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非遺印記之一種地地道道的民間藝術——面花

由 夜半鐘聲星 發表于 藝術2021-12-11

簡介“顧家花饃”的形狀很廣,樣式繁多,有家畜,有鳥雀,還有水中的魚類,這些捏出來的面花形態各異,變化多姿,讓人忍不住稱讚師傅的手藝高超精湛

面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嗎

面花也被人們稱為“麵塑”或者“捏麵人”,生活在豫東地區的人們,稱之為“蒸花饃”,而在豫西的人們叫它“窩窩花”。不過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就稱為“糕花”,但是在河南大部分的地區,叫得最多、最普遍的就是“捏面花”。

非遺印記之一種地地道道的民間藝術——面花

面花是一種麵食,它是中華民族沉澱多年、醞釀多年的飲食文化藝術。因為河南地區盛產小麥,所以以麵食為主,這種面花食物在他們的生活中佔據了大部分的地位。在舊社會,麵食是勞動人民的高等食物,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吃上幾頓白麵。孩子們喜歡這種食物,所以,母親們把來之不易的麵粉製作出各種各樣的小動物或者是小物件,這樣既好玩,又好吃,這種面花也體現出天下父母的良苦用心。

面花的歷史悠久,早在宋朝的《東京夢華錄》等書中就有提到,並且給出了詳細的記載,書中提到了面花的製作工藝、銷售效益等情況。到了明代,面花依舊盛行,在《宛署雜記》中有記載,在當時的南陽一帶,每年的農曆正月,人們為了祈禱來年能夠有大豐收,便用麵粉製作出各種各樣的麵食,這種麵食被稱為“果實”,花樣可以用“奇巧百端”這個詞來形容,這種果實被人們相互贈送,或者是掛在田地裡犒勞天地之神。

非遺印記之一種地地道道的民間藝術——面花

在眾多的面花藝術中,豫西的靈寶和豫東的沈丘顧家的面花最為有名。根據豫西靈寶的老人說,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廟會的時候,這種面花都會用來祭祀,成為貢品。凡是參加廟會的人們,都需要到廟裡祭拜神靈,對神靈特別虔誠的人,他們的宗族便會被安排主持下一次的廟會儀式。輪到哪家,那麼就得負責籌備資金,並在進入臘月的時候,把當地有名的面花巧手請到自己家中捏面花。

這些巧手們大都是一些男子的媳婦或者是未出閣的少女們,她們心靈手巧,格外虔誠。在捏面花之前,都需要吃齋沐浴,精心捏出不同樣式的面花,有龍、鳳、獅子、老虎、花鳥魚蟲等,有時候還會捏出十二生肖。這些面花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巧奪天工。

面花做好後,分別插在用麥草綁成的3個2米高的草塔上。到了廟會這天,各地前來拜祭的人們會放起鞭炮,主持廟會的家族會點起檀香,之後把帶有面花的草塔擺在廟院內,供給神靈享用,以求保佑平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非遺印記之一種地地道道的民間藝術——面花

面花有兩種樣式,一個叫做“高花”,一個叫做“平花”。“高花”的製作方式是:首先調勻面粉,之後再用手捏出各種各樣的形狀,放入蒸籠蒸熟後用畫筆描彩,最後再用竹籤插在面花上,整個看上去華美秀麗,形態逼真,在男女訂婚的時候,女方就會贈送男方,表示姑娘的心靈手巧。“平花”相對要簡單些,這種面花不會染色,看上去渾厚、樸素、大方,表示小夥子體魄健壯。

面花對人們來說意義重大,做得好的面花師傅不計其數,但是在沈丘縣的“顧家花饃”就不得不說。這家面花做出來的糕點在國內小有名氣。

傳說,這家店的祖師爺叫做顧二別子,他是第一個創造出“顧家花饃”的人。顧二別子的手藝出神入化,一斤麵粉到了他的手中,就能捏出四十個葫蘆形狀的小饃饃。他製造壽桃的手法也很獨特,一個壽桃三兩下就成形,之後再用木梳子在上面刻出一道道的花紋,最後饃尖兒用桃仁一點,一個栩栩如生的小壽桃便出現在面前了。

非遺印記之一種地地道道的民間藝術——面花

顧家花饃最大的特點是蒸熟後乾透,經久不壞,不黴不裂。食用的時候,只要蒸一下,便會復原如初。傳說在清末的時候,竊國大盜袁世凱為討慈禧太后的歡心,他曾經拿著“顧氏花饃”進清宮,這種糕點深得慈禧太后的喜愛,慈禧太后吃過後念念不忘。從此,沈丘的“顧家花饃”名聲大振,據說從那以後,“顧家花饃”又叫“貢饃”,顧名思義,就是進貢給皇宮的糕點。

“顧家花饃”的形狀很廣,樣式繁多,有家畜,有鳥雀,還有水中的魚類,這些捏出來的面花形態各異,變化多姿,讓人忍不住稱讚師傅的手藝高超精湛。

非遺印記之一種地地道道的民間藝術——面花

近年來,面花藝術已經走進了市場,在過節的時候,我們看到大批製作好的面花食品被人們所購買,受到很多人的歡迎。面花不僅僅是節日裡的一種食品,而且也是一種民間藝術品,它帶動起來的經濟效益很好。隨著時代的推移,社會的不斷進步,如今的農村已經走向現代化,面花這一古老的麵食藝術已由供神的祭品,變成了新民俗活動中饋贈親友的禮品。它寄託了吉利,達到了祝賀的目的。

你是手藝人嗎,會不會捏花饃呢?歡迎留言。

Tags:面花顧家花饃麵食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