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平陽昭公主:以軍禮下葬的女子,用米湯嚇退敵人,娘子關因她命名

由 路生說史 發表于 藝術2023-01-08

簡介有一個傳說是這樣的:平陽昭公主率領娘子軍駐紮娘子關之後,憑藉天險,修築工事,嚴密佈防,不給敵人可乘之機

十二時辰不良人是什麼

平陽昭公主:守在娘子關上的女人,用米湯嚇退敵人

平陽昭公主:以軍禮下葬的女子,用米湯嚇退敵人,娘子關因她命名

平定縣隸屬於山西省陽泉市,位於山西省中部東側,太行山中段西麓,陽泉市東南部。娘子關位於縣城東北45公里處,是長城的著名關隘,也是出入晉冀的咽喉要塞。

元好問(1190年—1257年 ),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歷史學家。他的詩作《遊承天懸泉》,其中有這樣的幾句:

詩人愛山愛徹骨,十月東來犯冰雪。

懸流百里行不前,但覺飛湍醒毛髮。

閒閒老仙仙去久,石壁姓名苔蘚滑。

此翁可是六一翁,四十三年如電抹。

幷州之山水所洑,駭浪幾轟山石裂。

只知晉陽城西天下稀,娘子關頭更奇劂。

據說,這是娘子關之名最早出現的詩文,而乾隆二十九年(1764)編修的《大清一統志》是首次收入娘子關這一名稱的官修文獻。這就是說,娘子關之前並不叫娘子關,至少在官方的文獻不叫娘子關。但娘子關確實與女性有關。

《魏書·地形志上》中說:“樂平郡 ……有井陘關、葦澤關、董卓城、妒女泉及祠 。”

樂平郡

建安二十四年(219)置,治沾縣(今昔陽縣西南)。轄境約相當今山西陽泉、和順、昔陽、平定等市、縣地。

古人謂其地四面高平,中部低下如井,因稱井陘。

井陘關,

故址在今河北省井陘縣(隸屬石家莊市,地處石家莊市西部,太行山東麓)北井陘山上,因此得名。實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的井陘關是就地域而言,指的是井陘全境,包括東口的土門關,西口和故關、娘子關。

《唐書·地理志》中說,鎮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縣,轄境相當今河北石家莊市和正定、藁城、靈壽、行唐、井陘、阜平、欒城、平山縣等地)獲鹿(今河北省石家莊市鹿泉區獲鹿鎮)有井陘關,又名土門關。

平陽昭公主:以軍禮下葬的女子,用米湯嚇退敵人,娘子關因她命名

從秦開始,土門關就已經築有雄稀的關城,乃是兵家必爭之地。韓信破趙之戰,就發生在以土門關為中心,西到今井陘微水,東到獲鹿縣城,其間約三十華里範圍之內。史料載,當時趙國之李左車教陳餘集重兵於土門關,堅壁勿戰,而以奇兵間道截其後,既可以放韓信入故關,而不使出土門關,如投虎於柙,所以制其死命。而陳餘卻固執己見,不在土門關設防,卻在現獲鹿縣城東北曠地駐兵。結果,使韓信有機可乘,用奇計一戰滅趙。

故關在山西省平定東九十里,今稱舊關。

《元和郡縣誌》:“井陘故關,在廣陽縣東八十里。”

井陘境內的古道,即史載的“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能成列”的羊腸一線之通道上。所以,井陘歷來為畿輔右藩遮蔽而北拱神京(北京),東達河朔,西通秦晉巴蜀的必經孔道,故歷代“依籍特重”。《呂氏春秋》《淮南子》稱其為天下九塞之一。

太行山由北向南迤邐而來,層巒疊嶺,幾無間斷,平均海拔在1500米以上,到了井陘古道這一帶山勢更高。由於太行山為褶皺斷塊山,東麓有大斷層切過,因此東坡特別陡峻,難以攀登,成為晉冀之間交通的大阻。好在太行山內部也有許多斷裂帶,一些沿斷層谷發育的河流,由西向東,穿過山脊,注入華北平原,它們為太行山東西兩方交往提供了天然孔道。

