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匣缽是製作陶瓷時必不可少的窯具

由 每日簡畫 發表于 藝術2021-08-31

簡介“非常珍貴的一點是,這個匣缽上用隸書明確刻有紀年款‘元興元年所作大吉年’九個大字,明確了這件匣缽的製作和使用年代——東漢和帝劉肇時期所作,這為我們研究那個時期的燒製陶瓷的器具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實物材料,所以當時工作人員都很興奮

耐火匣缽是什麼

華夏收藏網訊 從粗陋走向精緻,從實用走向裝飾,中國 陶瓷 在歷史上經歷了漫長的發展。肥東縣博物館裡有一件距今1000多年的寶貝——東漢元興元年匣缽,它雖然不是陶瓷,卻是當時製作陶瓷時必不可少的窯具,無數陶 瓷器 曾在其中燒製、誕生。正如肥東縣文管所所長彭餘江所說:“它的發現,為漢代,尤其是東漢時期燒製陶瓷器的器具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

漢代陶瓷高水平發展

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人就發明了陶器。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演變,到了漢代,陶瓷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漢代是瓷器手工業大發展的時期,當時的藝術家和工匠們開始用陶瓷製作各種藝術品。從留存下來的文物看來,漢代藝術陶瓷的數量之多、種類之豐富、質量之高遠遠超過以往。”彭餘江介紹說。

西漢時期,上釉陶器工藝在社會上廣泛流傳起來,而多種色彩的釉料也在漢代開始出現。到了東漢,以至魏晉時期,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 青瓷。“這些青瓷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可以說,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誌著當時中國瓷器生產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彭餘江告訴記者。

匣缽上刻有紀年款

那麼,在陶瓷的製作過程中,匣缽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原來,在燒製陶瓷器過程中,為防止氣體及有害物質對坯體、釉面的破壞和汙損,工匠們會將陶瓷器和坯體放置在匣缽中焙燒。彭餘江解釋說:“匣缽是一種耐火材料,使用匣缽燒製陶瓷器,不僅可提高裝燒量、製品不致粘結、提高成品率,而且匣缽還具有一定的導熱性和熱穩定性,可保證陶瓷質量。”

上世紀90年代初,肥東縣八斗鎮花張村村民寧傳武將這件東漢元興元年匣缽捐贈給了縣文管所。只見這匣缽器形規整、敦實厚重,為灰黃胎,平沿口,淺腹,敞膛,平底,斜壁。“非常珍貴的一點是,這個匣缽上用隸書明確刻有紀年款‘元興元年所作大吉年’九個大字,明確了這件匣缽的製作和使用年代——東漢和帝劉肇時期所作,這為我們研究那個時期的燒製陶瓷的器具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實物材料,所以當時工作人員都很興奮。”彭餘江介紹道。

用耐火材料做匣缽

如果不使用匣缽燒製陶瓷,會出現怎樣不同的結果呢?“直接將陶瓷器具放在火上燒,陶瓷器很容易破裂,次品會比較多。”彭餘江答道,“匣缽作為承燒瓷器製品的工具,既可以一匣一坯,也能夠一匣多坯,從而有效地利用窯室空間,大幅度提高產量,降低消耗,可見當時陶瓷製作的工藝水平已經比較成熟。”

據考古資料顯示,我國龍山文化時期燒製的黑陶,已經使用專門的匣缽。在山東省諸城市楊家子遺址曾採集過兩件燒製龍山文化蛋殼陶的匣缽,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匣缽。

彭餘江說:“匣缽是一種耐火材料,古代先民發現了耐火材料,並利用耐火材料製作成匣缽,為燒製陶瓷器所用,足以證明古人的智慧。在東漢時期,人們就已經開始使用粘土質耐火材料來製作燒瓷器的匣缽,由此可見,中國陶瓷業能夠發展到今天這樣的程度,真的是一代代人點點滴滴智慧的結晶!”

製作匣缽的過程

小器匣缽系由匣壁(亦稱匣圈)和匣底組成。製作匣壁的過程大致為:先取特製的竹片若干片,用細繩順竹片厚度方向穿過,再將其豎放,並把兩頭合攏圍成圈筒,內側用鐵質圓圈固定,外側用繩綁住。再將匣泥敷於圈筒外壁,敷至一定厚度時,用布蘸水將其外側抹平,然後用鐵片修削整形。整好後,去掉圈筒內側之鐵圈,將圈筒收縮從內面取出,然後抹平內壁並整形。匣壁制好後,將其移至他處稍晾。製作梗底的過程大致為:先取一直徑等於或稍大於匣壁外徑的特製鐵圈,將匣泥故人圈內,用腳踩匣泥,使匣泥均勻地填滿圈內各部位。然後在中心部位放一團匣泥,並將其拍緊,匣底制好後,稍晾。待匣壁與匣底乾燥適度時,將匣壁緣蘸上匣漿,把它坐於匣底之上,爾後將粘接處修削平整。

大器匣缽系由直壁和斜壁組成。製作直壁的方法與製作小器匣壁大致相同。製作斜壁的方法則與瓷坯拉坯相似,只是由於匣泥顆粒較粗,故在精修整形時須帶水作業。直壁與斜壁制好後,即用匣漿將其互相粘合。粘合之方法,與小器匣缽粘合方法基本相同。

制好的缽坯尚屬生坯(俗稱土匣),土匣還不能用於裝燒瓷坯,只有將土匣鍍(即焙燒)成響匣(熟匣)後,方可用它裝燒瓷坯。

目前製作工業用匣缽的耐火材料有莫來石,剛玉莫來石、氧化鋁等。

Tags:匣缽製作陶瓷燒製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