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從電影比較《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看它到底講了什麼

由 阿意說 發表于 藝術2023-01-08

簡介馬伯庸解讀電影,李安構建了隱喻森林,第一版故事老虎吃人,第二版故事提到人吃人(暗線老虎是派),電影裡隱藏的故事真相是派最終吃了母親的屍體

李安如何說少年派香蕉

對比一下原著和電影的不同:電影中派多了個女友阿南蒂,原著中沒有愛情。原著中派沒想去喂老虎,是父親在打預防針。原著中派表現地中規中矩,只寫了派等於3。14,電影裡讓派開掛滿滿寫了幾黑板。電影中綠色浮島幻化成了女神的形象,原著中只提了島上果實中有32顆牙。

馬伯庸解讀電影,李安構建了隱喻森林,第一版故事老虎吃人,第二版故事提到人吃人(暗線老虎是派),電影裡隱藏的故事真相是派最終吃了母親的屍體。

從電影比較《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看它到底講了什麼

電影透過片頭新增的小黑板和女友練舞,構建了蓮花(喻體)和母親(本體)的隱喻關係。我同意馬的解讀,電影中派確實隱瞞了食母的真相。李安確實厲害,第一版寓言故事美輪美奐讓觀眾覺得片頭再多半個小時也值,第二版真實故事蜻蜓點水卻人震驚不已不忍直視,第三版暗黑故事只留伏筆讓觀眾自己去挖金。李安對所有的血腥畫面都非常剋制,用每一幀能做屏保的鏡頭,給觀眾講述了一個殘酷到無以復加的故事。讓天真的人看到畫面的美,讓成熟的人回味出苦澀,讓不同的人解讀到不同層次的真相。

從電影比較《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看它到底講了什麼

但馬解讀也是有漏洞的,馬以為香蕉不能漂浮從而認定派撒謊可疑,實際上成熟的香蕉是可以漂浮的。原著中作者努力地真實化第一版有動物的故事,因此花了大量筆墨向讀者介紹海難自救知識與動物馴化原理。作者開創性地構建了第一版有動物的故事和第二版沒動物的故事,但有些部分的結構安排不合理(派暫時失明時老虎吃人與浮島沒能對應起來)。電影讓故事線索前後呼應,故事結構規整緊湊,故事內容進一步深化。

從電影比較《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看它到底講了什麼

電影容易讓人誤解為故事的主題是宗教在美化掩蓋殘酷的真相。馬解讀電影說,派從小就在科學理性(父親)和宗教信仰(母親)間偏向宗教,從而在海難獲救後選擇有意無意的隱藏真相。事實上,原著和電影開門見山都是說要向大家介紹一個讓人相信上帝的故事。所謂科學解決人外在的問題,而宗教解決人內外的問題。宗教不是產生殘酷真相的原因,殘酷真相才是產生宗教的原因。

從電影比較《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看它到底講了什麼

人的生物特性決定了,人的本能是獸性,因為文明才有了人性和理性。在沒有文明概念束縛人大腦的時候,原始時代是有食人的習慣(現代還有食人部落),更早的時候極端情況下難免也有食親的情況。派在家裡在船上可以選擇食素,但是在餓到虛脫的時候選擇了吃魚並習慣了吃魚。派在慢慢地適應環境,再餓一點時,人肉也是肉;在死亡的邊緣,母親的肉也是人肉。

從電影比較《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看它到底講了什麼

很多人或許會痛罵派是個禽獸,堅決表示餓死也不會做出那種沒底線的事情。歷史書上確實有不食周粟的人,但是更多的是易子而食的故事。環境給予的生存壓力,會讓人褪去理性,褪去人性,獸性也不管用的時候就是滅亡。

為什麼說上帝存在?人類的文明史實際上就是一部飢餓史(《進擊的智人》)。當人掙扎爬上飢餓線,理性迴歸的時候,會怎麼看待那些殘酷的真相?

從電影比較《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看它到底講了什麼

人性會拒絕殘酷的真相,選擇相信美麗的寓言。派的遭遇不是他自己造成的(他甚至連沉船的原因都不清楚),他只是在極端的環境下做了生存讓他無法選擇的事,這是真相;在環境壓力解除後,獸性就自然消失了。派迴歸社會時要讓社會接納自己,告訴調查員救生船上是動物吃動物和人吃人兩版真相,調查員選擇了前者。

從電影比較《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看它到底講了什麼

派要怎麼面對自己的內心呢?理性固然可以安慰自己說在那種情況下別無選擇,可是並不能彌合傷口。如果說魚和母親都是神幻化出的實體在生死關頭來拯救我,為了讓我真正明白什麼是愛的呢?這種信念是不是比每天懺悔一萬次更讓人好受點?科學是平視,像失戀時朋友的安慰;宗教是仰視,像哭泣時媽媽的懷抱。只要有人,只要有殘酷的經歷,就會有上帝存在。

Tags:故事真相電影原著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