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為什麼飛行器要用馬赫來描述速度,而不用公里?馬赫究竟有多快?

由 百科密碼Self 發表于 藝術2023-01-18

簡介這時,飛行器前方的空氣會層層壓縮,區域性氣流的速度超過音速,形成激波

每秒一個單位是什麼意思

馬赫,知道嗎?

你聽到這個問題之後,也許正在在心裡回憶自己認識哪些“老馬家”的人。

先把你的朋友圈放一放,這裡說的馬赫是一種單位,專門用來衡量運動中物體的速度。

馬赫是什麼?

馬赫的定義是速度與音速的比值。所以,1馬赫就是一倍音速,相當於聲音的速度乘以1。

那麼,聲音的速度是多少呢?

這個問題可就難了。聲音本質上是一種震動。當一個物體發生震動,它就成為了聲源,從自身開始,把震動透過周圍的物質傳播出去。

為什麼飛行器要用馬赫來描述速度,而不用公里?馬赫究竟有多快?

這些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稱為介質,傳播聲音的原理是它們會隨著聲源的震動而震動。組成空氣的氣體分子、組成水的水分子和種種固體物質都可以作為聲音傳播的介質。當然,在真空當中什麼分子都沒有,聲音自然也無法傳播了。

從聲源發出的震動經過介質,達到我們的耳朵裡,引起耳朵裡鼓膜的震動,我們就聽到了聲音。

為什麼飛行器要用馬赫來描述速度,而不用公里?馬赫究竟有多快?

至於聲音的速度有多快,取決於介質的密度,也就是介質中的分子、原子有多密。簡而言之,就像是大家排排站,擊鼓傳花。人越多,站得越密,傳得也就越快。

可是,密度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以最常見的空氣為例,溫度越低、海拔越高,空氣就越稀薄,聲音在其中的傳播速度就越慢。

因此,為了研究方便,科學家們將溫度為0℃、在緯度45度的海平面上測定的氣壓定為標準大氣壓。在標準大氣壓下,溫度為15℃時,聲音的速度是344米/秒,這就是標準音速。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使用標準音速就可以了。不過工程師們在計算飛行器的速度時,就要根據飛行器在大氣層中的位置來計算不同階段的音速。

為什麼飛行器才使用馬赫?

我們平時走路的速度大約是1。5米/秒,為什麼不可以說是0。004馬赫?

還有公路上的限速都以“公里/時”為單位,為什麼不也改成馬赫?這樣看著多高大上啊!

在日常生活裡,使用什麼速度單位都是為了便於人們理解。如果大家願意使用馬赫,也不會造成任何嚴重後果。

然而,如果飛行器不使用馬赫作為單位,飛行員可就慘了。使用以音速為標準的馬赫,才能讓飛行員及時意識到,自己什麼時候要撞上音障。

音障是什麼?

上文提過,物體聲音來自於物體的震動。那麼,物體在震動時也會發出聲音,會帶動周圍的介質一起震動。

當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空氣分子隨聲源發出的震動被壓縮,隨後復原,將聲音一波波傳遞出去。因此,空氣被壓縮又復原的速度就相當於在同樣條件下的音速。

當飛行器在空氣中行進時,它周圍的空氣也會被它推動。這時,飛行器前方的空氣無法及時擴散,就會發生一定程度的壓縮。

當飛行器的速度低於音速,這樣產生的壓縮將被它前方的空氣以音速的速度傳遞。這就好像飛行器一邊飛,它前方的空氣幫著吆喝“它來了它來了,它腳踏祥雲走來了”。於是,飛行器就能像一把刀子一樣,在空氣裡穿行。

為什麼飛行器要用馬赫來描述速度,而不用公里?馬赫究竟有多快?

然而,當飛行器的速度達到音速的90%,它就能追上自己發出的聲音。飛行器前方的空氣還來不及把訊息傳播出去,飛行器自己就追上來了。這時,飛行器前方的空氣會層層壓縮,區域性氣流的速度超過音速,形成激波。這時飛行器身邊的壓強也會劇烈增加。壓強加上激波的危險境地,被飛行員和工程師們稱為“死亡漩渦”,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音障”。

音障會讓飛行器渾身顫抖,嚴重時甚至會把飛行器的翅膀活活撕下來,讓它在半空中四分五裂。

為什麼飛行器要用馬赫來描述速度,而不用公里?馬赫究竟有多快?

如果天上有一架飛機撞上了音障,地面上的人會聽到一聲巨響,彷彿憑空發生了爆炸,這就是音爆。被劇烈壓縮的空氣並沒有被束縛住,一邊被壓縮,一邊也會向周圍急速擴張,產生聲波。炸藥引發的爆炸聲也是這麼來的。

同時,地面上的人也能看到一個霧濛濛的圓錐體,包裹在飛機周圍,這就是音爆雲。音爆雲的形成,也是因為空氣瞬間被壓縮,導致空氣壓強增大,其中的水蒸氣沸點降低,迅速凝結成水珠。所以,音爆雲和真正的雲彩,都是由水蒸氣構成的。

為什麼飛行器要用馬赫來描述速度,而不用公里?馬赫究竟有多快?

不是說飛機遇到音障會四分五裂嗎?原來音爆雲不是它爆炸了?

