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絲綢博物館:見到元代服裝的實物

由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發表于 藝術2022-12-07

簡介博物館展出了男人經常穿著的海青衣和辮線袍,女裝展出一套對襟上衣+半臂和一件大袖袍

緬甸黃金宜佳是多少克

國家博物館有個“古代服飾”展,介紹了元代服飾,但展品是陶俑、畫像和復原模型,並沒有元代服裝是實物。絲織物不好儲存啊!杭州的絲綢博物館的“錦程:中國絲綢與絲綢之路”展上見到了元代服飾的實物。

元代是由蒙古人建立的朝代,不到一百年的時間,不算長,但也不算短,社會風俗和習俗,包括服裝,至少是官員家庭都得多多少少按照蒙古族服飾的特點來穿戴。

絲綢博物館:見到元代服裝的實物

國家博物館“古代服飾”展中元代服飾的模型。男女行頭在絲綢博物館都見到了相應的實物。

冠帽:

元代蒙古族也是剃頭編辮子的,只是和清代的不同而已。他們是將頭頂四周一圈頭髮剃去,前發剪短散垂,兩旁的頭髮綰成髮髻垂於兩肩,或合成一辮拖於後背。頭上戴的是“冬帽而夏笠”。冬帽為暖帽,笠則有鈸笠和幔笠,貴族可裝金、玉或嵌寶石的帽頂。

有身份的蒙古貴族女性戴姑姑冠,一種很高很高的高帽。

絲綢博物館:見到元代服裝的實物

笠帽。元代官民都愛戴帽,式樣眾多,此為男子所戴的一頂帽子,可能以棕皮編織出圓餅形外型,但無簷,較透氣,通常用於夏天,稱之為“笠帽”。

絲綢博物館:見到元代服裝的實物

姑姑冠,元代蒙古族婦女最有特色的冠帽,是蒙古貴族婦女身份和社會地位的標誌。

服裝:

男子倒是穿比較瘦的袍子,可能是利於騎馬;女子為了顯示雍容反而穿著很寬大的袍子。博物館展出了男人經常穿著的海青衣和辮線袍,女裝展出一套對襟上衣+半臂和一件大袖袍。

絲綢博物館:見到元代服裝的實物

菱地飛鳥紋綾海青衣。海青衣是元代十分常見的袍服,與普通的窄袖袍差不多,最大的特點在袖與肩相接的地方留有開口。

絲綢博物館:見到元代服裝的實物

袖與肩相接處的開頭不是壞了,就是這種設計。這種設計可以長袖-短袖迅速轉換。冷的時候當長袖袍穿;冷的時候手臂可以從開口處伸出來,多餘的長袖背到後面固定,就變成了短袖袍。

絲綢博物館:見到元代服裝的實物

辮線襖。可見這件袍子也是窄袖,腰間做了“鬆緊帶”。這種類似“鬆緊帶”的設計可以讓袍子下襬變大,有利於騎馬。

絲綢博物館:見到元代服裝的實物

腰間釘有用絹帶拈成或用絲線如同編辮子方法編結的辮線,讓腰部緊束。

絲綢博物館:見到元代服裝的實物

此袍僅存左肩一片,面料為纏枝花卉紋綾,用蹙金繡繡有云紋和一月亮,月亮中有一玉兔。由此推測,其右肩應有一日紋,日中有一金烏鳥。

絲綢博物館:見到元代服裝的實物

織金鷹兔紋胸背。圖案體現的是野外鷹逐兔的場景,是秋山之景,有濃郁的蒙古生活氣息。

胸背到了明代發展成官員的

補子

絲綢博物館:見到元代服裝的實物

花卉紋綾地印金臥獸紋對襟上衣。

絲綢博物館:見到元代服裝的實物

花卉紋綾地印金胸背方搭子半臂。

長袖對襟上衣和半臂可以配套穿著。

絲綢博物館:見到元代服裝的實物

對襟上衣的布料是極好的。

絲綢博物館:見到元代服裝的實物

元代喜歡用金子,這件半臂用了印金技術,看著“金碧輝煌”的。

絲綢博物館:見到元代服裝的實物

織金綾大袖袍。大袖袍為蒙元時期女性的正式禮服。

絲綢博物館:見到元代服裝的實物

其圖案為成行排列的小朵雲紋。暗花之上應該曾有織金圖案,但金箔已脫落,隱約可見圖案為心形窠中的飛鳥紋樣。

絲綢博物館:見到元代服裝的實物

龜背朵花紋地瓣窠四獅戲球紋錦。

絲綢博物館:見到元代服裝的實物

每個“圓圈”裡有四個小獅子,這種織工了得啊!

絲綢博物館:見到元代服裝的實物

滴珠兔紋織金錦。

絲綢博物館:見到元代服裝的實物

這件織金錦原應是一件女性大袖袍的殘片,目前還能看到領子的形狀以及肩部的帶狀圖案。但其織物主體以龜背形中四瓣小花作地,地上分佈兩行圖案不同的滴珠窠,一行內建兔紋,另一行內建花卉。兩者都是元代最為流行的圖案。

絲綢博物館:見到元代服裝的實物

刺繡枕頂一對。在褐色絹制繡底上以白、淺綠等絲線繡出飛舞於花間的孔雀、玩耍於花枝下的松鼠,該小件繡品繡工精緻,生活氣息濃郁。

絲綢博物館:見到元代服裝的實物

小花紋印金絹,羅地雜花襟緣。

元代印金織物十分流行,所用工藝包括銷金、泥金、貼金、鋪金等,均以羅、綾等素織物為底料。其中最為重要的印金工藝是銷金,即先在織物上用凸版印上粘合劑,然後貼上金箔,經烘乾或熨壓,剔出除圖案部分外多餘的金箔。

絲綢博物館:見到元代服裝的實物

滴珠窠卷草花卉納石失。

納石失是波斯語織金錦的音譯,是元代最具特色的特結型加金織物。

推薦相關閱讀:

絲綢博物館:再看老時裝,折射的是時代的變遷

絲綢博物館:明代民間織繡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就算走馬觀花,也要看的展品

Tags:元代織金圖案服飾半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