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朱高熾的皇后張氏何德何能,竟被讚譽為“女中堯舜”?

由 潯陽鹹魚 發表于 藝術2021-12-14

簡介雖仁宣令主,贊輔特勤(1424年—1435年)這段話是說張氏生平的第二時期,皇后、太后時期

女人何德何能是啥意思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重新複習了一下張皇后的生平,發現

她的稱號是“女中人傑”,而非“女中堯舜”

,當然,以“女中堯舜”稱讚張皇后,也無可厚非。不過說到“女中堯舜”、“女中人傑”這些詞,就讓我想起了以賢德著稱的北宋諸後,特別是號稱“女中堯舜”的高太后。但相比高氏,我還是覺得張氏這個賢后之名更加名副其實。

朱高熾的皇后張氏何德何能,竟被讚譽為“女中堯舜”?

明仁宗誠孝張皇后,此畫像取自南燻殿舊藏《明代帝后像》

在明朝及以後的時代,史家評述張氏,多取其遏制宦官王振之事為例,並加以稱讚。我們不妨還是拿出一段《罪惟錄》(《明書》)的記載來進行分析介紹這位可堪“人傑”、歷經四朝的太皇太后:

誠孝整齊三朝,為妃,善太子失歡;為後為太后,知人,亦具稟可。雖仁宣令主,贊輔特勤。為太皇太后,卵翼至尊最弱,逆監振屏氣。先朝內政修已稱媲美,後所處特殊,得聞平決外朝,實關至計。至於嚴外戚惠安,不使干預;謝垂簾之請,專任閣議,凜持祖訓,故坤德無與比。倘垂簾例開,他日昭聖得自行其意,而二齡挾寵,適當武廟豹房之日,天下事尚忍言哉!嗟一振帝翼之為虎,後視之如雛,使長視得見正統之十四年,可無土木之變。

為妃,善太子失歡(1395年—1424年)

話說我當初把這句話從pdf版《罪惟錄》(我也有實體版)中摘錄到張氏百科時候,其實也不能很好地解釋字面意思。不過結合張氏的生平,便能得出結論了。

張氏作為未來的明仁宗、惠帝時期燕王世子、永樂時期太子朱高熾的正室,賢德孝順,可謂深得婆婆徐皇后的真傳,徐皇后和丈夫明成祖朱棣都很喜愛這個懂事的兒媳,連帶著朱棣對自己這個肥胖過度、英武“頗不類己”的兒子朱高熾都看得順眼多了。

張氏的賢淑,雖說並不是朱高熾得保太子之位的唯一原因,但在主觀上,也是襄助不少的。

為後為太后,知人,亦具稟可。雖仁宣令主,贊輔特勤(1424年—1435年)

這段話是說張氏生平的第二時期,皇后、太后時期。丈夫朱高熾在位不足一年便崩逝,由其子朱瞻基即位,即明宣宗。在這段被稱為“仁宣之治”的繁榮時期,張氏對於軍國要務的聞知,可謂是歷代後宮女性少有得到的待遇。她不僅聞知政事,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參與政事,得到了丈夫仁宗、兒子宣宗的相當尊敬。

她不僅能教育朱瞻基愛護百姓(百姓戴君,以能安之耳,皇帝宜重念),還以自己的特殊身份維繫了幾位重臣之心。《明史》的記載是:

從臣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大學士楊士奇、楊榮、金幼孜、楊溥請見行殿。太后慰勞之,且曰:“爾等先朝舊人,勉輔嗣君。”他日,帝謂士奇曰:“皇太后謁陵還,道汝輩行事甚習。言輔,武臣也,達大義。義重厚小心,第寡斷。汝克正,言無避忤,先帝或數不樂,然終從汝,以不敗事。又有三事,時悔不從也。”

張氏嚴格約束外戚,自己的弟弟即使處事謹慎得體,但她仍不許弟弟參預國政。

為太皇太后,卵翼至尊最弱,逆監振屏氣(1435年—1442年)

1435年,朱瞻基去世,年幼的張氏孫兒朱祁鎮即位,即為明英宗。張氏穩固孫兒皇位之後,又拒絕了垂簾聽政的請求。當然,直至張氏去世,正統初年的大政還是握於張氏之手。

不久後,張氏召來了所謂顧命五大臣(楊士奇、楊榮、楊溥、張輔、胡濙),再次對他們加以勉勵。對此時漸生出的宦官干政趨勢,她在世時予以堅決打壓,以至於當著朱祁鎮和五大臣的面要威嚇要處死日後的權宦——王振,使後者在張氏有生之年,都不敢太過放肆。

但隨著年歲漸長和耆舊大臣的逐漸逝去(五大臣中均已年邁,胡濙、張輔不能在實際上左右政局,“三楊”中的楊榮卒於1440年,楊士奇行將就木,楊溥資歷遠比不上前二人,加上性格謹慎,也阻止不了王振專權的勢頭),張氏也步入了多病晚年。

1442年,張氏病逝。在她身後,査繼佐發出了

“使長視得見正統之十四年,可無土木之變”

的感慨。

縱觀張氏一生,絕對堪稱“女中人傑”,她聰明賢惠,能遵婦德,既能襄助盛世,亦能獨撐大局,故而《劍橋中國明代史》有

“張太皇太后就領導了一個事實上的攝政團”

的結論,也可以稱作一種西式的、直白的表述。這位出身並不顯赫的女性,實現了自己人生的最大價值。

Tags:張氏朱高熾女中堯舜人傑太皇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