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袁隆平去世前常去看稻田,附近居民記得:生前常去看稻田,非常簡樸

由 北晚新視覺網 發表于 娛樂2021-05-31

簡介”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吳俊說,袁隆平很風趣幽默,給身邊每個人都取了綽號,他在網路上被稱為“梗王”

對啊為什麼每日一笑圖文

映著翠綠的稻田,前來悼念的人們將鮮花放在了湖南省農科院附近的試驗田邊;最近幾天,周邊只要有袁隆平題字的地方,都會有人去獻花。

1984年,54歲的袁隆平進入湖南省農科院工作。此後,袁隆平在湖南省農科院工作,直至逝世。湖南省農科院位於長沙市芙蓉區東湖街道,袁隆平在這裡工作、生活了幾十年。附近居民記得,生前,袁隆平經常去看稻田,非常簡樸。

5月25日下午,湖南省農科院召開學習袁隆平精神的座談會。當晚,湖南省農科院、東湖街道黨工委等主辦了一次“東湖夜話”,共話袁隆平精神。在這兩場活動中,湖南省農科院相關領導、湖南水稻研究領域專家、和袁隆平一起工作過的同事發言,追憶袁隆平,分享了一些袁隆平生前的動人細節。

在同事的印象裡,袁隆平可敬又可愛,他“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幾乎每天都要去稻田看看,一生都奉獻給雜交水稻研究,而且做研究不跟風,不盲從;他生活簡樸,為人低調,還是個熱心腸,只要能幫的忙都會幫;他還多才多藝,風趣幽默,愛給人取綽號,被網友調侃為“90後”梗王。

據袁隆平的同事透露,有次,看到網上有篇文章對袁隆平不恭敬,把文章拿給袁隆平看,還擔心他不開心,但他看後笑著說,“他那個人(指文章作者)就那樣”。在之後的一次評獎中,袁隆平還是把獎給了那篇文章的作者。有中央領導曾問袁隆平對糧食安全有何看法,袁隆平的回答很簡潔,“一增一減”,即增產和節約。

“莫把百尺當盡頭”

袁隆平逝世後,湖南省農科院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官網釋出的悼念文章這樣概括他的一生成就: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他衝破經典遺傳學觀點的束縛,於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成功選育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雜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使水稻的單產和總產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來,他帶領團隊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分別於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實現了大面積示範每公頃10。5噸、12噸、13。5噸、15噸的目標。最新育成的第三代雜交稻叄優一號,2020年作雙季晚稻種植平均畝產達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雜交早稻畝產619。06公斤,全年畝產達1530。76公斤,實現了週年畝產稻穀3000斤的攻關目標。目前,雜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亞、越南、菲律賓、美國、巴西、馬達加斯加等國大面積種植,年種植面積達800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比當地優良品種高出2噸左右。

“我思來想去良久,後也經組織部門認定,袁隆平院士最大的貢獻,一是突破了傳統理論束縛,發明了雜交水稻;二是建立雜交水稻學科,構建了雜交水稻理論體系;三是攻堅克難推動雜交水稻技術應用,為我國糧食安全作出巨大貢獻;四是致力雜交水稻走向世界,為人類戰勝飢餓彰顯中國擔當!”湖南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柏連陽說。

袁隆平去世前常去看稻田,附近居民記得:生前常去看稻田,非常簡樸

為方便研究,湖南省農科院在袁隆平住宅旁安排了一塊試驗田。他的秘書接受採訪時曾透露,哪天不讓袁老看一眼田,他心裡就落空了。

1984年,鄧華鳳從湖南省安江農業學校畢業,加入袁隆平在安江技校的雜交水稻研究團隊。如今,鄧華鳳是湖南省農業院副院長,也是袁隆平雜交水稻創新團隊的帶頭人之一。鄧華鳳表示,恩師袁隆平身上值得學習的地方很多,尤其是創新精神。袁隆平書房,掛著一首他自題的小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自然探秘永無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當盡頭”。

鄧華鳳說,1981年,袁隆平獲得國內首個特等發明獎,鮮花、掌聲接連而來,靠這些成就、榮譽就可以躺著吃一輩子,但袁隆平沒有“吃老本”,馬上投入新的研究。有“好心人”曾勸袁隆平:“您已經是著名科學家,功成名就,萬一搞砸了,豈不敗壞了您的名聲?”袁隆平答道:“搞科研就像跳高,跳過一個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著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後頭;即使跳不過,也可為後人積累經驗,個人的榮辱得失又算得了什麼。”

在鄧華鳳看來,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的“總設計師”,一方面,“知識最多,經驗最多”,具備的雜交水稻專業知識最多,擁有的雜交水稻培育種植經驗最豐富,沒有其他人能超過;另一方面,在具體工作上,袁隆平能把握方向,及時提出新的發展方向、發展戰略,可提出具體、可行的方案,指導具體的行動,“有問題,找‘總設計師’”。

