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食

江淮農人笑得甜

由 金臺資訊 發表于 美食2023-01-01

簡介”廟前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張鋒告訴記者,從去年4月起,廟前村透過村民“互換並塊”,再結合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建設,把全村6524塊平均面積不足兩畝的“巴掌田”整合成了萬畝高標準農田,不僅提高了糧食生產能力,還實現了農民增收

稻棚裡點蠟燭對苗有害嗎

金秋時節,丹桂飄香。9月23日上午,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安徽主場活動在舒城縣春秋鄉文衝村舉行,600多名幹部群眾歡聚一堂,共同分享秋收的喜悅。今夏以來,面對罕見高溫乾旱天氣,安徽大力實施“兩強一增”行動,秋糧收穫平穩。

9月20日,在舒城縣河棚鎮龍骨村王塝田畈,稻穀簇擁成一片“金色海洋”隨風搖曳,收割機忙碌地穿梭著,隨著轟隆隆的機械聲響起,飽滿的、沉甸甸的稻穗被捲進機械中。

“雖然今年持續高溫少雨,但我們村的3座水庫發揮了大作用,基本保障了水稻生長用水。”龍骨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夏玲慧告訴記者,今年年初,龍骨村實施了“兩強一增”行動,村集體流轉土地350畝種植良種水稻,秧苗統一管理、統一施肥、統一播種、統一治蟲,此舉有效降低了種植成本,提高了秧苗質量,保證了水稻產量和品質。

“這個收成來之不易啊!”在安徽合肥廬江縣同大鎮劉墩村,望著成堆金燦燦的稻穀,村民桑豐倉的臉上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梁豐倉說,水稻在生長期間遭遇高溫,幸虧有農技人員指導科學灌溉,水稻畝產達900斤左右。

記者眼前,江淮農民的喜悅溢於言表。而在極端天候條件下,“江淮糧倉”實現平穩收穫的背後,是科學種植、良種支撐以及高標準農田改造立下的“汗馬功勞”。

9月23日下午,在國家級制種大縣安徽省濉溪縣的五溝鎮廟前村,村部大道兩側7500畝玉米地編織的青紗帳一眼望不到邊,“藏糧於地 藏糧於技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宣傳牌立於田間。中化現代農業安徽有限公司濉溪技術服務中心的農藝師時強強正透過衛星遙感監測玉米長勢:“整體無異常,玉米國慶節前後就可以收割了。”

“咱村就這一塊田!”廟前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張鋒告訴記者,從去年4月起,廟前村透過村民“互換並塊”,再結合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建設,把全村6524塊平均面積不足兩畝的“巴掌田”整合成了萬畝高標準農田,不僅提高了糧食生產能力,還實現了農民增收。村民僅地租一項,每年畝均增收400元以上,全村每年增收達475萬元。

“頭茬稻7月底就收割過了,畝產575公斤。二茬稻畝產起碼有300公斤。”在馬鞍山當塗縣護河鎮,護河村李楊水稻種植家庭農場主楊雲正在田裡檢視“再生稻”長勢,黝黑的臉龐掛著滿意的笑容。所謂“再生稻”是頭季水稻收割後,利用稻樁重新發苗、長穗,進而抽穗成熟的水稻。收割時只割稻株上面三分之二部分,保留下面三分之一植株和根系,繼續施肥培育,讓其短時間內再長出一季稻子。如今,護河鎮正在高標準農田裡全面推廣這種“一種兩收”的新型種植模式。

保障糧食穩產、高產,良田、良法、良種缺一不可。金秋時節,在舒城縣城關鎮幸福村產業園,佔地218畝的不同品種攻關試驗水稻相繼成熟。產業園內多個試驗品種功能區裡,滿目是金黃、淡黃、青黃的稻菽,彷彿為大地鋪上青黃相接的地毯。2022年,該科研基地承擔安徽省水稻良種聯合攻關新品種34項,目前,水稻因品種差異正陸續成熟。

在合肥豐樂種業,玉米種子公司副主任專家仇多傳自豪地向記者介紹,由公司選育的玉米品種“陝科6號”已在皖北地區推廣約100萬畝。今年玉米授粉期間,遭遇了連續40天高溫,但玉米植株並未出現“花粒”和結實不好的現象,9月底即可收穫。據農業專家測產,畝產玉米1300斤左右,基本與往年持平。

“種子品質直接關係糧食產量,作為育種人,我們在選種育種時儘可能多年份、多地點反覆試種,向農民朋友提供安全、可靠、無重大缺陷的種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仇多傳說。(記者 馬榮瑞 常河)

Tags:水稻玉米高標準畝產舒城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