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由 Art陳琦 發表于 藝術2021-12-07

簡介每個小組對同一題材進行繪製草圖、並分別用主版法、套版法、餖版法進行分版刻制,再相互交換完成印刷,雖然每一小組的成員印製的都是同一題材,甚至是同一塊印版,但大家做出的作品的面貌完全不同,這種差異性不單單是因為印製時所在版子上繪製的顏色不同所導

水印畫怎麼製作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Art陳琦按:

雖然當代水印版畫不再提及它的功能與實用,轉而強調印痕、審美與複數,但不可否認的是水印版畫仍然是技術門檻最高的藝術種類之一。因此,從水印版畫教育的角度看去,一方面是水的介入使得水印版畫呈現出某些難以捕捉的氣韻,具體來說是東方藝術中指向內心的精神修養。另一方面,媒介的不可控性使得教學難以形成有效的方法。雖然水印版畫也可以用“法無定法”來自我闡釋,但作為水印版畫的教育和教學,需要更多的教育者躬身親為,總結出有益於水印版畫創作和推廣的教學方法,進而形成系統的教學理論。

王海迪自畢業以來積極投入到水印版畫的教學活動中,從兒童到愛好者,再到高等院校的大學生,她總結出一套有效且直指水印版畫教育核心的方法。本次江西師大的授課雖然短暫,但收穫頗豐,一方面是她自身教師身份的進一步深化,另一方面是她的教學為這些未來的老師們埋下了水印版畫這顆種子,讓我們看到了水印版畫枝繁葉茂未來。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初夏五月,應程國亮老師邀請前往江西師範大學為本科大三的學生進行了為期四周的水印木刻版畫教學,然而自南昌返京已有數日,而我的思緒仍醞釀在那溼潤的氣候中。作為地道的北方人,這是我首次在南方呆近一個月的時間,不論辛辣的三餐,還是悶熱的環境對感官的刺激於我而言都是鮮活的,然而教授本科生水印木刻更是全新的體驗,準確的來說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更是一次自我省思的機會。

如何從陌生到熟悉,從未知到已知,這些都將會是我的學習過程。與同學們二十三日的短暫相處,從無法記得大家的姓名到能夠清楚地分辨出每位同學聲音、性格特點還有作品面貌,這種身份的轉換體驗是我在學生時代沒有經歷過的,生怕自己在學生面前露怯,即便在前往南昌前儘可能的做足了充分的準備,但面對著十幾位學生還是有少許不安,不過好在一切順利。

回想起跟隨導師學習水印木刻的四年的過程,概括來說是一個口傳心,心傳手的過程。沒有繁複具體的課程體系設定,也沒有大量的作業安排,僅是頻繁跑到導師的工作室看著導師創作,站在一旁默默地看著,從偶爾遞一遞筆、洗一洗調色的盤子,到最後動手印製導師的作品。

而真正的課程是在偶爾閒暇坐下來的閒聊片刻,或可能在印畫臺前、又可能在餐桌上、又可能在趕往某場活動的途中,筆記還沒來得及做就下課結束了,這種課堂的體驗

是靈動的、跳躍的、活泛的。

反之南昌的授課過程基本上是與大家一起悶在教室中的,但溼潤的氣候,為水印木刻帶來了得天獨厚適宜的創作條件,教室裡的溼度條件足以讓學生們可以盡情的發揮各自的潛力。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圖1 2019年拍攝於亞洲藝術中心

在程老師的教學體系下,此次的水印版畫教學大體分為理論基礎、基礎技法訓練與自主創作三個階段,為期四周,但實際上就只有十二整天的授課時間,時間相當緊湊。而基礎技法訓練為最關鍵的環節,這一環節需讓學生了解整個水印版畫的製作過程以及萌生對水印版畫的興趣,為接下來的創作部分做好充分的準備。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圖2 教學示意圖筆記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圖3 教學示意圖筆記

水印木刻在製作上是有相當高的技術門檻,對於創作者來說需要進行長期的實踐、實驗,每位藝術家都有著各自的獨門秘訣,但好在2018年因工作有幸結識了國內眾多優秀的水印木刻藝術家,並跟隨各位老師學到了許多獨門絕技,為我這次的教學做足了準備。除了導師所使用的套版法外,方利民老師的餖版法、萬子亮老師的減版法、蔣豔老師的疊色等技法為課程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各位同學們把各種技法都儘可能的嘗試了一遍,而同學們也很快將這些技法消化吸收,並應用於創作之中。

每個小組對同一題材進行繪製草圖、並分別用主版法、套版法、餖版法進行分版刻制,再相互交換完成印刷,雖然每一小組的成員印製的都是同一題材,甚至是同一塊印版,但大家做出的作品的面貌完全不同,這種差異性不單單是因為印製時所在版子上繪製的顏色不同所導致,更是

