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臨帖與書法的風格、個性

由 行思北辰 發表于 藝術2021-09-08

簡介那麼,如何在臨帖的過程中形成自我的風格呢一、認真臨帖掌握共性是形成個性的基礎共性是專業內所共同認可的審美準則與藝術規律

個性化表現是什麼意思

臨帖與書法的風格、個性

臨帖的目的是透過學習掌握規律,形成自己獨特的情感與審美。

歷史上留下來的代名家、名品,都是某一類風格的代表。形成風格的道路有多種途徑。但都離不開臨帖。透過臨帖形成風格是書法道路上的一個最關鍵的指標也是最終的目標。

在近些年的書法創作中,單純的所謂功力表現、摹仿古代經典樣式的作品,常常被視為初級階段,

“下筆有由”已不是書法創作評判的唯一標準,而更重要的是

下筆有我

”。這對書法學習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風格的形成與確立是極為艱難的。很多人窮其一生也難以形成風格。

那麼,如何在臨帖的過程中形成自我的風格呢

一、認真臨帖掌握共性是形成個性的基礎

共性是專業內所共同認可的審美準則與藝術規律。共性是法度、共性是傳統,共性也是功夫。風格是基於共性之上的個性融入與個性顯現

臨帖是基礎,憑空行不成風格。

要深刻認識到個性是建立在執行基礎上的,個性是與生俱來的,但是個性往往是沒有規矩的。每個人在不需要任何訓練的情況下就能寫出自己的個性的字來,可是這樣的字是缺少共性之審美的,不能稱其為書法。想形成風格、完善個性,首先要去掉自我。先師古,透過臨習古代優秀的碑帖來掌握共性與規律

有了共性,我們才能談到書法風格,而書法風格與臨帖之間關係,就是打地基和蓋大樓的關係。臨帖是打地基,做基礎,沒有這個,就談不上書法,更談不上書法個性

臨帖初始階段是一個人失去個性、失去自我的階段,目的是掌握共性。唯有經歷了這個階段並堅持下來的人,才有資格得以展現“鳳凰涅槃”之後的風姿,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風格。

也就是說,要想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就要透過臨帖先失去自我,然後再找回自我,逐步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

失去自我”指的是在臨帖時不突顯自己的想法,

初學書法階段尤其如此。這個階段。可能是三年、五年的時間’或者更長。直到

你可以用你所臨習的經典風格進行不同文字內容的自由書寫。

臨帖過程是學習共性的過程,其實也是個性生長的過程。恰如“蟬蛻”的過程一般,慢慢地、循序漸進地從古代經典的硬殼中蛻出,進入自由發揮的新階段,也就是從“共性”中養育出“個性”。這樣的“個性”是內涵豐富的“個性”,是有價值的“個性”。

尤其臨習者久學書法,技法較為熟練後,臨帖的過程就會越來越輕鬆、自然,自我個性也會流露得越來越多,這種個性就會化為臨本的形與神。

二、帖內挖掘,以點擴面形成個性

掌握了共性以後,就首先要對自己長期臨寫的字帖進行某一方面的改造。可以嘗試著形成自己的風格。

一是從帖中主動攝取找尋到與自己審美取向和情趣相投的某些因素,如筆法、形態、神韻等完善之,擴大他,誇張之,強化之,在確定初步目標方向的前提下,進行有目的的臨寫,由被動轉為主動,融入自我的認識,並他把在自己的筆下表達出來。性相遠者、違者、不可取者則棄之。這樣就會形成一種在原帳基礎上的一種新的風格。

如米芾,源於王羲之,但他在王羲之原有的法度基礎上,對其進行了誇張變形。王羲之的書法相對而言更加嚴謹,而米芾書法中的寫意精神,以及痛快淋漓的書寫感覺,卻是王羲之所欠缺的。

如同是臨學金文書法,不同書家表現出不同的審美情趣,或厚重古樸,或爽健自然,或如精金美玉,或不衫不履。

二是對原帖進行章法上的改造變化,幅式上的變化,也可在某一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我們可以將尺牘、手卷臨成中堂、條幅。這時,原作的字法、章法,甚至墨法也往往需要有所調整。

