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王系尺牘書風的線條連線——溫文爾雅(王羲之《上虞帖》)

由 昊宇書法 發表于 藝術2021-06-09

簡介“不可言”三字以組合的搭連方式組成,因“可”字上橫突出,故下部組合以收勢出現,且行軸線右下傾斜

上虞帖什麼意思

王系尺牘書風的線條連線——溫文爾雅(王羲之《上虞帖》)

釋文:得書知。吾夜來腹痛,/不堪見卿,甚恨。想行復來。/修齡來經日,今在上/虞,月末當去。重熙旦/便西,與別,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審時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3。《上虞帖》

《上虞帖》。麻紙本。縱23釐米,橫26釐米。7行,58字。草書。上海市博物館藏。

《上虞帖》中線條的連線方式有實連、搭連和綜合連三種。

(1)實連。《上虞帖》中的實連字例較多,大概可分為三組形式:其一,連線下筆為豎畫,這種情況又可分兩種情況,一是為左弧豎,如“云何”、“想行”、“甚恨”,一是為右弧豎,如“來腹”;其二,連線下筆為橫畫,如“不知”、“見卿”;其三,連線下筆為點畫,如“耿耿”。

“云何”二字,因“雲”字形體較小,故連線線左下帶出時,左伸較多,以留出足夠空間書寫右部。“想行”因“想”字形體稍寬,故連線線向左擺動不多。“甚恨”二字,“甚”字收筆折鋒左下弧線帶出,迅速轉鋒正下方,以表現豎心旁的豎畫。作為一個字組出現的“來腹”二字,因“腹”字稍寬,故連線線左伸較多,因草法的原因(月字的草法),下部的主體線微向右弧。

“不知”二字的連線線極力左伸,端點已達“不”字左點的豎直線上,使轉之中,有向正下方行筆之勢,這也是“知”字草法所致。“見卿”二字的連線方式在晉人作品中極少見,因為“見”字的收筆並未結束,匆忙轉鋒,缺乏應有的過渡,右端折點的輪廓線為銳利的尖角形,從某種意義上看應是一個典型的病筆。但想見羲之當時腹痛情境,所出景象也許難免。

在一幅作品中,連續出現兩個同樣的字例,第二個可用一些約定俗成的符號代之,如上下組合的兩點、橫折加點,諸如此類。但在書寫過程中,因形式的需要,可有各種形變,例如此處的“耿耿”二字的重複部分以短弧線代之,弧線的轉折不是很大。

王系尺牘書風的線條連線——溫文爾雅(王羲之《上虞帖》)

(2)搭連。“甚令”二字,“甚”字一路使轉而來,多取轉法,故筆勢流暢自若,順帶的弧線收筆自然下落,延續了較長的筆跡,如此造成空間上的縱向取勢。放與收往往對應出現,有了“甚”字的放,就有“令”字下部的收。

(3)綜合連。“不可言”三字以組合的搭連方式組成,因“可”字上橫突出,故下部組合以收勢出現,且行軸線右下傾斜。

“得書知問”,前兩字實連,後三字(第二字與後面兩字)為組合的搭連。因前三字皆縱向取勢,故連線線左右方向的擺動並不大——“得、書、知”縱勢,“問”扁勢。“得書知問”四字為此幅作品的開篇之詞,前三字即明顯漸次左斜,透過“知”字的右部拉回重心,到“問”字時,才回到了首字的中軸線上。如此佈局似已定下整幅作品的行軸線發展的基調,即左右搖擺較大,事實恰是如此。

“便西與別”四字是全幅中最精彩的多字連,精彩主要表現在用線的圓潤舒緩。圓,即線條的圓渾,從形態上看,四字皆以圓線出現,且粗細變化不大;潤,即有溼度,四字自第一筆開始到最後的收筆,墨色幾乎同一,未因多字連續而墨色枯竭;舒,即自在舒適,四字的連線有如春蠶吐絲,徐徐道來;緩,即緩慢,四字除了一二個兩個字即“便西”為搭連外,下面組合皆為實連,而從所傳墨跡上看,前兩個字也似實連,只是有剝蝕的跡象。倘若原本果為實連,則連續的四字,如此多的使轉又能有序執行需要的不僅僅是疾風驟雨,而是疾中寓緩的節奏。從字型演變與書跡留存上考察,書寫速度較快的應是唐代的狂草時代。魏晉時期的書寫速度顯然不及唐人狂草,很明顯,此四字的連貫在短距離的弧線轉向上皆有微妙的停頓,這直接導致節奏的緩慢。

“安所在未”四字,從形態上看,兩大兩小;兩寬兩長。於是反映在連線方式上,前兩個字的收筆弧線擺動較大;“在”字因與“未”字首畫短橫遙接,故帶筆較小。

王系尺牘書風的線條連線——溫文爾雅(王羲之《上虞帖》)

——慶旭《線條的連線之王系尺牘書風》

Tags:二字四字收筆連線線弧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