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知識點】彩虹入射點是什麼與什麼交點?入射點是什麼與什麼的交點

由 意識物理學 發表于 藝術2021-05-18

簡介【上圖就是霓和虹的形成原理,上邊的霓屬於“水汽膨脹層”,上面那個白線圓代表此層中的“某個“水汽分子團球,白色條代表太陽光,射入該層即會被水分子球形成色散(連續外折射),入射光線與曲射光線的夾角分別是50°~53°,下邊的是虹,該層屬於”水汽

入射點是什麼與什麼的交點

上次講到彩虹原理,這是由空中的的水汽分子團球把太陽的直射光作了兩種外理,一種處理 是透過水汽分子團球的連續外折射機制把太陽光“折彎”了某個角度(即90°~180°之間),形成了彩虹中的“虹“。另一種處理是連續內折射所致,其把光線“折彎”的更厲害(180°~360°),形成了彩虹中的“霓”。

意識力學之《光論》(三十七)

145,“漸變曲率”

上講講到某種角度的入射光線進入了收縮型水汽分子團球后,發生了連續內折射並導致色散,那麼連續內折射的光線具有什麼規律性呢?

不同角度進入收縮型水汽分子團球中的入射光線“折彎”的程度是不同的,這叫“漸變曲率”。

雖然“水分子球”是球狀的,它的面並不是直線型的(就如同空氣和水的介面總是直線型的一樣),但也存在一個入射光線的角度問題,否則根據什麼確定折射是內折射還是外折射呢?

“水分子球”與其他物質的介面叫“曲介面”,入射光線與“曲介面”的交點叫“入射點”,入射光線與入射點的切線形成的角叫“入射角”

意識力學之《光論》(三十七)

【上圖綠線圓表示水分子球(連續外折射時的情形),其對外的介面即“曲介面”,圖中畫了三條入射光線,形成三個入射點(紅點),入射點的切線(黃色線段)與入射光線形成的角為入射角】

在連續內折射的情況下(彩虹時刻),對一個水分子球來說,許多太陽光線平行進入球內,因為內部的“漸變光阻”使光線發生了不同的彎折,如下圖

意識力學之《光論》(三十七)

綠線圓代表水分子球,從不同位置和不同角度射入的光線各有不同程度的“折彎度”,圖中只畫了五條不同位置的入射光線(白光),它們都是從球上半部直線射入,經“曲射”後從下半部射出,再轉為直射光線,中間紅色細線表示垂直於介面的入射光線不會發生任何折彎,而是經球心直射出去。

從上圖可以看出,所謂“漸變曲率”就是入射光線離球心越近,曲射光線的曲率越大,離球心越遠的光線,彎曲程度越小

146,“曲射度”

所以當太陽的無數平行光線進入到任何一個“收縮型水汽分子團球”中時,其中的每條光線都有各自的“曲射度”,前邊講連續外折射時就講過平行光線進入“膨脹型水汽分子團球”後,每條光線也有不同的“曲射度”。

意識力學之《光論》(三十七)

【連續外折射情況下平行光線進入每個水分子球內的運動路徑,中間紅色細線代表垂直進入,不發生任何偏折的光線,白線圓代表水分子球】

但是當太陽的平行光線進入收縮型水分子球時其運動路徑是這樣的。

意識力學之《光論》(三十七)

【連續內折射的情況下平行光線進入水分子球后的不同的“曲射度”,白線圓代表水分子球,綠色細線代表光線經水分子球曲射後出來的直射光線,白色的平行細線則代表入射的太陽光】

內折射的“曲射光線”與連續外折射的“曲射光線“最大的不同有兩個,一,連續內折射的折射角度總是大於180°,小於360°,而連續外折射的折射角度總是大於90°而小於180°,二,連續外折射的光線總是在球心“入射”的一側(叫“入射側”),不經過球心,而連續內折射的光線全部繞過球心,然後再從“入射側”射出球心。

之所以空氣中同樣的水汽分子團球(水分子球)遇到同樣的太陽光卻發生了不同的折射,這是因為“水分子球”處在不同的內部作用當中,即上講講過的“膨脹型水汽分子團球”和“收縮型水汽分子團球”兩種狀態。

怎麼同一區域會出現兩類完全不同的“水分子球”呢?

