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在城市中尋找山野之趣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娛樂2023-01-20

簡介□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餘如波鞋廠“重生”,土壤改良是關鍵和難點作為野趣生境環境設計(成都)研究院院長,鄧無畏經歷了“覓野小院”從無到有的過程

蜜蜂是兩棲動物嗎

本文轉自:四川日報

5月20日,位於成都市武侯區金花橋街道、緊鄰江安河生態公園的“覓野小院”,一場世界蜜蜂日主題活動在此舉行。在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同學們戴上防蜂帽,開啟蜂箱近距離觀察蜂巢和蜜蜂,以遊戲的方式學習相關知識。

從外觀來看,這座小院沒什麼特別,走進其中,卻別有洞天:800平方米的院子裡滿眼綠意,其中夾雜著紅色、黃色、紫色等各色花卉;石板、木樁鋪成的小路時而蜿蜒前行,時而上上下下,不時有昆蟲出沒其間。

就在4年前,這裡還是幾間廢棄廠房。如今,經過妙手改造,已然打造出一個自迴圈生態系統,構建起一個生物多樣性樣板空間。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餘如波

鞋廠“重生”,土壤改良是關鍵和難點

作為野趣生境環境設計(成都)研究院院長,鄧無畏經歷了“覓野小院”從無到有的過程。

從2014年起,他帶領團隊,為自然保護地等提供相關專案規劃設計、建設諮詢、科普教育、生態恢復、生態景觀營造等方面的專業化服務。

“我們的專案分佈在全國各地,做了幾年之後,就想把生態修復、自然教育等經驗,在我們紮根的城市中落地實踐。”鄧無畏覺得,這對推進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城市生物多樣性都有幫助,也可以實實在在地貢獻於周邊社群。

一個“院子”成為鄧無畏團隊的“剛需”。2017年,恰逢武侯區不少鞋廠陸續搬遷,鄧無畏帶領團隊經過半年的考察,租下幾間廠房開始改造。

“剛來的時候,現場垃圾成堆、汙水橫流,空氣中都是刺鼻的氣味。”鄧無畏團隊隨即開始清理垃圾,進行前期規劃設計。由於場地此前從事鞋業生產,加之周邊樹木眾多、環境廕庇,土壤改良成為整個工程的關鍵和難點:土壤板結,水分難以滲透,植物根系也舒展不開,不易存活;此外,還有不少建築垃圾混雜其中。

鄧無畏團隊將土壤中的建渣、石塊等清理出來,在其中混搭沙土、營養土以及各種輔料,讓土壤慢慢恢復“元氣”。“第一年種下去的植物,死亡率還是很高。後來隨著土壤自然恢復,蚯蚓、土壤昆蟲、微生物逐漸多了起來。”

兩年時間,面積約800平方米的“覓野小院”逐漸生機勃勃;在其周圍,上下兩層的環境教育中心、蝴蝶工作室、研究院專家樓、辦公區、自然商店等,也從鞋廠廢墟中漸次“生長”起來,成為鄧無畏團隊的科研、科普基地。

除了“栽花種草”,還要營造多元生境

在“外行”眼中,“覓野小院”或許只是一座微型花園或公園:不就是栽花種草嗎?幾個園丁不就搞定了?然而,鄧無畏並不這樣看。

“在生態系統中,植物是生產者,接下來才有消費者、分解者。”據他介紹,“覓野小院”注重引入寄主植物和蜜源植物。前者主要供養特定的昆蟲幼蟲,例如柑橘鳳蝶、美鳳蝶、達摩鳳蝶的幼蟲,就主要以柑橘、檸檬、柚子等植物的葉子為食;後者則是蜜蜂吸食花蜜的物件,包括馬利筋、馬纓丹、繡線菊、雪茄花等。

“傳統園林景觀是為人服務的,追求的是乾淨、整齊、美觀等特點,比如大片單一的草坪,但它們的生物多樣性往往不足。”對於“覓野小院”,鄧無畏希望在有限的場地中,儘量打造出不同型別的生境,這讓小院似乎有些雜亂。

在“覓野小院”路旁,有幾塊不太引人注目的水面,它們有些是經過精心設計的“雨洪調蓄花園”,有些則是人工打造的“小微溼地”,可以起到提升生物多樣性、淨化水質、調蓄雨水等作用。這幾年夏天暴雨時,小院周邊往往開啟“看海”模式,一牆之隔的院內地面卻很快乾爽,其中就少不了上述這些生境的功勞。

不遠處,一根根樹樁被綁成金字塔形,上面人工開鑽了許多圓孔,名為“昆蟲旅館”。不少昆蟲喜歡住在這種狹窄多孔的地方,既可以躲避天敵,又能生殖繁衍。

“覓野小院”就此構建起一個生物多樣性樣板空間。目前,這裡已有100多種植物,引來20多種鳥類、2種爬行動物、2種兩棲動物和多種昆蟲。“藉助這個空間,我們不斷向青少年、周邊社群開展自然科普教育活動,不僅讓人們有機會在城市中享受自然樂趣,也讓城市成為人與自然生靈的共同家園。”鄧無畏表示。

Tags:無畏小院覓野多樣性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