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武則天喜愛的飛白書,為何被書法史拋棄?工藝畢竟不是藝術

由 書法知道 發表于 藝術2021-06-06

簡介飛白書走向衰微,大體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工藝性大過藝術性,被逐漸拋棄《尉遲敬德墓誌蓋》拓片在飛白書不斷的發展過程中,裝飾雕琢意味過度濃厚,從而導致其書寫性逐漸削弱,遠離了“書以載道”而演變成了一種美術字體

飛白書是指什麼

飛白書在書法史上的地位較為特殊,曾作為一種獨立的書體存在,張懷瓘在《書斷》中就將飛白書與篆、籀、八分等並列為八種書體。相傳飛白書為東漢蔡邕所創,在其後一段歷史時期中,產生了很多飛白書的經典之作,比如唐太宗《晉祠銘》的碑額、武則天《昇仙太子碑》碑額等。

武則天喜愛的飛白書,為何被書法史拋棄?工藝畢竟不是藝術

武則天《昇仙太子碑》碑額拓片

飛白書有特定的用途,因一般情況下字徑大、裝飾效果好,所以多用來題寫衙署匾額,也常用在一些墓誌、碑偈的題名,在帝王貴族中風靡流行。但是,飛白書作為字型的發展來說,是失敗的,這也導致最終被歷史拋棄。

飛白書走向衰微,大體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工藝性大過藝術性,被逐漸拋棄

武則天喜愛的飛白書,為何被書法史拋棄?工藝畢竟不是藝術

《尉遲敬德墓誌蓋》拓片

在飛白書不斷的發展過程中,裝飾雕琢意味過度濃厚,從而導致其書寫性逐漸削弱,遠離了“書以載道”而演變成了一種美術字體。再看武則天的《昇仙太子碑》,與之前的飛白書已大不相同,看其用筆,若用傳統毫筆,難以書成,更像是用木皮筆之類的刷筆所書,才使最初的“絲絲露白”轉變成了“節節露白”,已然失去了書法的本質。

武則天喜愛的飛白書,為何被書法史拋棄?工藝畢竟不是藝術

《尉遲敬德墓誌蓋》拓片區域性

宋代書寫飛白書已經不再使用毫筆,使用片板所制之筆不具有彈性,無法書寫出輕重濃淡的變化,故不具備書寫性。

趙宧光說:“徒將字字求飛,畫畫求白,渾身是假,古意蕩然,此正飛白不傳矣。”這樣刻意而為之的書寫已經古意無存,與蔡邕當時所創的飛白書背道而馳,書寫者不重視點畫功夫,而僅在裝飾性上下功夫,情感表現性也大打折扣,最後淪落為民間藝人所使用的花鳥工藝美術字。

武則天喜愛的飛白書,為何被書法史拋棄?工藝畢竟不是藝術

米芾書法中的飛白

飛白字型的發展已經脫離了實用性、書寫性,過分的裝飾也不具有被大眾廣泛認知的普遍性,隨著人們審美的逐漸提升、藝術感悟力的增強,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飛白字型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使用場合不多,限制了飛白書的傳播

由於飛白書主要流行於上層社會,可使用的場合不多,導致受眾面有限。飛白書的抒情性超越了法度,這也導致以求功名為目的的讀書人無法像王公貴族們那樣瀟灑自如,他們不敢貿然臨習,也沒有時間去參與這些筆墨遊戲。

而且,飛白書宜書大字,自漢末以來就多作宮殿題署之用,受到帝王的喜愛,身份較為特殊,所以在民間流傳度不高,未能紮根於群眾。

武則天喜愛的飛白書,為何被書法史拋棄?工藝畢竟不是藝術

武則天喜愛的飛白書,為何被書法史拋棄?工藝畢竟不是藝術

李世民《晉祠銘》與碑額拓片

對材料要求高,一般人很難接受

飛白書因書寫刊刻繁難,書寫材料耗費高,使得學書者甚少。張庚《唐高宗紀功碑飛白書賦》:“則飛白書不可小字明矣,又筆畫絲疏,難於勒石,故流傳者罕。”

飛白書筆畫絲絲露白且字徑較大,給刻工刊石帶來了不小的難度,而“紙壽不過千年”,這就讓飛白書作品難於流傳,僅以文字記載為主。上文提及飛白書的書寫工具繁多,除了傳統的毫筆,往後還衍生出以木、皮、帚等材料所制之筆,用以表現“絲絲露白”。

武則天喜愛的飛白書,為何被書法史拋棄?工藝畢竟不是藝術

古代書法中的飛白

同時,因重視露白,所以選紙“應以白滑而有光澤者為最宜,當首推質厚而潔白之玉版宣”。對於用墨,則要選擇“濃淡得中的上等減膠者”,這樣才可使字黑白分明。對於材料要求如此之高,花費之多非一般平民百姓所能承擔,所以學者甚少。

武則天喜愛的飛白書,為何被書法史拋棄?工藝畢竟不是藝術

武則天喜愛的飛白書,為何被書法史拋棄?工藝畢竟不是藝術

唐高宗《大唐紀功頌碑》碑額拓片

結語:

基於以上幾點原因,飛白書體漸漸地走向了衰微,即使歷代少數書家也在堅持書寫,例如清代的張燕昌,嘗試將飛白入印,但也依舊走不出美術字體這個範疇,與最初的書法本質相去甚遠。

Tags:飛白書寫露白碑額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