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他一生坎坷,歷盡艱辛,用知行合一,告訴我們聖賢是如何煉成的

由 搬磚機農 發表于 藝術2023-01-04

簡介在正德二年,王陽明得罪了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劉瑾

遺憾我沒有寫完什麼歌

他出生在一個名門望族,他的祖上可以追溯到晉朝王羲之書聖,父親王華是當朝狀元。相傳他的母親懷孕超過十個月才分娩,在他誕生之前,他的祖母夢見天神抱著一赤子,從紅雲天端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雲”,並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為“瑞雲樓”。他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文武雙全的聖人王陽明。

他一生坎坷,歷盡艱辛,用知行合一,告訴我們聖賢是如何煉成的

很難想象這位聖人竟然到五歲了還不會說話,這可把這一家子給愁壞了。直到有一天,一名高僧過其家,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故祖父給他改名“守仁”,“陽明”是他的號,從那以後他才開口說話。從這以後,他的父親開始讓人教他讀書認字,希望他也能夠子承父業考取功名。

十二歲那一年,一個問題突然出現在他腦海,那就是我天天這麼用功苦讀是為了什麼?這個問題一直困擾了他很久,百思不得其解。於是他就問教他讀書的老先生,老先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人生的頭等大事,那就像你爸爸那樣高中狀元。”這陽明一想:“不對!讀書做狀元,不能算是讀書的目的!”先生問他:”那你讀書的目的是什麼?“他說:”讀書做聖賢才是目的!“剛好這句話被他的老爸王華剛好經過聽到了,笑著對王陽明說:”憑你的德行,還想做什麼聖賢?“

他一生坎坷,歷盡艱辛,用知行合一,告訴我們聖賢是如何煉成的

十五歲時的某一天,王陽明突然從家中離開了。這可把家裡人急壞了,命人到處去找,方圓十里都找遍了,還是連個影子都沒找著。他細心的老父親發現駿馬也一同消失了。他明白這個熊孩子肯定跑遠找不回來了,等過幾天他玩累了幾天就自己回來了。果然過了一個多月,王陽明一副江湖俠客的模樣,腰裡懸著寶劍,風塵僕僕地回來了。

王陽明雖然從小立志要做聖賢,但是此時的他還不清楚聖賢具體是什麼模樣。他覺得聖賢一定能夠保境安民,使自己境內的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居庸關在明朝時候,是防禦北方少數民族入侵的重要邊塞。於是他是一個人跑去考察邊關要塞居庸關去了。

弘治元年,王陽明十七歲時,受父母之命到南昌與諸養和之女諸氏成婚,新婚之夜,王陽明便徹夜未歸。原來他當時去了一個叫鐵柱宮的道觀,與觀中道士談起了養生之道,以致忘了自己的洞房花燭夜。他的岳父大人派遣人四處尋他,直到第二天才在鐵柱宮找到他。

他一生坎坷,歷盡艱辛,用知行合一,告訴我們聖賢是如何煉成的

弘治二年,王陽明與夫人諸氏返回老家餘姚,路過廣信,王陽明慕名前去拜訪婁諒,婁諒跟他講了朱熹的“格物致知”,他聽了之後,覺得耳目一新,大受啟發,就開始鑽研朱熹的書。為了研究透徹朱熹的理論,王陽明格了七天的竹子,但是沒有一點收穫,反而生了場大病。這就是 “守仁格竹”典故的由來。透過這次實踐他對朱熹的“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覺得這並不能解決他內心的困惑,於是他打算開啟了自己的心學研究。

弘治五年,年僅二十一歲的王陽明第一次參加浙江鄉試就中舉,果然遺傳了他老爹的優良基因。然而第二年的進士考試,他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落榜了。三年後,二十五歲的王守仁第二次參加科舉,這次他還是落榜了。他的狀元父親開導他說,沒關係,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卻沒有因為落榜而感到沮喪,反而笑道:“你們都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 弘治十二年,二十八歲的王陽明再次參加科舉,這次他終於考取了二甲進士第七名,步入仕途。

他一生坎坷,歷盡艱辛,用知行合一,告訴我們聖賢是如何煉成的

王陽明雖然成功透過科舉進入了仕途,但他超前的思想以及特立獨行的性格,令他與當時的政治環境格格不入。因此,王陽明的仕途走得並不順利,甚至有點坎坷。在正德二年,王陽明得罪了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劉瑾。

劉瑾當時是正德皇帝身邊的紅人,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民間流傳著正德年間有2位皇帝的說法,正德皇帝朱厚照是坐著的皇帝,大太監劉瑾是“站皇帝”。大多數時候,劉瑾就是一手遮天,他甚至可以繞過正德皇帝直接處分大臣。

王陽明上書武宗朱厚照,彈劾劉瑾,沒想到,奏摺直接落在劉瑾手裡,這心狠手辣的劉瑾豈能夠放過他。果然,劉瑾給了王陽明40廷杖。王陽明受了40廷杖,已經奄奄一息,差點昏死過去。劉瑾還沒有洩恨直接把王陽明丟進監獄,好在得了貴人幫助才沒有被定死罪,但是劉瑾還是利用自己的手中的權力,將王陽明貶到貴州龍場做驛丞。

當時的龍場還是荒無人煙之地,這裡主要就是流放犯人的。換句話說,一個人被貶到這裡做驛丞,基本和被判死緩無異。即便是這樣,劉瑾仍然不打算放過王陽明,他打算在王陽明去往貴州農場的路上將其除掉。

