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秦朝時期的功臣為什麼都喜歡功高蓋主?他們的功勞到底有什麼作用?

由 承認自己的偉大 發表于 娛樂2021-06-25

簡介以李斯嚴刑峻法的苛酷,秦始皇在他的影響下,不僅沒有分封諸侯,而且諸公子公主的封地賞賜都不多,在胡亥誅殺這些公子公主時,“財物就近入於縣官”,可見這些公子公主的封地都在縣治之內,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將公子公主分封到縣內居住,不僅脫離了與中央的

孔週三劍是趙高說的嗎

以李斯嚴刑峻法的苛酷,秦始皇在他的影響下,不僅沒有分封諸侯,而且諸公子公主的封地賞賜都不多,在胡亥誅殺這些公子公主時,“財物就近入於縣官”,可見這些公子公主的封地都在縣治之內,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將公子公主分封到縣內居住,不僅脫離了與中央的聯絡,而且物產、交通都不便利,這樣做的最大意義無非就是為封賞功臣做出表率,以免“功高難封”。

秦帝國的歷史中,功高難封的人很有好幾位,武安君白起就是最突出的一位。雖然在白起前後,還有幾位相國或丞相也曾以軍功甚著而難以封賞,甚至有商鞅的叛變等等,但白起是秦統一六國之前最為突出的一位,結局十分悲慘。

“功高難封”不僅是皇帝與功臣之間難以處理的關係,更直接影響到皇帝宗室傳承的安全性,穰侯魏厓既有維護秦昭襄王權力法統的難以磨滅的功績,也有濫殺宗室的殘忍一面,先後多次為相期間,正如范雎所言,秦國人不知道有昭襄王只知道有穰侯魏厓,事實上昭襄王的權力法統也在穰侯魏厓的陰影之下,這才有著名的穰侯就國,當然這是善終。

還有就是破楚滅楚的王翦,以功封“列侯武成侯”,位居百官眾臣之首,但王翦淡泊名利,及時請田園以為子孫計,最終打消了秦始皇的顧慮與懷疑,也算是功高而終享善終的一位。不僅王翦,他的兒子王賁以功封“列侯通武侯”,也得以善終,而且兩人大約在秦始皇還健在的時候就分別離世了。秦帝國諸王氏家族中,以王翦、王賁兩位最為突出,兩人代表了王氏家族從默默無聞,一直上升到大秦帝國權力巔峰的真實歷史,其他像丞相王綰、卿王戊等《史記》著墨不多。

在李斯力勸秦始皇推行苛刑酷法的背後,是秦統一六國後大批軍功家族功高乏賞,心中自然會有不滿與懷怨積澱下來。但秦始皇分封自己的兒子都這麼苛刻,其他人功勞再高,還有什麼話說呢?實際上,正是李斯奉行推行的嚴刑酷法堵絕了一大批功臣的指望,最終這些怨望都免不了會向李斯集中,這是後話。

在二世將李斯下獄治罪之際,沒有人出來替李斯說話,就連一直能勸得上二世胡亥的子嬰,也刻意保持沉默,對李斯的遭遇一言不發,實際上潛意識中,也反映了子嬰對李斯的不滿和怨望。而大批軍功家族也都樂於見到李斯的下場,沒有了李斯,軍功家族的封賞可能會更高,甚至可能會找回一部分秦始皇在位時被刻意削減的封賞,只不過,李斯死後大秦帝國也快速崩潰,就連秦國故族也沒法保得住一隅之地。

秦朝時期的功臣為什麼都喜歡功高蓋主?他們的功勞到底有什麼作用?

李斯的遭遇,既集中了二世胡亥即位之後的昏聵,以及他自己位極人臣的突然急劇轉折,也在潛規則中反映了嚴刑峻法的報應,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吝嗇賞賜與“焚書坑儒”的報應,——當實施嚴刑峻法者落難之後,幾乎沒有人會出來為他說話求情,只能任由別人宰割。

而在秦之前的夏商周三代開國良相,既能輔佐君主謀劃天下、開創基業,也都心存仁慈、樂於勸善為主,對犯了過錯的既要懲罰,也要留有回寰的餘地,一味地嚴刑峻法、殺伐屠戮,總是會招致報應,成為悲劇人物,這與民間通俗的說法也是一致的。

《史記·李斯列傳第二十七》最後謂李斯曰“不然,斯之功且與周、召列矣。”此中褒貶之意皆多,所謂褒揚稱道,是指李斯對於秦國統一文字、製法等的功績,與李斯和秦始皇幾乎“宗親與共”一致,達到了歷史的巔峰;但從貶謫的角度看,應謂秦國諸多殘暴、失措同樣多為李斯之力,特別是沒有分封宗室、建立藩衛以及“焚書坑儒”等,最終的歷史惡果都首先由李斯承擔了,而將李斯“栽贓”入“篡立”之中就不甚了了了。

既然李斯在“陰謀”擁立胡亥上是被栽贓的,那麼,李斯就沒有瑕疵了嗎?李斯當然有瑕疵,而且這個瑕疵也是李斯的致命之處,這個瑕疵是什麼呢?

概括來講,李斯所有的瑕疵都在於扶蘇之死。可能秦始皇不看好這個大兒子,《史記》也記載了“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的真詔書,並且秦始皇確實喜歡小兒子胡亥,甚至可能真的就立胡亥為太子繼承二世皇帝大位,但秦始皇是不會賜死扶蘇的,要知道秦始皇對這個大兒子還委以重權,獨當一面,這是後世猜測扶蘇可能扳回繼承人地位的重要原因,而且“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這是《史記》記載的真詔書,這個詔書的真實意思是讓扶蘇回封地自守,等待秦始皇駕崩,並接到新皇的旨意後奔赴咸陽參加葬禮,這符合秦始皇彌留之際對大兒子委任過重的後悔之意,並試圖將扶蘇趕回封地了事。

所以,賜死扶蘇的詔書一定是偽詔、“陰謀”,這是歷史專家和學者幾乎一致認同的,也是合乎人性常理的。

而李斯作為丞相是無法在扶蘇之死上開脫自己的責任的,李斯應該體會秦始皇彌留之際的本意,堅持對扶蘇冷處理的方針,力促扶蘇順利回到封地,老實等候新皇即位,無論如何不能將扶蘇一殺了之。但正是由於李斯對胡亥與趙高違心地聽之任之,甚至被動地參與到賜死扶蘇的策劃之中,才是李斯一生中最大的敗筆,也是李斯被栽贓的最大原因。這些將在秦始皇遺詔、李斯的瑕疵的章節中詳細解剖。

Tags:李斯扶蘇秦始皇瑕疵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