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文明與野蠻、自由與顛覆:從真實歷史走向虛幻傳說的哥特人

由 漠鷹茶館 發表于 藝術2021-12-12

簡介另一方面,在匈人的驅趕下,西哥特人進入了羅馬帝國,最後居然攻陷了歷史名城羅馬,使西羅馬從此一撅不振

瓦薩里是哪裡人

1、將過去與現在連線的“哥特”

最早知道哥特這個民族源於上學時候玩《帝國時代》。哥特這個民族沒有固定居所,初期的經濟極為落後,在遊戲開始階段屬於比較弱小的一個民族,然而一旦讓哥特民族進入城堡時代,哥特人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其他民族的噩夢。

文明與野蠻、自由與顛覆:從真實歷史走向虛幻傳說的哥特人

可以見到,在哥特民族發展到極致的時候,華麗的建築,勇猛計程車兵,是如何讓敵人聞風喪膽。帝國時代基本上很好地還原了眾多民族的特點,將各個民族的風格表現得淋漓盡致。哥特人對歐洲的影響,確實非常深遠。

讀肯福萊特《聖殿春秋》的時候,整部作品都圍繞著英格蘭第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設來展現出建築匠湯姆家三代人的恩怨情仇。福萊特自己也說寫作的初衷就是被哥特式大教堂莊嚴、奢華及有層次的美所吸引,由此寫出了這部堪稱“中世紀百科全書”的作品。

文明與野蠻、自由與顛覆:從真實歷史走向虛幻傳說的哥特人

哥特人對歐洲的影響是全面的,深遠的,對於近代歐洲人來說,哥特人是浪漫主義符號的象徵,瑞典與西班牙一直為誰才是哥特人正宗的後裔而爭執不休,瑞典一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才取消了國王頭銜裡的“哥特人之王”的稱號。

文明與野蠻、自由與顛覆:從真實歷史走向虛幻傳說的哥特人

那麼,哥特人是如何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宗教等各方面影響歐洲各國的呢?《從歷史到傳說:被定義的“哥特”》從歷史上的哥特人入手,從哥特人的大遷徙,講到中世紀的建築,再講到當今的流行音樂與哥特文化,用“哥特”這個詞,將過去與現在連線,全景展現從古至今哥特人的厚重歷史與多樣文化遺產。

2、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哥特人、匈人、羅馬人之間的糾葛

《從歷史到傳說》前4章介紹了哥特人的歷史,從亞拉里克大帝一直講述到東哥特與西哥特。

公元四世紀,匈人的入侵導致了許多哥特難民湧入羅馬帝國境內尋求庇護。初期這些哥特難民與羅馬帝國衝突不斷,後來透過不斷的爭鬥,公元332年和公元369年簽訂的兩次和平協定,讓羅馬人和哥特人之間維持了一段時間的平和交往。

在《從歷史到傳說》中,對於匈人所著筆墨不多,僅僅說他們可能是從東方來的匈奴人的後代。但是在另外一本書《匈人王阿提拉》當中,則對匈人的來歷以及匈人與羅馬帝國的戰爭進行了詳盡的描述。

有趣的是,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哥特人在匈人與羅馬帝國的勢力之間遊離,與這兩個勢力分分離離,糾纏不休。

從公元2世紀的龐大帝國,到公元5世紀的衰弱老邁,在匈人崛起的時候,羅馬帝國已經無力阻止蠻族的入侵,就像是擺在匈人面前的一道盛宴,任人宰割。從700磅黃金,到2100磅黃金,匈人勒索的年貢數目越來越大。

文明與野蠻、自由與顛覆:從真實歷史走向虛幻傳說的哥特人

在匈人進入歐洲的時候,西哥特人已經入侵了西羅馬帝國,而東哥特人主要的勢力在東歐,他們也就成為了匈人進軍的路上所遇見的第一個敵人。

在公元375年,匈人與東哥特王國開戰,並且將之擊敗,之後趁勢追擊,打敗西哥特人,進入羅馬帝國的北方。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與阿提拉正對面的就是東羅馬帝國。

在公元443年,阿提拉圍攻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大軍全軍覆沒。

在這種形勢下,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無奈下過往的對手聯合起來。西羅馬帝國與西哥特人和法蘭克人聯手,而阿提拉的匈人與東哥特人攜手,於公元451年進行了“卡塔勞尼亞平原之戰”。此戰雙方均損失慘重,西哥特王狄奧多里克一世戰死,而匈人最終戰敗被趕到了萊茵河以東。

文明與野蠻、自由與顛覆:從真實歷史走向虛幻傳說的哥特人

哥特人、匈人以及羅馬人的命運真是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

一方面, 哥特人與匈人同時代興起,匈人還滅亡了強大的東哥特王國,因而崛起於東歐,對羅馬帝國虎視眈眈。但哥特人後來又成了匈人的掘墓人,報了前仇。

另一方面,在匈人的驅趕下,西哥特人進入了羅馬帝國,最後居然攻陷了歷史名城羅馬,使西羅馬從此一撅不振。可西哥特人又協助羅馬統帥埃蒂烏斯在“卡塔勞尼亞平原之戰”上挫敗匈人,把西歐由匈人的蹂躪下拯救了出來,使西羅馬帝國能苟延殘喘。

3、被重新“定義”,被重新“分裂”的哥特內涵

從第五章開始,講述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以及哥特文化在各個領域的興起。

在《從歷史到傳說》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就是在文藝復興時代和宗教改革時代,“哥特”這個詞彙被重新定義,構建出不同的哥特人形象。

就像是斯捷潘諾娃《記憶記憶》中提到的,記憶是不可靠的,回憶碎片有些被重構,有些又被解構。而歷史同樣如此。對於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家來說,哥特人是備受他們推崇的古典文化時代文化遺產的毀滅者,而對於宗教改革者來說,哥特人則象徵了在羅馬人的壓迫下,一種青春的銳氣與自由。

就這樣,處於各自不同的立場,歷史上的哥特人被重新“定義”,被重新“分裂”,一直延續到現代。

以備受肯福萊特推崇的哥特式大教堂為例,實際上哥特人並沒有建造類似的建築。瓦薩里在描述這類他很不屑的建築時說:““日耳曼式”這類建築更應被視為混亂和無序的代表,它們數量眾多,玷汙了這個世界……這種風格是哥特人的發明。”但是由於哥特人在文藝復興時期有著野蠻的象徵意義,逐漸這類建築漸漸被稱為了“哥特式”建築。整個哥特式的建築對歐洲影響深遠,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設計師,即使是在現代的建築中,依然能夠見到哥特風格的影子。書中提到英國倫敦新議會大廈的建築靈感就來源於哥特風格,象徵了英國議會權力與君主制度兩者的均衡。可見哥特式建築藝術價值之高。

文明與野蠻、自由與顛覆:從真實歷史走向虛幻傳說的哥特人

相比較於哥特式建築,哥特文學對世界的影響更長久一些。哥特文學對於死亡、黑暗、恐怖美學,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在精神上追求中世紀那種陰鬱、鬼魅與虛幻,往往以透過城堡和各種鬼怪的描寫來達到這種目的。在西方文學中經常出現的吸血鬼與狼人的形象,基本上都是屬於此類範疇。

哥特文化想象力包含的張力矛盾,也就是文明與野蠻、自由與顛覆的對立關係,這也是被重新定義的“哥特”,也是從真實的歷史走向虛幻的傳說的哥特。

Tags:哥特人匈人哥特羅馬帝國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