他一生坎坷,歷盡艱辛,用知行合一,告訴我們聖賢是如何煉成的

劉瑾派錦衣衛一路尾隨王陽明侍機將其除掉。在王陽明達到杭州的時候,好在王陽明的朋友無意間發現了錦衣衛的行蹤,幫助王陽明成功躲過了一劫。但是劉瑾又豈會善罷甘休。王陽明自知,這次能夠逃脫錦衣衛的追殺完全是運氣,下次就沒有這麼好運了。

如何才能夠徹底擺脫劉瑾的追殺,只有是讓劉瑾知道他已經死了。但是年紀輕輕就這麼死了,豈不是可惜,於是王陽明想到了假死這招。他先是在經常落腳的勝果寺的牆壁上,寫了兩首《絕命詩》引來錦衣衛的注意。

接著,王陽明來到錢塘江邊,將衣服和鞋子脫下放到水邊,偽造投江自盡的現場,然後乘坐一艘小船順流而下,經多日海上漂泊逃到了福建。錦衣衛看到王陽明的絕命詩,又看到王陽明遺留在錢塘江邊的衣冠鞋帽,以為王陽明已經投江自殺,於是便放棄了對王陽明的追殺,回去給劉瑾報告。就這樣,王陽明暫時擺脫了劉瑾的追殺。

王陽明流浪在武夷山中,遇到了二十年前曾經遇過的一個道人,一番暢懷明志的交流之後,劫後餘生的王陽明,終於確立了自己永志不改的人生志向。於是他結合他這次投江泛海的經歷,寫下了這首著名的七言絕句《泛海》。原文如下“險夷原不滯胸中,何以浮雲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裡,月明飛錫下天風。”

他一生坎坷,歷盡艱辛,用知行合一,告訴我們聖賢是如何煉成的

寫完這首《泛海》之後,王陽明毅然決然,踏上了貶謫龍場之路。抵達龍場驛站的時候,王陽明迎來的又是重重困難。驛站沒有房子住,只能住山洞,人生地不熟,跟當地的老百姓語言不通無法溝通,更要命的是水土不服,跟來的隨從們一個個都生病了。王陽明細心照顧生病的隨從,不僅給他們做飯還會唱歌解解悶。除此之外王陽明開闢荒地,跟當地百姓溝通,給他們傳授自己的知識和技術。

即使環境如此惡劣,王陽明還不忘靜坐,苦思冥想古代聖賢們遇到這樣的環境時,是如何做的呢?經過不懈地努力,他終於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裡頓悟了,他明白“聖人之道,本心足!”從此誕生了一門“心學”,喚醒無知的人類,這也就是思想史上最為著名的“龍場道”。

他一生坎坷,歷盡艱辛,用知行合一,告訴我們聖賢是如何煉成的

此時的王陽明,提出了,只有做到知行合一,人人皆可為聖賢。知與行沒有先後之分,都是一起出發一起消失。致良知,人所有的行為最終是要回歸到內心的,所以在做出任何行為之前以良知致之,方能在最後無愧於心。

正德四年王陽明謫戍期滿,復官廬陵縣知縣。次年,大太監劉瑾因貪汙受賄謀反而垮臺。王陽明得以重新重用。正德六年王守仁隨即被召入京,歷任吏部驗封司主事、署員外郎、吏部文選司主事。正德七年曆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南京太僕寺少卿。正德九年,升任南京鴻臚卿。

正德十二年,兵部尚書王瓊對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賞識,在王瓊的推薦下,王陽明被任命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到江西地區擔任剿匪工作。江西地區山麓千里、崇山峻嶺、洞穴密佈,資訊只能依靠信鴿來傳輸,因為地理的原因,此前官府多次圍剿,全都收效甚微。王陽明用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把這些匪徒清剿了。剿匪的過程來看,王陽明並沒有像前任巡撫一樣,四處調集兵馬,依靠強大的兵馬去圍剿。而是以心學思想為基礎,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恩威並施,讓匪徒不攻自破。

他一生坎坷,歷盡艱辛,用知行合一,告訴我們聖賢是如何煉成的

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此時的王陽明正在福建,接到了寧王造反的訊息後,立即調轉船頭,連夜返回江西。寧王朱宸濠準備進攻南京,把所有的精銳都前往安慶,此時,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虛,王陽明藉此機會率兵攻打南昌,寧王回兵救援南昌。

最終,雙方在鄱陽湖決戰,經過三天的激戰,寧王戰敗被俘,於是寧王叛亂歷時短短35天之後就被王陽明平定。然而,平叛寧王的大功卻沒有得到武宗的認同。武宗希望能供自己親手擒獲寧王,王陽明,把寧王交給武宗後,武宗把寧王給放了然後再讓已經南巡的武宗親自“擒獲”朱宸濠,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嘉靖元年,王陽明的父親王華去世,王守仁回鄉守制。嘉靖三年,他受邀在稷山書院講學,嘉靖四年,又在紹興建立陽明書院,其弟子亦開始講學,傳播“心學”。

他一生坎坷,歷盡艱辛,用知行合一,告訴我們聖賢是如何煉成的

嘉靖六年(1527年),廣西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領盧蘇、王受造反。朝廷命王陽明為總督兩廣兼巡撫。盧蘇、王受早有耳聞了王陽明平定盜賊和寧王叛亂,十分害怕,投降了王守仁。盧蘇、王受剛歸降,願意立功自贖。叛軍聽聞盧蘇、王受歸降,退守永安力山,最終被王陽明大軍圍困。至此,殘餘叛軍全部剿滅。

他一生坎坷,歷盡艱辛,用知行合一,告訴我們聖賢是如何煉成的

遺憾的是,思田告捷後,王陽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書請求告老還鄉。嘉靖七年十一月,在回鄉的路上,王陽明病逝於江西南安府大庚縣青龍港的船上。弟子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Tags:王陽明劉瑾寧王正德聖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