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食

古代文學常識:所謂“風雅頌,賦比興”都是指哪些內容?

由 聊傳統文化 發表于 美食2021-07-31

簡介肌理說將詩歌創作引向了“考據入詩”的路套之中,使詩歌成為學問詩,背離了詩歌創作的藝術規律

風雅頌分別指什麼國風

古代文學常識:所謂風雅頌,賦比興都是指哪些內容?

風雅頌,賦比興

所謂風、雅、頌,是指《詩經》按音樂劃分的三個類別。“風”是指國風,即西周時期各國的民間歌謠。“雅”,是周王京畿的樂歌,又分大雅、小雅。“頌”是形容、讚頌的意思,是當時統治者進行祭祀時的樂歌。所謂賦、比、興,是《詩經》主要的表現手法。“賦”,是鋪陳的意思,對事物進行直接陳述。“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興”,就是聯想,觸景生情,因物起興。這種藝術表現手法,是詩歌創作的主要形象化方法。

古代文學常識:所謂“風雅頌,賦比興”都是指哪些內容?

大音希聲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中的一種美學觀念。語自《老子·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老子認為最美的音樂是自然全聲之美,而非人為的、部分之美。老子對於自然全美的提倡,對後來的文藝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成為文學家、藝術家所追求的一種崇尚自然天成、不事雕琢的藝術境界。

詩無達詁

詩無達詁,是古代詩論的一種釋詩觀念,發展為對詩歌及文藝的一種鑑賞觀念。語出董仲舒《春秋繁露》,“達詁”的意思是確切的訓詁或解釋。在藝術鑑賞中,由於詩的含義常常並不顯露,甚至於“興發於此,而義歸於彼”,加上鑑賞者心理、情感狀態的不同,對同一首詩,常常因鑑賞者的不同而會有不同的解釋。所以,“詩無達詁”在後世被引申為審美鑑賞中的差異性。

古代文學常識:所謂“風雅頌,賦比興”都是指哪些內容?

文以載道

“文以載道”的文學觀點是宋代周敦頤提出來的。這裡所說的“道”,是指儒家的傳統倫理道德。周敦顧認為,寫作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揚儒家的仁義道德和倫理綱常,為封建統治的政治教化服務;評價文章好壞的首要標準是其內容的賢與不賢,如果僅僅是文辭漂亮,卻沒有道德內容,這樣的文章是不會廣為流傳的。

涵詠

涵詠是指一種對文學藝術鑑賞的態度和方法。“涵詠”一詞,出現得較早,如左思《吳都賦》中已有“涵詠乎其中”。到宋代,程朱理學講到學習時,主張“涵詠”。朱熹有言:“此語或中或否,皆出臆度,要之未可遽論,且涵詠玩索,久之當自有見。”本指在學道時,心理狀態要從容不迫,沉潛其中,不斷玩索,自有所得。這就是所謂“優遊涵詠”,或“涵詠玩索”。“優遊”,即從容不迫。後來這一說法被廣泛地運用到詩文評論和鑑賞中,指對藝術作品的鑑賞應該沉潛其中,反覆玩索或玩味,以求獲得其中的三昧。

古代文學常識:所謂“風雅頌,賦比興”都是指哪些內容?

格調說

“格調”一詞源於南宋詩論家嚴羽。格調說由清康乾年間沈德潛倡導,主張思想感情是形式格調的決定因素,認為創作要有益於溫柔敦厚“詩教”,有補於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故而歸之於有法可循、以唐音為準的“格調”。它與神韻說、性靈說、肌理說併為清代前期四大詩歌理論派別。格調說的創作多為歌詠昇平、應制唱和之類,具有維護封建統治的色彩,有一定保守性。另一方面他也提倡“蘊蓄”、“理趣”、詩的化工境界及重視作品主導作用等具有審美理論價值的有益觀點。

性靈說

性靈說是中國古代詩論的一種詩歌創作和評論的主張,是對明代以公安派為代表的“獨抒性靈,不拘格套”詩歌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以清代袁枚倡導最力。性靈說的核心是強調詩歌創作要直接抒發詩人的心靈,表現真情實感,認為詩歌的本質即是表達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袁宏道曾說好詩應當“情真而語直”、“非從自已胸臆流出,不肯下筆”。

古代文學常識:所謂“風雅頌,賦比興”都是指哪些內容?

神韻說

神韻說為清初王士禎所倡導。“神韻”一詞,早在南齊謝赫《古畫品錄》中說已出現。但是一直到王士禎,才把神韻作為詩歌創作的根本要求提出來。他提倡詩要入禪,達到禪家所說的“色相俱空”的境界。認為植根於現實的詩的“化境”和以空空為旨歸的禪的“悟境”,是毫無區別的,而最好的詩歌,就是“色相俱空”、“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的“逸品”,特別強調沖淡、超逸和含蓄、蘊藉的藝術風格。

古代文學常識:所謂“風雅頌,賦比興”都是指哪些內容?

肌理說

清代翁方綱提出的詩論主張。他在《延暉閣集序》中說:“詩必研諸肌理,而文必求其實際。”他還說:“為學必以考據為準,為詩必以肌理為準。”(《志言集序》)所謂“肌理”就是“義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義理即思想意義,文理即組織結構,肌理即學問材料,肌理說將三者統一起來,認為作詩不在求神韻、守格調、談性情,而應以學問為根底。肌理說將詩歌創作引向了“考據入詩”的路套之中,使詩歌成為學問詩,背離了詩歌創作的藝術規律。他們這種“誤把學問當作詩”(袁枚《隨園詩話》)的創作態度也引起了同時代人的嘲笑和不滿。

Tags:肌理鑑賞格調神韻詩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