其實,人類飛行器早就能夠平安突破音障了。

飛機如何突破音障

在二戰期間,同盟國和軸心國雙方都投入了巨大努力,爭先恐後地研發更高、更快的戰鬥機。在這樣的比拼當中,到了二戰後期,戰鬥機平飛時的最大時速已經超過250米/秒,高速俯衝時則很可能突破音速。飛行員們逐漸接近了“死亡漩渦”,卻對自己面前的危險一無所知。

1944年,一位德國王牌飛行員諾沃特尼登上一架嶄新的飛機。這架飛機是德軍交給他試飛的最新型號,軍方希望這名王牌飛行員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改進意見。然而,在一次俯衝測試之中,這架飛機卻當場粉碎,飛行員也屍骨無存。

一開始,人們懷疑是美國空軍前來偷襲。但是憑藉當時的戰鬥機,無論哪個國家的火力都不足以讓諾沃特尼的座駕粉粹得如此徹底。

1945年,英國空軍在試飛新型戰鬥機時,發生了同樣機毀人亡的事故。一位工程師說,這就像飛機面前出現了一堵牆。

為什麼飛行器要用馬赫來描述速度,而不用公里?馬赫究竟有多快?

音障這個詞和它帶來的危險,才終於為人所知。

為了突破這個“魔障”,各國科學家和工程師都鉚足了勁。很快,在1947年,美國XS-1式(後改名為X-1)試驗火箭飛機邁出了超越音速的第一步。這架飛機靠火箭發動機提供動力,並且將傳統的鈍圓機頭改為尖錐,整個飛機的造型也變得尖銳,飛機鼻子上還頂著針刺一樣的空速管。

為什麼飛行器要用馬赫來描述速度,而不用公里?馬赫究竟有多快?

這種飛機的設計理念是,飛機應該儘快突破音障。在突破過程中,飛機上的每個部位應儘可能同時達到音速,以免機身各部位震盪頻率不同導致解體。當然,即便如此,飛機仍然要經過一個極其顛簸的過程,這隻能靠材料的強度硬扛。

憑藉這些改良,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超音速戰鬥機開始量產。

到了七十年代,英國和法國共同推出了超音速的民用客機——協和飛機。不過,這款飛機很快就因為油耗過大以及事故頻發,退出了市場。因此,雖然人類已經踏出了音障,但是民用客機仍然維持在亞音速水平。

新的“魔障”:熱障和黑障

隨著設計的發展,壓縮後的空氣無法困住人類的腳步。但是,這可不代表空氣就此放了人類一馬。

在超音速時代,飛行器速度越來越快,與空氣摩擦產生的熱量也越來越大。

原本無所謂的小小熱量,在飛機速度提升之後,成了危及飛行器的新障礙——熱障。

飛機在起飛、爬升之後,會進入平流層做長距離飛行。在平流層中,當飛機的速度達到2馬赫,機頭溫度升至120℃,達到3馬赫之後,溫度隨之上升到370℃。

為了輕便,飛機的外殼通常是鋁合金,在這樣的高溫下,鋁合金強度飛快減弱,飛機也就變成“烤鴨”了。

為什麼飛行器要用馬赫來描述速度,而不用公里?馬赫究竟有多快?

不過,科學家們發現,熱障出現在2。2馬赫左右。當飛行器速度突破2。2馬赫,雖然表面溫度仍在升高,但散熱能力也隨之增強,因此高溫不再威脅飛行器的安全。

這樣,問題就簡單了。一方面,藉助材料工藝的發展,飛行器加裝了更耐熱、更輕便的鈦合金甚至高分子陶瓷外殼。另一方面,科學家們也為超音速飛機設計了水冷系統,人工加快散熱速度。

如果飛行器速度太大,大到足以離開地球、進入太空,就要使用燒蝕材料來散熱了。這些材料反其道而行之,非常容易燃燒、融化最後汽化,這些反應都會吸熱,因此也降低了飛行器的熱量。

然而,當離開地球的飛行器打算回來,新的障礙又出現了。面對這個障礙,人類目前還是一頭霧水。

2022年即將過去,我國已經完成了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神舟十四號帶著航天員進入天宮已經有半年了。當這些航天員結束任務返回地球時,將在大氣層內度過無比漫長的五分鐘。

返回艙進入大氣層後,速度能達到30馬赫甚至更高,溫度達到兩到三千攝氏度。這時,塗裝在返回艙外的燒蝕材料快速汽化,空氣也在高溫下發生電離,最終導致返回艙外包裹著一層等離子體鞘套。

於是,返回艙一頭撞進了黑障。

為什麼飛行器要用馬赫來描述速度,而不用公里?馬赫究竟有多快?

返回艙與地面通訊使用的是電磁波,而電磁波最怕的就是等離子體。等離子體會將電磁波反射甚至吸收,因此飛行器發出的無線電訊號全部“融化”在這一片高溫之中。外界傳來的訊號也無法突破。整個返回艙如同被一塊黑布包裹一般,過程一般在五分鐘左右。

在這五分鐘之內,返回艙中的航天員僅憑自己的勇氣和毅力抵擋失聯的恐懼。而地面指揮中心的人們,也動用了全部的智慧來定位返回艙的準確落點,力求儘早找到他們。

到目前為止,人類拿黑障還沒有辦法。無論是消除等離子體的塗料,還是改變訊號頻率以穿透黑障最薄弱處,這些方法都只能儘量削弱黑障的厚度,卻無法真正突破它。

然而,一代代科學家們仍然燃燒著自己的青春,力求早日照亮黑障,讓人類的腳步邁向更遙遠的地方。

為什麼飛行器要用馬赫來描述速度,而不用公里?馬赫究竟有多快?

Tags:飛行器馬赫音速音障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