井陘關就是這樣一條孔道。那裡有滹沱河支流綿河(也稱桃河)橫穿斷裂谷流出,其沿河隘道使是“井陘”,即太行第五陘。由“井陘”東出,可直達古代河北重鎮真定州(今河北正定),入華北平原;西出,上山西高原,通晉中政治中心太原,並可轉入關中地區。這條通道把太行山東西兩方及廣大地區連結起來,大大方便了北方的交通。、

“井陘”兩邊石壁峭狹,車不能方軌,騎不能並行,險厭難行,但古代晉冀間或北方有戰爭,東西兩方行軍多取道於此。特別這裡是古代政治中心,關中地區通向河北的驛道所經,這條驛道在真定州與太行山東麓南北大驛道相接,北通薊燕及遼東。這更增強了“井陘”的重要地位。

葦澤關就是娘子關。

平陽昭公主:以軍禮下葬的女子,用米湯嚇退敵人,娘子關因她命名

董卓城也叫董卓壘

,《魏書·地形志》中說,樂平郡石艾縣有 “董卓城”,在今山西平定縣東北。

妒女泉亦作“妬女泉”

。唐張鷟《朝野僉載》卷六:“幷州石艾(今山西平定縣、 壽陽 (唐代受陽,今山西壽陽縣)二界有 妬女泉 ,有神廟,泉水沉潔澈千丈。祭者投錢及羊骨,皎然皆見。”娘子關有多處飛泉,西北側的“懸泉”最為出名,又稱為娘子關瀑布、水簾洞瀑布。瀑布寬6。5米,落差40米。明代王世貞有詩讚:“噴玉高從西極下,擘崖雄自巨靈來。”當地人說,“懸泉”就是妒女泉。

平陽昭公主:以軍禮下葬的女子,用米湯嚇退敵人,娘子關因她命名

在唐代流行著這樣一個關於妒女泉傳說:泉眼溫柔,水流明澈,但性情極善妒。如有女子衣飾富麗華美,或是手捧山丹、百合等豔花,經過此泉,必遭遇風雨雷電的襲擊,無一例外。

妒女祠是一座祠,據說和妒神碑,妒神碑在今太原市純陽宮,原在娘子關,上書《妒神頌並序》,刻於唐大曆十一年,即公元776年,由河東節度副大使兼太原尹北京留守薛兼訓主持建立,判官、遊擊將軍李諲撰文。

平陽昭公主:以軍禮下葬的女子,用米湯嚇退敵人,娘子關因她命名

平陽昭公主:以軍禮下葬的女子,用米湯嚇退敵人,娘子關因她命名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介推,後人尊為介子,春秋時期晉國人,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晉文公曾想封賞隱居的介子推,放火燒山,卻燒死了介子推。為了表示悔意,晉文公將介子推被燒死的綿山改名為介山(山西省介休市東南),下令國人在這一天不準生火,以慰藉介子推在天之靈。

民間為了紀念介子推,不僅是一天生火,而是在介子推去世的那個月都不生明火,吃飯也吃冷的食物。後來,這一個月漸漸減少到清明節的前一天,即為“寒食節”。

但介子推的妹妹介山氏,看到百姓為了介子推寒食,有的人甚至付出了健康的代價,很不心忍。當時,介山氏出嫁到葦澤關,認為哥哥當時不應該推脫不出,就一心想要改掉這一風俗,但任憑她怎樣勸說,人們都不肯放棄。於是,她從冬至起,上山日積一薪,百日後點火自焚,成為了“易俗寒食,改節清明”的倡導者。她死後,娘子關的懸泉旁為她建了“妒女祠”,旁邊的泉水也被稱為妒女泉。到唐代,妒女祠祭祀極盛,她被尊為“妒神”。

介山氏的事蹟在《山西通志》《平定州志》均有記載,但她為什麼會成為“妒神”卻沒有人能說清楚。對於“妒神”《舊唐書》有這樣一段記載:

高宗將幸汾陽宮,以仁杰為知頓使。幷州長史李玄衝以道出妒女祠,俗雲盛服過者必致風雷之災,乃發數萬人別開御道。仁杰曰:“天子之行,千乘萬騎,風伯清塵,雨師灑道,何妒女之害耶?”遽令罷之。高宗聞之,嘆曰:真大丈夫也!”

