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東晉·王羲之《蘭亭序》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由 熱點情感資訊 發表于 藝術2021-11-14

簡介東晉·王羲之《蘭亭序》王羲之《蘭亭序》(定武本)《蘭亭序》行書,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禊貼》

蘭亭序原本現藏於哪裡

東晉·王羲之《蘭亭序》

王羲之《蘭亭序》(定武本)

《蘭亭序》行書,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禊貼》。《蘭亭序》是中國曆代書法作品中的顯赫名帖,享有“天下第一書”的美譽。行書紙本法帖。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是年農曆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以拔除晦氣。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最後由王羲之乘著酒興,用鼠須筆在蠶繭紙上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蘭亭序》。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字字精妙,是他三十三歲時的得意之作。後人評道“右軍字型,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為“行書第一”。唐時為太宗所得,推為王書代表,曾命趙模等鉤摹數本,分賜親貴近臣。可惜被唐太宗作為殉葬品,埋入昭陵,從此真跡永絕於世。存世唐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唐太宗時馮承素號金印,故稱為《蘭亭神龍本》,此本摹寫精細,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經郭沫若考證,以為相傳的《蘭亭序》後半文字,興感無端,與王羲之思想無相同之處,書體亦和近年出土的東晉王氏墓誌不類,疑為隋唐人所偽託。但也有不同意其說者。《蘭亭序》表現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氣度、鳳神、襟懷、情愫,在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現。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堪稱絕妙的比喻。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帖書法的藝術魅力在於它所特有的變化。其用筆變化出奇,時而圓渾勁健,時而方利爽快,致使其筆畫形態各異,皆隨情隨體而變,無一定則。在結體上也同樣變化莫測,其字有大小、有扁長、有疏密、有俯仰、有瀟散宕逸、有輕巧凝重,皆隨情而發、因勢而變,錯落有致而神態自然。在章法上,字與字、行與行錯落有致,乃至全篇形成一個完美的整體,而最終體現出其書法具有風骨爽利、姿態妍美、神情飄然、氣勢醋暢,以及收伏跌宕的奇妙韻律,極具出神入化的藝術特色。

東晉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陰的一些文人來到蘭亭舉行“修禊”之典,大家即興寫下了許多詩篇。《蘭亭序》就是王羲之為這個詩集寫的序文手稿。序文受當時南方士族階層信奉的老莊思想影響頗深,在文學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王羲之的行書在當時獨樹一幟,後人評道“右軍字型,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歷代書家都推《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

關於《蘭亭序》,世間流傳著形形色色的趣聞逸事。據說當時王羲之寫完之後,對自己這件作品非常滿意,曾重寫幾篇,都達不到這種境界,於是就把它作為傳家至寶留給子孫。後來落入唐太宗手中,此中又有唐太宗派“蕭翼計賺蘭亭”的傳說……唐太宗對王羲之書法推崇備至,敕令侍臣趙模、馮承素等人精心複製一些摹本。他喜歡將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賜給一些皇族和寵臣,因此當時這種“下真跡一等”的摹本亦“洛陽紙貴”。此外,還有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臨本傳世,而原跡,據說在唐太宗死時作為殉葬品永絕於世。

今天所謂的《蘭亭序》,除了幾種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極為珍貴。最富有傳奇色彩的要數《宋拓定武蘭亭序》。不管是摹本,還是拓本,都對研究王羲之有相當的說服力,同時又是研究歷代書法的極其珍貴的資料。在中國書法典籍中有關《蘭亭序》的資料比比皆是,不勝列舉。

《蘭亭序》是否為王羲之所書,歷來也有很多爭議,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發過相當激烈的大公論。

Tags:蘭亭序王羲之蘭亭摹本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