因為水印木刻版畫的工具材料其天然的物理屬性導致的。

上色時的濃淡乾溼以及印刷時馬連壓印的力度大小使每位同學印刷出的作品面貌完全不同,這也正是水印木刻藝術語言的魅力所在。

分組合作一方面是為了用最短的時間讓各位同學們去了解並能夠掌握水印木刻的幾種基本分版方法、分版邏輯以及製版印刷細節要領;另一方面,是

希望透過團隊合作的方式讓大家體驗古代版畫繪、刻、印分工合作的方式

,透過環環相扣的團隊合作方式促使同學做好每一個環節。其中班級上有一名叫張如嵩的男孩自認基礎比較薄弱而不敢於繪製草圖,擔心會影響到其他組員的作業進度。但令我感到欣喜的是,他最後印出的作品十分突出,這源於他慢條斯理的性格以及在創作中激發出對版畫的興趣。後來聽同學們講,他每天都會留在工作室直至宿舍關門的最後一刻,這也讓我回憶起我上學時的經歷,導師的每一份鼓勵都轉化成為我繼續創作的動力。

小組一: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圖4 張如嵩《荷葉》水印木刻58×42cm 水印木刻 2021年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圖5 李澤斌 《荷》50×57cm水印木刻 2021年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圖6 李喜妹《荷巷·落》30×80cm 水印木刻 2021年

小組二: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圖7 焦夢涵 《布老虎》30×40cm 水印木刻 2021年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圖8 李喜妹《躍躍欲試》25×50cm 水印木刻 2021年

小組三: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圖9 劉雨欣《神獸玉配飾》20×22cm 水印木刻 2021年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圖10 唐可欣 《傳》16cm×32cm 水印木刻 2021年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圖11 唐可欣 《三非禮圖》16×32cm 水印木刻 2021年

小組四: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圖12 李詩怡 《硯臺1》 42×34cm 水印木刻 2021年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圖13 李詩怡《硯臺2》67×30cm 水印木刻 2021年

小組五: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圖14 鍾正芹 《衝鋒》 50×55cm 水印木刻 2021年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圖15 鍾正芹《衝•鋒》50×55cm 水印木刻 2021年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圖16 張夢迎《小號》22×35cm 水印木刻 2021年

經過系統性的技法嘗試實驗後,同學們不但對水印版畫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對接下來的自主創作萌生了各種想法,這些種種想法在第三階段的創作課程中也顯現出來。繪製了精緻的草圖後,大家也開始著手於分版刻制,課程結束後雖然有少許同學因為版面過大而沒能夠及時完成印刷,但作品的基本面貌已經可以透過想象勾勒出來。

雖然水印木刻有三分刻七分印的說法,

但製版在整個創作中也十分關鍵

,會直接影響到最終完成的效果。我的這些習慣也是在導師工作室學習期間養成的,正因如此,在指導學生時我也以高標準來要求他們,儘可能讓大家養成良好的創作習慣,導師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影響到我的教學之中。

孟子云:“人之忌,在好為人師。”身份場域的轉換,從課桌走向講臺,“好為人師”或許也成為一個褒義詞。或許儘可能的為學生傳道解惑給予最大的幫助與鼓勵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引路人吧!

創作作業(排名不分先後):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圖17 殷雨丹 《芭蕉》 85。5×58。3cm 水印木刻 2021年

評語:芭蕉形態舒展多姿,層層相疊肥碩的葉片構造出靈動的空間,古人借芭蕉抒情達意,引芭蕉入畫傳神寫照。雨丹將芭蕉葉片層層餖印於宣紙之上,墨色相疊賦予了芭蕉空靈之美新的詮釋。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圖18 韓夢凡 《盛開2》 45×60cm 水印木刻 2021年

評語:每一種植物都有其各自的生命姿態,或綿延、或挺拔、或捲曲、或舒展。夢凡所繪的片片花瓣以舒展的狀態鋪於畫紙中心,由中心向外緣展開,花瓣的邊緣又由外向內包轉,如同一位舞者的花裙伴隨著妙曼的舞姿旋轉盪漾。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圖19 朱鵬鵬 《荷》 50×100cm 水印木刻 2021年

評語:餖版在中國古代水印技術中佔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拋開餖版的技術層面來講,其思維邏輯具有濃烈的中國哲學意識,以小見大,以微觀個體構築出一個世界,以餖丁版塊組合成大千世界。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圖20 仇雅文 《如絮》 45×60cm 水印木刻 2021年