平陽昭公主:以軍禮下葬的女子,用米湯嚇退敵人,娘子關因她命名

當時,幷州的範圍指山西全境。高宗要來汾陽宮,因道路從妒女祠經過,幷州長史李玄衝竟然打算徵集數萬人另開御道,因為妒神見到盛裝過之者會興風雷。狄仁傑不接受做法,打消了這個計劃,被高宗稱讚為大丈夫。可見,當時人對妒女的迷信。但在娘子關,有一個人卻真實而具體地超越了她。這個人就是唐朝的平陽昭公主,唐高祖李淵的第三個女兒。

平陽昭公主,名字不詳,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母親是李淵的嫡妻竇氏(竇皇后)。一個真正過娘子關的女將軍。

現存關城為明嘉靖二十年(1542)所建。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臨下,建有關門兩座。東門為一般磚券城門,額題“直隸娘子關”,上有平臺城保,似為檢閱兵士和瞭望敵情之用。南門危樓高聳,氣宇軒昂,堅厚固實,青石築砌。城門上“宿將樓”巍然屹立,相傳為平陽昭公主聚將禦敵之所。門洞上額書“京畿藩屏”四字,展示了娘子關的重要性。關城東南側長城依綿山蜿蜒,巍峨挺拔。城西有桃河水環繞,終年不息。險山、河谷、長城為晉冀間築起一道天然屏障。

平陽昭公主:以軍禮下葬的女子,用米湯嚇退敵人,娘子關因她命名

娘子關城前後還留有多處與平陽昭公主相關的歷史遺蹟,如公主洗臉潭、“點將臺”和綿山頂上的“避暑亭”等。另有承天寨、老君洞、烽火臺、點將臺、洗臉盆、避暑樓等十多處景點,平陽昭公主駐防時所建。據今記載,隋開皇時曾在這一帶設定葦澤縣。娘子關原名“葦澤關”,因唐朝平陽昭公主曾率兵駐守,所屬部隊被時人稱為“娘子軍”, 故在其後人們漸漸將葦澤關稱為娘子關。有一個傳說是這樣的:

平陽昭公主率領娘子軍駐紮娘子關之後,憑藉天險,修築工事,嚴密佈防,不給敵人可乘之機。一次,劉黑闥部大舉進攻,平陽昭公主眼見敵人來勢兇猛,一面向太原告急,一面指揮娘子軍與居民嚴防死守。由於關內軍隊兵力不足,娘子關的情況十分危險。

面對數倍於其的軍隊,平陽昭公主心急如焚,在城樓上焦急地踱著步子想著主意,同時極目遠眺,等待著援軍到來。無意中,她看見遠處田野上豐收在望的穀子,頓時急中生智,計上心來。於是,她下令城內軍民立即收割、架鍋、用新米熬製米湯。米湯熬好後,她又令部眾乘夜色從關上全部倒入關前溝壑中。

次日,娘子關前溝壑中米湯橫溢,敵人哨兵發現後,疑為馬尿,急忙報告主帥。主帥出帳觀望,只見娘子關城樓上旌旗招展,軍民喊聲震天,戰鼓擂動,錯誤地判斷唐朝援兵已到,由於害怕中了埋伏,最終不戰而退。待敵主帥得知此乃平陽昭公主的疑兵之計時,太原的援兵已到,他們只能望洋興嘆了。

米湯退敵,一個機智和勇敢被表現得淋漓盡致,但這只是平陽昭公主經歷的一個縮影。平陽昭公主的事蹟在《舊唐書》和《新唐書》都有記載,到了出嫁的年紀,李淵將她嫁給了柴紹為妻。婚後他們定居長安城。

