對重點建築實施改善、整飾、更新措施大多沒有實施。2020年寧廠古鎮保護第一版規劃到期,需要修訂第二版規劃。但因為規劃修訂經費都沒法保障,遲遲不能出臺,更別說落實規劃了。

搶救古鎮,路在何方

基層幹部和群眾建議,國家和重慶市級層面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支援巫溪縣抓好寧廠古鎮保護,重點投入資金對古鎮上的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築群進行除險加固和修復。在上級文物部門支援下,縣裡正在對寧廠古鎮部分文保點申請一筆2600多萬元的保護專項經費,希望國家能夠儘快立項,給予支援。

此外,要尊重古鎮發展規律,保持歷史耐心,創新古鎮保護規劃和發展思路,並確保規劃能落地見效。類似寧廠這樣的古鎮,過去之所以衰敗,關鍵是失去了產業支撐,“人走鎮荒”,古鎮失去了人氣,自然就會衰敗。要讓古鎮“復活”,需要重建產業,迴流人口,重新恢復城鎮功能。

相關研究者建議透過財政補貼、社會資本參與等方式,依託現有的文保遺址打造巫鹽博物館等文化地標和旅遊展示區域,幫助寧廠古鎮恢復製鹽、釀酒等傳統工藝展示,既銷售商品,又發展傳統文化旅遊專案,吸引一些人迴流就業,推動產業復興。

同時,加快修繕民居、推動地災整治、防洪護岸整理,在此過程中,既創造了用工崗位,又改善古鎮生產生活環境。提升古鎮公共服務和生活服務業態,促使醫院、學校等公共服務部門迴流,讓古鎮真正宜居、宜遊,有長久生命力。

(刊於《半月談》2022年第2期)

Tags:古鎮寧廠保護規劃製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