如清王鐸,有數量眾多的臨二王的巨幅大軸,用筆、結構、章法與原帖 全無一點相象之處,是不象的臨帖,已轉化為主動的準創作!如他將《淳化閣帖》中的尺牘臨成高堂大軸時,無論點畫、結字還是章法,都有富於匠心的改變。是個性化的表現

三是從一些不完善的古人的字、一些有“缺欠”的字,恰恰可以給自己創造的空間。如造像”多是不完善的作品,完全可以用來完善之,而形成自己的風格。楷書創作中多用古體字、異體字、碑刻字甚至是古已有之的“錯字”,以其獨特的造型產生審美上的新穎感,不求文字學意義上的純粹性,而求藝術形式感的統一性。

三、嫁接外部,融合生變產生風格

單純的從一個字帖和同一型別的幾個字帖中產生鮮明的個人風格,還是有相當的難度的。更多的需要從古代其他型別的字型吸取蘭養分雜交混交,形成新的變化,方可 更容易有新的風格與變化。

今天的書法創作重點是把文字的字形作為美的載體。歷代豐富多姿的大量文字遺存都可取來作為藝術創作的素材,打破文字發展中各個歷史時期、各個地域、各種書體之間的藩籬,只要藝術創作需要,就可以拿來,為我所用。各個地域精華,各個時期風采,都可為形成有自身特色的風格而服務。當然也可從近現代作品中找尋,從今人的作品中找尋,甚至業餘作者的字、甚至於不會寫字人的寫的字中得到啟發。

比如在當代的書法創作中,傳統楷書唐楷表現情性,寄託情趣,表現個性的方式相對要少,而楷書自身內部調整重塑性的空間又小,如仍步趨於顏、柳、歐、趙的既成模式來創作,那麼。就不會被書法界所認可。這種情況下便可向其他書體延伸,透過融會而生新意,如楷書創作在由隸向唐楷過渡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在各種碑刻墨跡中尋求形式借鑑和創作啟示,在所謂的不完美之中尋求情趣、表現新意,展現個性。

如甲骨文,在表現原審美特徵的同時,還可以充分展示筆墨紙性的效果,努力展示毛筆書寫的翰墨風采,而不拘泥於甲骨文的細線條。

又如寫漢碑者參簡牘之靈活筆意,於

靜態之中增加動感

;反之,寫簡牘者,也可加之石刻之凝重嚴謹。

如篆書創作,將大篆、小篆、金石文字與手寫體文字融合一起,唯美是取,唯藝是用。

還有專家提出,創作時把碑上的字形拿過來,用不同的手法去表現,不同的碑其手法不一樣,張遷、鮮于潢相類是一種,禮器是一種,而曹全又是一種,這些碑的手法都掌握,創作時把它們用於同一張作品中。還有提出將隸書和篆書結合在一起寫,等等。

當然,凡事都要有一個度,過猶不及,一旦失度,所謂的風格就會變成搞怪。燦星失去了書法藝術的真諦。這種“度”,當取決於對傳承書法種種樣式深人的程度,取決於作者辯證而深刻的創作思想,這是最主要的。書法家也應該是一個思想家,要用思想寫字而不是用手來寫字。

從其他藝術門類中感悟變化

書法家不僅是書法家,還應有自己的職業與工作,善於從工作、生活和大自然中,各種事物中得到啟發,把書法的表現因素提取出來,融化到書法的線條之中。如“觀公孫大娘劍器舞”,看“公主與擔夫爭道”而悟筆法。長時間在專業領域思考與鑽研會對自然社會和思維領域的規律有獨特的感受,變成書法學養。所以真正能形成風格者,往往靠的不是技術,而是思考,是學養。知識面寬了,審美經驗豐富了,與之相伴的是技法手段、作品的內涵也會豐富起來。作品的個人風格也會不同於別人。

Tags:書法臨帖個性風格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