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魔力:為什麼言語即咒語

由 老蘇寫字的地方 發表于 娛樂2021-12-11

簡介外號作為一種邊緣的語言現象,印證著言語獨特的力量

魔力什麼意思

讀小學、初中時,老師們三令五申:不準給同學們取外號!有的外號伴有人身攻擊或人格侮辱,當然應該被禁止。不過另一些外號,就別有趣味。總是要好的朋友之間,才會以外號相稱,因為直呼其名,隱隱間就少了點少年們的玩鬧志趣,顯得太生分。大家胡亂喊著相互的外號,嬉笑打鬧,反而讓義務教育那九年,多了些活潑。關於外號,最讓我費解的是稱呼久了,大家都會忘了它們的由來。小學時,一個朋友叫“茅十八”,另一個被稱作“鰲少保”。那正是陳小春版本的《鹿鼎記》大火之時,可我至今搞不懂,無論外貌還是個性,他倆似乎都和茅十八和鰲拜相差甚遠,“鰲少保”甚至是個女生……初中報到那天,我遇到了兩個至今都要好的朋友。那天,同學們來得陸陸續續,老師們也只顧在辦公室裡忙。好像就我們三人在教室閒逛,暢快地聊。他們相互介紹對方:一個叫“甲魚”(?),一個叫“皮”(??)。我渾身都是不解,但第一次見面,沒好意思問。後來成了最好的朋友,再問他們,他們也只是嘻嘻哈哈,說不出外號的出處。

可能出處真的不太重要。外號作為一種邊緣的語言現象,印證著言語獨特的力量。這力量可以是親密感,也可以是更深層的影響力。好的廣告商對這股力量駕輕就熟 — “今年過節不收禮, XXXXXXX”、“怕上火喝XXX”、“Nike,just XX”……我們會不由自主地補足廣告語的後一半,甚至不這麼做,還會因為不完整感而心癢難受。言語即咒語,在不可察覺之中,隱秘而持久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潤物細無聲、咒語籠無形”,最強大的力量總是難以被感知。科學對“言語即咒語”的解釋繁複,最簡潔的概括如下:

思想散漫成言語,而言語又反過來雕刻了思想

。因此,不但

什麼人說什麼話

,而且

說什麼話也能決定你是什麼人

由蕭伯納的名劇改編而成的電影《窈窕淑女》說透了上面的道理。奧黛麗。赫本扮演的女主角,起初只是個言語粗鄙、發音破爛的賣花女。但在語言學家(寫到這裡,突然意識到我研究生的專業方向也是linguistics,不覺苦笑)希金斯教授的改造下,她的談吐優雅,在貴族的聚會中,都能遊刃有餘、受人追捧。分明只是讓言語更加標準、得體,卻最終帶來了整個人內在的改變。

真正的改變都是思維的改變,而思維的改變又源自言語的改變。所以改變言語,就是革新認知;升級言語,就是升級思維。

高手們對此都有通透的覺察和堅決的執行:阿里人都有江湖花名,騰訊人都有英文名,位元組跳動則規定:無論“官職”高低,大家必須直呼其名。並無高下之分,只是用不同的稱呼體系體現了不同的文化導向。此外,成功的組織都有自己獨特的

“術語”體系。“術語”就是組織的“外號系統”

。它能團結自己人,也會讓外人有些費解。費解帶來好奇,好奇產生吸引,於是“破圈”開始,外人紛紛被吸收成了自己人。“小破站”的刷屏彈幕、一點點奶茶店的一句“謝~光臨”、亞朵酒店的“省長”制度(省心的長)……極端一些,是否擁有自己獨立的“術語”系統,甚至可以判斷一個組織是否已經取得了有信仰的成功。

李笑來老師說過一個例子,“外國人沒有‘上火’這個詞,因此沒有‘上火’這個概念。”於是,外國人從不考慮“上火”的問題。

從言語到思想,再從思想到行動。怎麼說會影響怎麼想,怎麼想又決定怎麼做。

一切的改變,竟然真的可以從一句話開始。言語即咒語,那就不妨給自己設計一句充滿壯志雄心的“咒語”,給自己的周圍佈置一條合眾人之力的“術語”。我們都是自己人生的建築師,“咒語”就是最好用的那塊磚。祝你我都能用好這塊磚。

Tags:言語外號咒語上火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