如果既出現了虹,上邊又出現了霓,就是因為空中的水汽出現了兩個“層”一個是“水汽膨脹層”,一個是“水汽收縮層”。

意識力學之《光論》(三十七)

【球狀水汽團分層】

在“水汽膨脹層”和“水汽收縮層”之間還有個“過渡帶”——亞歷山大暗帶,這叫”兩層夾一帶”。

147,“兩層夾一帶”

如果沒有這兩個“層”,我們就沒有理由認為為什麼會出現霓和虹,因為二者形成方式相反,霓是陽光的光線往下彎形成的,卻位於虹的上方,而虹是光線往上彎形成的,卻位於霓的下邊。

意識力學之《光論》(三十七)

【上圖就是霓和虹的形成原理,上邊的霓屬於“水汽膨脹層”,上面那個白線圓代表此層中的“某個“水汽分子團球,白色條代表太陽光,射入該層即會被水分子球形成色散(連續外折射),入射光線與曲射光線的夾角分別是50°~53°,下邊的是虹,該層屬於”水汽收縮層”,此處的白線圓代表此層中的水分子球,太陽光(白色條)射入後形成連續內折射導致色散,入射光線與曲射光線的夾角分別是40°~42°】

為什麼同一區域,各方面的物理條件,化學條件都是相同的,卻有的水分子球使光線往上彎?有的卻使光線往下彎?

現在的光學理論認為虹是光線在小水珠內經過兩次折射,一次反射形成的,霓是光線在小水珠內經過兩次折射,兩次反射形成的,而不是如本論認為的“曲射”,但不能說明為什麼會這樣。

意識力學之《光論》(三十七)

上圖中左邊代表虹的形成,似乎光線總是選擇從小水珠上邊進入後往下折,右邊代表霓的形成,光線總是從下邊往上彎,兩折兩反後才進入人眼。

不但如此,現在的光理論對霓和虹之間的“暗帶”即亞歷山大帶也不能說明,既使對於霓和虹為什麼都是往下彎,卻又象橋一樣,中間高兩邊低,這種情況下觀察角度(虹是42°~40°,霓是50°~53°)是怎麼確定的?

所以僅僅用上面的折射方式來解釋霓和虹是不行的,它無法解釋為什麼光線會“選擇性”地進入小水珠,或者是小水珠“選擇性”地吸收光線,只是為了讓人觀察它,也無法解釋為什麼是上霓和下虹,又為什麼都是朝下彎?

所以必須認為空中的水汽分為兩“層”,而只有在兩“層”的內部才會發生光線“上彎”和“下彎”的情形,“亞歷山大暗帶”則是一個從“水汽膨脹層”向“水汽收縮層”過渡的一個層,其他區域雖然同樣有水汽分佈,卻不能出現彩虹。

148,“球狀水汽團”

為什麼會有這麼兩個“層”呢?因為彩虹都是雨後形成的,雨後氣溫高,地面水汽蒸發大,大量水汽分子團升上空中,擠在一起向上膨脹,以一個“半球狀”向上升,形成上下兩個“半球層”,上層是正在膨脹的水汽層,下層是在大氣壓力下收縮的水汽層,中間是“過渡帶”。“過渡帶”中的水汽不脹不縮,水汽分子團球內沒有力的作用,所以光線進入其中是直線運動的,不發生色散。

只有光線進去,沒有光線出來,這就是亞歷山大帶發暗的原因。

意識力學之《光論》(三十七)

【霓和虹之間的亞歷山大帶之所以發暗,是因為其處在不脹不縮的狀態,太陽光射入此帶,此帶中的水汽分子球既不“曲射”,也不色散,而是透過兩次折射後(第一次向內,第二次向外)繼續向前,沒有返回的光線,因此發暗】

暗帶的存在證明本論的觀點是正確的。

我們前邊說過,光線在均勻媒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而不管媒質是什麼形狀,所以並不是因為水分子球是球狀體才造成色散,比如玻璃球就不會發生色散,還有水晶球,也不會發生色散,因為它們內部沒有“膨脹力”或“收縮力”,分子和原子均勻分佈,因而光阻到處都是一樣的,沒有“漸變光阻”,所以光線在其中是直線傳播的。

為什麼“球狀水汽團”上層膨脹下層收縮呢?

這是因為下層受的壓力大(大氣壓的特點就是如此,越往下壓力越大),“球狀水汽團”中的水汽分子團球的“膨脹力”小於此處的大氣壓力,因而在重壓下收縮變小,導致出現“漸變光阻”。

而最上層仍然在“緩慢”膨脹(過一會兒就停止膨脹),如果一直膨脹,彩虹就會一直存在,但實際上彩虹現象只是一會兒就消失了,這時水汽分子團球並沒有消失,只是不脹不縮,光線進入不是“曲射”,而是折射出去,象我們平時看到的折射那樣。

正是“球狀水汽團”有了這個“分層”以後,才能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水汽分子團球,才能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曲射”,才能從各方面合理解釋霓和虹的現象。

這樣,當蒸發的水汽分子團球密集聚在一起向上升,並且形如“半球”狀時,這個時侯“半球”介於“半脹半縮,上脹下縮”的特定的狀態中時,在陽光照射下才會出現彩虹現象。

不過,既然光線射入同一“作用”層中會發生同樣的曲射或折射,而人觀察彩虹又具有特定的角度(40°~42°或50°~53°),可是彩虹又都是彎曲的,同一層中高度不同,即彩虹的“高度差異”不會導致觀察角度的差異嗎?

這個問題下次再說。

Tags:水汽光線折射團球水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