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歐陽詢墨跡為什麼沒有墨跡存世?歐陽詢是怎麼學習歐體書法的呢??

由 神秘俠客書法 發表于 藝術2021-05-06

簡介如下圖:左墨跡,右拓片“茂”字“撇”和“鉤”區別十分明顯

筆鋒是什麼意思

關注神秘俠客平臺的書友們,很多都是歐體愛好者,很多書友看到歐公的墨跡,感覺很難受!為什麼呢?

歐陽詢鮮有墨跡存世,這無疑是對歐體愛好者的一個遺憾,但這也增加了歐體的神秘感。閒言少敘,我們先來看一張圖:

歐陽詢墨跡為什麼沒有墨跡存世?歐陽詢是怎麼學習歐體書法的呢??

左《千字文》,右《九成宮》

我們在學習歐體楷書時,非常注重筆畫的精細,為了達到這種目的,

回鋒法

應運而生。注意上圖紅圈,右圖碑版寫得乾乾淨淨,而左圖墨跡則有明顯的“毛刺”。

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說:“

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

。”看來歷代書家對墨跡都非常推崇,但如果只有刻本怎麼辦?

歐陽詢墨跡為什麼沒有墨跡存世?歐陽詢是怎麼學習歐體書法的呢??

啟功曾說:

“學書別有觀碑法,透過刀鋒看筆鋒。”

他主張透過木刻、石刻拓本字口模糊的“霧霽”,去識“廬山”真面目。然“透過刀鋒看筆鋒”,非有獨具匠心之功是不能做得到的。 書家寫本,拓之上石(或木),乃第一次損耗也。茲以王羲之《蘭亭序》兩種流傳的摹本為例子來證明,唐宋書法鐫石(木)的精美程度,歷來倍受讚賞。但仍然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完美。如下圖:

歐陽詢墨跡為什麼沒有墨跡存世?歐陽詢是怎麼學習歐體書法的呢??

左墨跡,右拓片

“茂”字“撇”和“鉤”區別十分明顯。兩個字的“意味”也大相徑庭。前者筆劃之間的牽絲和映帶極富“情”趣,而後者則顯得相對理性,甚至有些呆滯,特別是上面的兩點,過渡不自然,顯得生硬又牽強。以下三字中,紙本中的“竹”字末筆,有牽絲,其“情”趣與前面映照,整體看,氣韻通暢。而後者則少許多東西。可見,拓之上石,雖良工亦必然有所損耗也。 勒石成硨,刀工或優或劣,第二次損耗也。

歐陽詢墨跡為什麼沒有墨跡存世?歐陽詢是怎麼學習歐體書法的呢??

左墨跡,中石刻,右拓片

茲以前期出土的《高昌墓表磚》為例子。十分慶幸這批墓磚中,在同塊磚上面有刻字(碑味書法)和朱書(帖味書法)兩類痕跡。它是先塗一層粉堊使磚面平滑易寫,由於粉堊吸水性強,使提按轉折、濃淡燥潤的用筆歷歷在目。更為可貴的是在這塊墓磚上,分別有刻字和朱墨兩組相同的“七十有”等字。僅僅只有幾十個字的幕磚,無論從運筆和書法風格上看,均為人同一時期所為,但硃筆字與被刀刻劃後的感覺大有異趣。如下圖:

歐陽詢墨跡為什麼沒有墨跡存世?歐陽詢是怎麼學習歐體書法的呢??

二者的區別在於: 前者是典型的帖味書風,後者則是典型的金石書法。根據清代康有為的理論來評判優劣的話,他肯定讚賞後者。而其實是同一人在同一時間所書寫的。如果說讓當代大家啟功先生以“透過刀鋒”的方法來“觀”和“照”的話,以啟老的功力,其“筆鋒”想必應是同一種“味道”。

歐陽詢墨跡為什麼沒有墨跡存世?歐陽詢是怎麼學習歐體書法的呢??

同一時間同一人書寫的字,為什麼刻寫與不刻寫,“情趣”大不一樣呢? 歲月漫泐,第三次損耗也。下面是《黃庭經》碑在不同時期所產生的拓片。詳細比較,其可品味的“元素”是不一樣的。正如一個人在青少年時期和老星鳳樓的拓片較早,透出秀氣清晰的筆鋒。另拓《黃庭經》圖片則顯得古抽,漫漶,富於歷史和歲月的痕跡。

歐陽詢墨跡為什麼沒有墨跡存世?歐陽詢是怎麼學習歐體書法的呢??

左星鳳樓本,右故宮藏本

對於拓片,拓工優劣,第四次損耗也。正如上面的例子,這中間的差別也包括有不同的拓工技術的差異在內。即使是同一拓工,不同時期的拓片,所產生的效果(“味道”)也是不一樣的。這裡勿須詳論。

總結

要高質量的“從剝離到還原”,依賴於書者對筆法的精深認識。所以,對研究刻本作者同時期的墨跡顯得彌足珍貴!

故民間有云:

臨碑不臨帖, 到老一場空

Tags:墨跡拓片歐體筆鋒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