平陽昭公主:以軍禮下葬的女子,用米湯嚇退敵人,娘子關因她命名

平陽昭公主:以軍禮下葬的女子,用米湯嚇退敵人,娘子關因她命名

柴紹(588-638年),字嗣昌,晉州臨汾(今山西省臨汾市)人。隋唐時期名將,鉅鹿郡公柴慎之子。任俠仗義,矯捷勇武。初仕隋朝,起家左千牛備身,保護元德太子(隋煬帝的長子)。迎娶平陽昭公主後,隋朝的天下已是遍地狼煙。農民起義烽火已燃遍全國各地,並逐漸形成以李密、竇建德、杜伏威為首的三支主力農民起義軍,他們分別活動在今河南、河北、山東和江淮一帶,以摧枯拉朽之勢瓦解著隋王朝的統治,將隋統治集團及其軍隊主力分隔於江都(今江蘇揚州)、洛陽、長安三處,全國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一些隋貴族和地方官吏見隋朝大勢已去,也乘機而起,佔據郡縣,建立割據政權,稱王稱帝,隋王朝的統治已是日薄西山、奄奄一息。

李淵在晉陽起兵前,秘密派人召當時還在長安的柴紹夫婦。接信後,柴紹對平陽昭公主說:“你的父親將要起兵掃平亂世,我打算前去迎接他的義旗,一起離開不可行,我獨自走後又害怕你有危險,到底應該怎麼辦呢?”平陽昭公主說:“你應該趕緊離開,我是一個婦人,遇到危險容易躲藏起來,到那時自己會有辦法的。”

平陽昭公主:以軍禮下葬的女子,用米湯嚇退敵人,娘子關因她命名

《舊唐書》:平陽昭公主,高祖第三女也,太穆皇后所生。義兵將起,公主與紹並在長安,遣使密召之。紹謂公主曰:“尊公將掃清多難,紹欲迎接義旗;同去則不可,獨行恐罹後患,為計若何?”公主曰:“君宜速去。我一婦人,臨時易可藏隱,當別自為計矣。”

於是,柴紹立即從小道直奔太原。而平陽昭公主則在後方進行各種安排。她很快動身回到鄠縣(今陝西省戶縣)的李氏莊園,女扮男裝,自稱李公子,將當地的產業變賣,賑濟災民,很快招收了一支幾百人的隊伍。

《舊唐書》:紹即間行赴太原。公主乃歸鄠縣莊所,遂散家資,招引山中亡命,得數百人,起兵以應高祖。

其後,平陽昭公主到處聯絡反隋的義軍,在三個多月的時間裡,就招納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當規模的起義軍。其中最大的一支就是胡商何潘仁,平陽昭公主派家僮馬三寶前去遊說何潘仁歸降。

何潘仁只因錢財貨物被隋朝軍隊拉走充公,投告無門,才攜裹了一群胡商舉起大旗造反。他手下雖有3萬土匪,也曾打敗過隋兵有些膨脹,但本質上仍是一個商人,趨利避害是其本性,要真正單打獨鬥地去造反,心裡畢竟還是有些害怕。馬三寶彷彿沒用什麼高明的手段,就使勢力遠遠超過平陽昭公主的何潘仁居然甘願做平陽昭公主的手下。

隨後,平陽昭公主收編了何潘仁後又連續收編了李仲文、向善志、丘師利等義軍,勢力大增。在此期間,朝廷不斷派兵攻打平陽昭公主。平陽昭公主率領的義軍不但打敗了每一次進攻,而且勢如破竹,連續攻佔了戶縣、周至、武功、始平等地。

這支由女人做主帥的義軍,軍紀非常的嚴明,平陽昭公主令出必行,整支軍隊都對她肅然起敬。在那亂兵蜂起的年月裡,這支軍隊得到了廣泛的擁護。老百姓將平陽昭公主稱為“李娘子”,將她的軍隊稱為“娘子軍”。娘子軍威名遠揚,很多人都千里投奔而來。不久,平陽昭公主的娘子軍就超過七萬人了。

《舊唐書》:時有胡賊何潘仁聚眾於司竹園,自稱總管,未有所屬。公主遣家僮馬三寶說以利害,潘仁攻鄠縣,陷之。三寶又說群盜李仲文、向善志、丘師利等,各率眾數千人來會。時京師留守頻遣軍討公主,三寶、潘仁屢挫其鋒。公主掠地至盩厔、武功、始平,皆下之。每申明法令,禁兵士,無得侵掠,故遠近奔赴者甚眾,得兵七萬人。

