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繼續關注:兩代帝師—翁同龢(八)開缺回籍狀元門生張謇傾情相助

由 手子心說 發表于 藝術2021-06-07

簡介翁同龢在京革職的現實深痛打擊了他的得意門生張謇(jian),他深感朝廷格局將發生重大變化,於是,在送走恩師之後也決定回籍從商

何義門請削門生籍

這類事件最終落到了翁同龢身上,讓他42年的京官生涯塗抹上陰影。說到底,朝廷下令革職貶官對於一個一品大員來說不僅僅是打擊,而且是凌辱。

一個心懷國家品行高尚的人,隨時都保持著行為上的從容與淡定,即便在極端的困境下,也都不變本色,這真是了不起的廓然大度的品德。

事件已經過去,人格不會消亡。翁同龢憑藉著超人的毅力、懷抱著複雜的心態回到了常熟,這一天是光緒二十四年五月十九日,離接受硃諭僅僅22天以後。

繼續關注:兩代帝師—翁同龢(八)開缺回籍狀元門生張謇傾情相助

回到家鄉的翁同龢極為低調,之前大清朝廷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皇帝恩師的聲名顯赫蕩然無存。實際上,由於翁同龢一身廉潔自律、剛正不阿,雖居朝廷要職,除了積攢了些字畫,身上並無多少銀兩。此時以這麼一種狀況回到家鄉,內心積貯(zhu)著無法言狀的內疚、自責、懊惱、憤恨、淒涼、悲傷、從容、鎮定……

同輩、晚輩的翁氏家族們都還在常熟,綵衣堂也還在。但翁同龢在常熟並無房產。在離開北京之前,他曾匯過3000兩銀票給他的侄孫翁曾榮,讓他安排回鄉後的生活。

他是揹著朝廷的罪名回籍的,這期間不僅要接受地方官的監視,還要極度防範後黨集團的再傷害。

在古代官場,說的近一點在明清,朝廷官員因各種原因被革職回鄉,都會找一個好的地塊建一個園林用以安度晚年。其實,明清時代朝廷官員的俸祿是很低的,低到光憑薪水也只能養家餬口而已。但是,那些退位的官員建造的銀兩哪裡來的呢?

繼續關注:兩代帝師—翁同龢(八)開缺回籍狀元門生張謇傾情相助

明清朝廷對此也有諸多的潛規則,不管銀兩來路,只要不太過分張揚,也不會過分追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事。例如,蘇州退思園主人任蘭生,被朝廷彈劾回籍建造了這麼個園。查一查他的履歷,他竟然與翁同龢屬同時代的人,歲數小了7歲,官職小了一大截,只在安徽鳳穎管過水利。

對比可見,在貪腐極其成風的晚清,翁同龢清貧到如此地步實屬罕見。

幸好有好多地方官在明裡暗裡地接濟著他,他們中的許多人曾都是翁同龢的門生,他們知道自己老師的為官品德,他們願意一如既往地敬重他,有時還會透過“家訪”順便饋贈些食物。

繼續關注:兩代帝師—翁同龢(八)開缺回籍狀元門生張謇傾情相助

翁同龢在京革職的現實深痛打擊了他的得意門生張謇(jian),他深感朝廷格局將發生重大變化,於是,在送走恩師之後也決定回籍從商。

在這裡,我很有必要提一提張謇這個晚晴重要歷史人物,因為,翁同龢是他生命裡極為重要的人物,是他生命中的貴人。說得深一點,沒有翁同龢的識才和舉薦,他不會成為新科狀元,很可能一直混跡在一般的官場仕途上。

張謇,江蘇南通人,清末狀元。他是中國出類拔萃的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在他的家鄉開辦了中國第一所紗廠,所以被譽為中國棉紡織領域的開拓者。他還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紡織專業學校,在商業和教育上,他都是獨具慧眼、高瞻遠矚,一口氣創辦了20多個實體企業,370多所學校,被公認為“狀元實業家”。

繼續關注:兩代帝師—翁同龢(八)開缺回籍狀元門生張謇傾情相助

張謇一生的求學走了不少彎路。他家屬於三代冷籍,就借用了同鄉張炯的子嗣參考,改名張育才,考了個生員(相當於秀才),此後參加鄉試,連續5次不中,反而遭受張家的冒名要挾,數年間,張謇狼狽不堪、筋疲力盡。

後來他做了淮軍“慶子營”統領吳長慶的幕僚。一般書生,即便是進了軍營,最多能做個稱職的文員。可到了張謇這裡就完全不同了,有可能得到大人物的賞識。

他隨主人赴朝鮮平定叛亂,一下子看透了日本對中國虎視眈眈的企圖,撰寫了一些反日政論文章,立即引起翁同龢的關注。

1894年他參加恩科會試(慈禧60大壽),中了11名,翁同龢將他改為第10名,後來的殿試,翁同龢提攜心切幾次誤把別人試卷認作張謇而取會元。張謇在41歲時,由翁同龢差人將其殿試試卷直接交其手中批閱,最終獲得光緒帝欽點狀元。

我在翁同龢身上明顯看到了一種愛才惜才精神楷模的存在,他的這種做法是否有悖規則可以商榷,但不可否認的是,他是個特別負責任的人,是個人格全面優秀的人。在他眼裡,其他人勝不勝任狀元還看不透,但眼前這位人才,欽點為狀元肯定當之無愧。作為一個人格優秀的人,無論在哪裡做事,都會在節操上堅定地像個判官。

張謇這位得意門生不是忘恩負義的人。翁同龢回籍後在生活上得到張騫的悉心照顧,時常派人給

恩師送些物品。例如,有確切記載:

白麵4袋、小米1袋、山藥1簍、百合1簍、薏仁1包、白布2疋(pi)、花布2疋、洋手巾4打、香稻1袋。後來又送來銀餅200、米粟1袋、魚乾、1筐、百合1筐。(參見《常熟狀元》P146-147頁)

毫無疑問,翁同龢晚年在常熟的生活起居,張謇照顧得週週全全,這也是翁同龢回鄉後得以慰藉的地方。

不僅如此,張謇還在思想、情緒上關照老師。以前是翁同龢清正廉潔、淑世救國的主張影響著張謇。現在,翁同龢犯了大罪被地方官監管,他在為人為事上深知厲害關係,不敢有絲毫出格之處,免得被他的政治對頭再抓住把柄治罪。而張騫經常與老師促膝長談,他的“實業救國”、“教育救國”、“君主立憲”的新思想也同樣地吸引著翁同龢,這也是翁同龢晚年在政治上得到的最捷徑訊息。

Tags:翁同張謇朝廷狀元回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