評語:《說文解字》曰:“雲,山川之氣也。從雨,雲象迴轉之形。”雲舒捲姿態萬千,被賦予了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水墨、宣紙、木底版碰撞在即畫即印的印刷方式中天然材料的物質屬性被無限放大,並隱藏於卷舒的行雲之中。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圖21 唐可欣《拾》35cm×52cm 水印木刻 2021年

評語:王維《山水決》中到:“夫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在古代雖水印木刻伴隨著對書法繪畫複製,其技術以及觀念在不斷的變革,但古人對色彩的迷戀與表達在《十竹齋書畫譜》、《蘿軒變古箋譜》以及民間木板年畫中透露出來了蛛絲馬跡。在水印木刻中色彩的印刷相比較而言要難於墨色的印刷,這源於版畫的間接屬性,以及工具材料的物質屬性。《拾》這件作品色彩看似簡單、淡雅,但卻經歷了反覆的色彩嘗試。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圖22 史冰倩 《簡》 60cm×45cm 水印木刻 2021年

評語:“套版法”被常用於現代水印木刻創作中,需要創作者具備嚴謹分版的設計能力、縝密以及思維邏輯。即使再簡單的畫面也需要繪製精緻的草圖繪製來去分析畫面的中物體的結構,繪稿的過程同是再進行後期分版的過程。一件好作品最終的呈現源於嚴謹的繪稿、分版、製版與印刷,環環相扣、密不可分,冰倩她做到了。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圖23 張夢迎 《玉蘭花》38。9×54。6cm 水印木刻 2021年

評語:每逢初春,玉蘭花便首當其衝的開遍北京的大街小巷,匆忙行走的路人忽然停下在玉蘭花樹下留影拍照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每年例行幾場春雨將短暫的花期再次縮減,盛開時的端莊典雅與風雨洗禮後的衰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總使我感到一絲絲哀傷。相機來去記憶它在盛開時生命的狀態在夢迎的作品前顯得如此單薄。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圖24 劉雨欣 《青銅當盧2》 60×27cm 水印木刻 2021年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圖25 劉雨欣 《青銅當盧3》 60×27cm 水印木刻 2021年

評語:在漢代以前,當盧作為常見的馬具被馬額正中作為裝飾所用的飾品,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錯金神獸紋銅當盧’,精湛的青銅錯金工藝除彰顯馬主人身份地位,同是也為後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與物質財富。時間又賦予其斑駁鏽跡與傷痕又轉化為雨欣的藝術表達的語言,將我國古代的傳統器具與工藝以另一半面貌呈現於觀者。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圖26 李詩怡 《生命異同態》56×35cm 水印木刻 2021年

評語:紗幔始終帶有一層朦朧的神秘感,詩怡將兩位舞者藏於紗幔之後,力量美溶於朦朧的紗幔之中,將中國哲學中“隔”的韻味詮釋與宣紙之上。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圖27 張如嵩 《冰川》 50×53cm 水印木刻 2021年

評語:冰川的形成是由多年的積雪經過壓實、結晶再凍結,由最初的乳白色到形成類似藍色水晶一樣的老冰川要經歷漫長的過程。這件作品透過水印木刻的方式將藍色寶石似的冰川的形態一點點地暈染出來,傳遞出純淨通透的視覺感受。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圖28 焦夢涵 《藤》 45×54cm 水印木刻 2021年

評語:《藤》這件作品以相互纏繞藤蔓同瀑布般垂於畫面上方,又如同一個天然的屏障。在陰線的減版的反覆套印下塑造出一種類似石碑拓印的效果厚重而帶有印刷的痕跡。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圖29 李喜妹《浮·沉》60×86cm 水印木刻 2021年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圖30 李喜妹《似荷一》28×86cm 水印木刻 2021年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圖31 李喜妹《似荷二》28×86cm 水印木刻 2021年

評語:喜妹這系列作品以生活中的常見的物品為原型,透過餖版的方式將其或錯落、或並置於畫面之中,獨特的色彩感覺賦予了畫面神秘的空間感受。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圖32 李澤斌《生》 39x50cm 水印木刻 2021年

評語:天葬場景為畫面蒙罩上神秘的宗教色彩,雖沒有真實的血腥場景,但靈魂不滅和輪迴往復的藏族天葬觀念並沒有被削減。錯版疊印的方式為畫面的神秘感又加上了一層面紗。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圖33 曹雅婷《迴歸》145×50cm 水印木刻 2021年

評語:世間萬物如同一張被編織的大網相互勾連,雅婷這件作品以自然中的動植物為物像原型在畫面中編織出一張類似與牢籠網障,透過視覺語言引發我們建立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王海迪:贛鄱實錄——水印木刻教學記

王海迪

Artist Wang Haidi

王海迪,2016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獲學士學位;2020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師從陳琦,致力於推廣中國當代水印版畫藝術

Tags:水印木刻2021版畫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