平陽昭公主:以軍禮下葬的女子,用米湯嚇退敵人,娘子關因她命名

617年9月,李淵主力渡過黃河進入關中,很高興地看到女兒已為自己在關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盤。他派柴紹帶了幾百騎兵去迎接平陽昭公主。接下來,平陽昭公主挑選了一萬多精兵與李世民會師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長安。柴紹屬於李世民的部下,與平陽昭公主平級。夫妻二人各領一軍,各自有各自的幕府(指揮部)。11月他們兵打一處,很快就攻克了長安。

關中平定之後,李淵將自己這位才略出眾的愛女封為“平陽昭公主”。因為獨有軍功,每次賞賜,都與其他公主有所不同。

攻克長安之後,平陽昭公主再次為大唐的江山立下功勞。因為李淵當時雖然拿下了長安,但是他只是大致控制了半個關中,他的四周都是敵人。穩定長安後,李淵立刻掉頭對付據有隴西之地的薛舉和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的李軌,李淵命李世民征討。李世民用了大約兩年的時間來掃蕩這些勢力。奠定李唐天下的一仗是滅王世充。這一役唐軍圍城打援,把前來援救王世充的竇建德一起消滅。這幾仗柴紹都曾參與。

平陽昭公主這時的主要任務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營山西。山西是中原和關中地區的屏障,無山西則中原和關中不穩,平陽昭公主率軍駐守娘子關,目的就是為了防止敵人從這裡進入山西。此後,平陽昭公主的事蹟就不再見於史籍。直到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初,史書上才突如其來地記了一筆她的死訊

。而之所以會記上這一筆,還主要是由於她的葬禮與眾不同,是以軍禮下葬的。

《舊唐書》:六年,薨。及將葬,詔加前後部羽葆鼓吹、大輅、麾幢、班劍四十人、虎賁甲卒。當時,禮官提意見說女人下葬用鼓吹與古禮制不合,高祖李淵反駁他:“鼓吹就是軍樂,以前平陽公主總是親臨戰場,身先士卒,擂鼓鳴金,參謀軍務,從古到今何嘗有過這樣的女子?以軍禮來葬公主,有什麼不可以的?”於是特地破例以軍禮下葬平陽公主,並且按照諡法所謂“明德有功曰‘昭’”,諡平陽公主為 “昭”。

平陽昭公主:以軍禮下葬的女子,用米湯嚇退敵人,娘子關因她命名

這就是後世稱她為“平陽昭公主”的由來,她也是中國封建史上唯一一個由軍隊舉殯的女子。而在她的身後還有一段更為神奇的傳說。

武士彠(577年—635年),字信,幷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縣)人。唐朝開國功臣,東都丞武華之子,武周皇帝武則天之父。隋朝年間,經商致富,後成為鷹揚府隊正。大業十三年(617年),資助唐國公李淵晉陽起兵,授大將軍府鎧曹參軍,然後隨李世民軍平定長安。唐朝建立後,名列“太原元謀功臣”之一,官至工部尚書,封應國公。

據傳,平陽昭公主重病去世前,武士彠來去探望,平陽昭公主說:“我死以後,別無所求,只願下世投生公家為女。今世我提三尺劍以打天下,百姓稱我武王。公一定要給我起名武釗。金字旁邊有把刀。我要殺盡貪官汙吏,鏟盡士族門第,繼承今世未能如意的事業。公可要答應啊!”武士彠滿口應允。而在平陽昭公主去世的第二年,一個女孩在武士彠的家中出生了,隨後被起名武釗,她便是日後的武則天。

平陽昭公主,作為一介女流,以其膽識和謀略為李淵稱帝掃清障礙,堪稱女中豪傑。這個傳說更像是小說,可能是人們覺得會打仗平陽昭公主那樣平平淡淡地離去,多少有些可惜,就這樣給了歷史和後人一點安慰。在她這朵大唐的鏗鏘玫瑰裡,盛開著的是從長安至晉北甚至更遠地方的路。

平陽昭公主:以軍禮下葬的女子,用米湯嚇退敵人,娘子關因她命名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

Tags:公主平陽娘子井陘李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