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地形地貌是如何影響抗美援朝戰爭的?

由 地一眼 發表于 娛樂2023-01-30

簡介在進攻中,志願軍創造和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順著朝鮮半島境內的山脈河流開展迂迴穿插、分割包圍的經典戰術,利用聯合國軍對地形的不熟悉,彌補雙方裝備方面的巨大差距,逐步扭轉戰局,到最後漸漸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朝鮮東部地形以什麼為主

今年是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

而今天,是抗美援朝紀念日

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

用著落後的裝備,卻用最頑強的精神

拋頭顱、灑熱血

無數英雄兒女長眠異國他鄉

用勝利打破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

抗美援朝中誕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

長津湖、上甘嶺……

在許多影視劇中都有反映

而前天上映的新電影《金剛川》

就是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電影

但是提起金剛川

很多人卻感到很陌生

下面就說說金剛川究竟是什麼?

地形地貌是如何影響抗美援朝戰爭的?

金剛川其實是一條河流,位於朝韓邊界,發源於朝鮮著名的金剛山,在戰爭期間,金剛川位於金城前線附近,最寬處可達60米,必須藉助橋樑才可透過。

金剛山也可以著重介紹下,金剛山屬於朝鮮半島東部太白山脈,主要由花崗岩組成。主峰海拔1638米,這裡奇巖怪石,萬石如林,森林鬱蒼,號稱擁有1。2萬個奇秀山峰,一直是朝鮮著名的風景區。

所以這個電影名字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地名,也是改編自真實事件。

1953年,為促成停戰談判,撲滅南韓妄圖反攻,不配合談判的進攻挑釁,志願軍打響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次戰役:金城戰役。

地形地貌是如何影響抗美援朝戰爭的?

戰役過程中,美軍輪番派出飛機,對交戰地區的各個交通要道進行毀滅性轟炸,金剛川上的橋樑就是其中之一。

上級下令,由志願軍某部工兵三連連長張振智帶領連隊在巖裡渡口架一座載重橋,保證橋樑暢通無阻。

據張振智回憶,留給他們架橋的時間只有8天,他帶領士兵偽裝架橋材料,冒著不停的炮火轟炸,7天時間成功架起一座中水位重橋。

但是敵人不會給你喘息機會,第二天就直接炸燬橋,但是前線的部隊正在鏖戰,需要支援,需要物資,這座生命之橋不能斷。

於是在之後的幾天裡,炸了修,修了炸,該連連續7次修復這座橋,據統計,美軍總共投放炸彈炮彈3500枚。但最終勝利卻是我們的。

以上是真實事件。這次戰鬥只是抗美援朝戰爭的一個縮影。

後勤、交通、山川、河流、裝備、精神。每一個因素都充分的影響這場戰爭。

但是對這場戰爭影響最大的客觀因素其實就是:地理&地質&地形&地貌。

這首先要從朝鮮半島說起。

朝鮮半島位於西太平洋島鏈北部,和日本列島、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均隔海相望,與中國東北,俄羅斯遠東陸地接壤,三面分別被日本海,黃海、東海包圍,扼守中、蘇、日三國中間戰略位置。

朝鮮半島自古戰事不斷,是兵家必爭之地,地緣戰略價值十分重要,就像是一把插在東亞的一把楔子,成為東亞乃至世界強國勢力角逐的戰略要點。

地形地貌是如何影響抗美援朝戰爭的?

二戰時就成為了日本侵略中國的橋板,抗美援朝戰爭之後這裡後再度成為幾十年冷戰的前沿地帶。

正是因為朝鮮半島的重要性,新中國才會毅然決定抗美援朝,禦敵於國門之外,為中國贏得和平的周邊局勢。

朝鮮半島是一個狹長型的半島,山多林密,水陸條件差,山地面積佔據整個半島面積的75%,山地地質多為沉積岩。

除山頂的露巖部分外,這裡的山地在戰爭中構築工事相對容易,但是不利於進行大規模的機械化行軍,更有利於靈活的步兵地面行軍和隱藏,這也是被我們志願軍充分利用的一大優勢。

志願軍缺乏海空力量,如果陸軍長驅直入,側翼就直接暴露給美軍的海軍和空軍,因此,志願軍在作戰中充分利用了半島的地形地貌優勢和自身步兵優勢。

在進攻中,志願軍創造和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順著朝鮮半島境內的山脈河流開展迂迴穿插、分割包圍的經典戰術,利用聯合國軍對地形的不熟悉,彌補雙方裝備方面的巨大差距,逐步扭轉戰局,到最後漸漸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在防禦中,志願軍充分利用山地河流等有利地形,部署三道防線展開堅守阻擊、運動防禦。選取山腹、山麓等隱蔽地帶構築工事,層層配置相應的火力和兵力,創造性地發明了坑道工事及相關戰法,逐山逐地抗擊敵軍。

聯合國軍經常用成千上萬噸炮火削平一個山頭,但是一停火,志願軍又從山裡各個地方的工事和坑道中冒頭出來展開阻擊,讓聯合國軍寸步難以前進,這其中朝鮮半島的地形地貌幫了大忙。

地形地貌是如何影響抗美援朝戰爭的?

再次回到電影《金剛川》中,水流是如何影響戰爭的?

我們知道,朝鮮半島境內的河流大都發源於蓋馬高原,而且不同季節水位變化明顯,嚴重影響部隊機動和運輸。

所以志願軍無論是部隊機動還是後勤運輸,橋樑工事的搭建是常事,因此美軍利用空中優勢經常針對性的破壞我軍後勤補給線和交通線,電影金剛川恰好也印證了這一點。

戰爭的後期,雙方都已經對朝鮮半島的地形地貌運用純熟,逐漸達到戰場均勢,志願軍在南部的平原地區並不佔優勢,而聯合國軍對山地裡志願軍只能望山興嘆,誰都無法進行大兵團的殲滅戰。

但是到了1953年,各方都在推進停戰談判的時候,南韓軍隊仍舊叫囂反攻不肯談判,於是志願軍發動了整個戰爭的最後一次戰役金城戰役,這次志願軍充分展示了入朝鮮三年來已經完全掌握當地地形地貌展開戰役的作戰實力,此役殲敵5。3萬餘人,打殘南韓4個師,直接為之後的停戰協議的簽訂爭取了有力形勢。

地形地貌是如何影響抗美援朝戰爭的?

後來,就連“聯合國軍”的指揮官李奇微也曾分析:這裡的天氣和地形對我們造成了巨大的困難。

所以,古人說“天時地利人和”,不無道理。

Tags:志願軍朝鮮半島金剛地形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