“袁隆平喜歡交流,喜歡看英文文獻,不僅關注水稻,還關注其他作物,如玉米的普通核不育怎麼繁殖。”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李莉記得,在第三代雜交水稻攻關期間,不管多熱多遠,路有多偏,他都要親自下田看,“我們都讓他別去,但是他一定要看”。研究不順利時,袁隆平總是心平氣和,鼓勵大家繼續加油,他說“100次實驗,只有有一次成功,那就很好了”。

袁隆平去世前常去看稻田,附近居民記得:生前常去看稻田,非常簡樸

最近幾天,有袁隆平題字的地方,基本上都有人獻花。

改變世界的“一粒種子”

在同事的印象裡,袁隆平“一輩子只做一件事”。雖已九旬高齡,身體大不如以前,但袁隆平沒有想過退休,仍一心撲在水稻研究中。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原黨委書記馬國輝透露,他退休後,袁隆平曾叮囑他,“書記可以退,研究不能退”,並讓其加入他的研究團隊。

在湖南省農科院副院長餘應弘的印象中,外人只要跟袁隆平聊水稻,他就會很開心。一次,氣溫38度,袁隆平一個人在田裡,原來他不放心,怕氣溫高影響水稻生長。

袁隆平去世前常去看稻田,附近居民記得:生前常去看稻田,非常簡樸

離袁隆平家約1000米處,有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稻田。

今年5月9日,三亞“超優千號”超級雜交水稻測產,平均畝產1004。83公斤,比設計預測畝產量900公斤多了100餘公斤。餘應弘說,此時,袁隆平已進入彌留之際,身邊的人把這個喜訊告訴他,說畝產了1000多斤,他問了一句一千多少,“這可能是他說的最後一句話”。

袁隆平有至情至性的一面,大學時代,他被同學們認為“自由散漫”。他曾這樣形容自己:70多歲的年齡,50多歲的身體,30多歲的心態,20多歲的肌肉彈性。進入90歲,他自稱是“90後”。袁隆平多才多藝,英語流利,擅長游泳,差點進了國家游泳隊,曾考上過空軍飛行員,會拉小提琴、騎馬,喜歡打麻將、氣排球等,在網路中圈粉無數,也給身邊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他(袁隆平)的場合,就不會缺少笑聲。”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吳俊說,袁隆平很風趣幽默,給身邊每個人都取了綽號,他在網路上被稱為“梗王”。他打氣排球時,對每一球的輸贏都特別在乎,高度興奮,還不忘及時點評,他經常說“我是主攻手勒”,誰打得不好就會被他叫“瓢師傅”。

幾十年來,袁隆平一直生活、工作在東湖街道,當地居民對他印象是:樸實,平易近人。

袁隆平去世前常去看稻田,附近居民記得:生前常去看稻田,非常簡樸

當地居民介紹,最近幾天,有袁隆平題字的地方,基本上都有人獻花。

“我要什麼名牌,我就是名牌。”該街道辦事處一工作人員透露,袁隆平生前家裡用著舊傢俱家電,買衣服去便宜的店,還跟人講價,有時一口氣買好幾件。袁隆平喜歡去稻田裡看看,有時還是一個人去的。當地居民看到袁隆平想合影,他都不會拒絕。袁隆平也時常參加社群活動,曾多次給當地的氣排球比賽開過球。

“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這是袁隆平生前常說的話。在東湖街道一處路口,掛著袁隆平的一幅題字:“一粒種子改變世界”。

湖南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柏連陽表示,要領會袁隆平精神的精髓,敢於探索和創新,不盲從,不跟風模仿,“悲痛過後應該是奮起,最好的緬懷方式就是繼承袁老遺志,完成他未竟的事業,一定把中國的飯碗牢牢端在中國人自己手上”。

延伸閱讀

500臺無人機照亮長沙夜空送別袁隆平:讓袁花花送袁爺爺最後一程

5月25日晚7點45分左右,520架無人機在長沙傅家洲起飛,在空中用一幅幅彩色畫悼念袁隆平院士。靜謐的夜空中,520架無人機成為了最閃爍的“星星”,它們拼成雜交水稻的圖形,重現袁隆平院士在稻田邊工作的場景,畫出了袁院士養的貓袁花花向袁老告別的最後一幕。

袁隆平去世前常去看稻田,附近居民記得:生前常去看稻田,非常簡樸

袁隆平去世前常去看稻田,附近居民記得:生前常去看稻田,非常簡樸

(原標題:同事追憶:袁隆平看到對他不恭敬的文章一笑了之 還評獎給作者)

流程編輯 :tf020

Tags:袁隆平雜交水稻農科院湖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