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孫過庭《書譜》原文及翻譯,分書是什麼意思,這篇文章一定要收藏!

由 書法塢 發表于 藝術2021-05-09

簡介【譯文】古代以來擅長書法的人,在漢魏時期有鍾繇、張芝堪稱絕妙,到了晉代末期要數王羲之、王獻之最為精妙

分書是什麼意思

孫過庭《書譜》是學習草書的一本必備課程,本文對其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做了認真的校對,添加了註釋、注音和自己的理解。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和朋友們批評指正!

本文原型基於百度百科,借鑑了田蘊章的每日一字、王根權的網易部落格、東楚騷人的新浪部落格、海淀敬德書院的搜狐文章、姬興華的論文《睢渙之間考辨》等一些見解,表示感謝。

相關說明:1。下劃線表示有註釋。2。“[]”符號用在譯文中,是針對比較長的段落、為了通讀全段文字內容而標註的關聯詞語。3。文中藍色標註文字為註釋,棕色標註文字表示對部分內容的總結和備註。

孫過庭《書譜》原文及譯文(帶註釋、注音)

孫過庭《書譜》原文及譯文(帶註釋、注音)

【原文】書譜捲上 吳郡孫過庭撰

【註釋】書譜捲上:關於何為上卷,何為下卷,目前存在很大的爭議。

其一:因為在最前面有宋徽宗題的書籤“唐孫過庭書譜序”,所以大多認為這只是個序,或者說是上卷,下卷作者生前未能完成。

其二:孫過庭在書譜的結尾處說:“今撰為六篇,分成兩卷,……”這是對整篇文章的總結,上面的文章即可分為兩卷。至於未見“卷下”字樣,或省略,本為兩卷,後裝裱合到了一起;或本有“卷下”字樣,歷經裝裱而丟失。

我認為書譜已經完成,其中已經包含了上下兩卷。如果認為這只是個“序”,那它肯定不能作為正文,也就不能稱之為“捲上”了。既然孫過庭已經註明了這是捲上,那它就不只是個“序”。那“卷下”在哪呢?我認為是省略了,一卷為上,另一卷自然就是下了。

【譯文】這是《書譜》的上卷吳郡人氏孫過庭撰寫

第一篇

該篇從歷代書家談起,推崇四賢,力挺王羲之。

【原文】

夫(fú)

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

鍾張

之絕,晉末稱

二王

之妙。王羲之雲:“

頃(qǐng)

尋諸(zhū)名書,鍾張信為

絕倫

,其餘不足觀。”可謂鍾張

雲沒

,而羲獻繼之。

【註釋】夫(fú):文言發語詞,無實際意義。

鍾張:鍾繇和張芝。鍾繇(yáo),字元常。張:張芝,字伯英。關於“繇”字的讀音,一讀yóu,一說yáo,我更偏向於後者。

二王:王羲之、王獻之。

頃(qǐng):近來,剛才。

絕倫:獨一無二;沒有可以相比的。

雲沒:原文中沒有寫成雲彩的“雲”,所以不能理解成像雲彩一樣消失了。雲,也不作說話講,語義不通。所以,此處的“雲”可理解為文言助詞,無實際意義。沒(mò):同“歿”。

【譯文】古代以來擅長書法的人,在漢魏時期有鍾繇、張芝堪稱絕妙,到了晉代末期要數王羲之、王獻之最為精妙。王羲之說:“我近來尋遍諸多有名的書法,鍾繇、張芝確實是風華絕代、無與倫比的,其餘的不值得觀賞。”可以說鍾繇和張芝去世後,王羲之、王獻之繼承了他們的書法。

【原文】又云:“吾書比之鐘張,鍾當抗行(kàng xíng),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xíng),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謝之。”此乃推張邁鍾之意也。考其專擅,雖未果於前規,摭(zhí)以兼通,故無慚於即事。

【註釋】抗行(kàng xíng):並行。

雁行(xíng):像大雁一樣並排飛行。

寡人:寡德之人,這裡是王羲之對自己的謙稱。

耽:沉溺,入迷。

謝:遜,不如。

邁:超過。

果:動詞,實現。

摭(zhí):拾取,摘取。

即事:王羲之說的這些話。

【譯文】(王羲之)又說:“我的書法和鍾繇、張芝相比,與鍾繇是不相上下,或者略超過他;與張芝的草書相比,也差不多,然而張芝更加精熟,把整個池水都能染黑了,如果我也像他那樣入迷刻苦到這種程度,未必就不及他。”這是推崇張芝、超越鍾繇的意思。考究王羲之書法的專精擅長之處,雖然還未完全實現前人的法規,但能博採眾長併兼通各種書體,所以他說這些話是完全無需慚愧的。

【原文】評者雲:“彼之四賢,古今特絕;而今不逮(dài)古,古質而今妍。”夫(fú)質以代興,妍因俗易。雖書契之作,適以記言,而淳醨一遷,質文三變,馳騖沿革,物理常然。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何必易雕宮於穴處,反玉輅(lù)於椎(chuí)輪者乎!

【註釋】四賢:指上文中所提到的鐘繇、張芝、王羲之、王獻之四位書家。

逮(dài):到,及。

古質而今妍:古,代指鍾繇、張芝。今,代指王羲之、王獻之。“質”,質樸。“妍”,妍媚[貶義]。

書契:書為寫,契為刻。

淳醨:“淳”通“醇”。酒味厚者為醇,酒味薄者為醨。

質文三變:“夏尚質,殷尚忠,周尚文”。

馳鶩:疾馳;奔騰。

沿革:沿襲和變革。

物理:事物發展變化的常理。

乖:違背、背離。

文質彬彬:文質兼備的樣子。彬:古文份。——《說文》。文質備也。

輅(lù):古代的一種大車。

椎(chuí)輪:無輻的車輪。椎:樸實。

【譯文】有評論者說:“他們四位才華出眾的書法家,可稱得上古今獨絕;但是今人是不及古人的,古人的書法質樸而今人的書法妍媚。”(我認為)質樸和妍媚隨著時代發展和世俗審美在不斷地興起與交替。雖然書寫之類的作品,是為了記錄語言,然而隨著時代發展,人們崇尚的標準在不斷地奔騰變化,沿襲舊法與改革創新,都是事物發展的常理使然。可貴的是,繼承歷代傳統的同時又不背離時代的發展趨勢,追求當今風尚的同時又不混同他人的弊俗。大家都說“文質兼備,然後才能稱得上君子”。何必閒置著華美的宮室不住、而去住古人的洞穴,棄捨精緻的寶輦不坐、而非要乘坐原始的牛車呢?

[孫過庭是在反駁其他評者的觀點]

【原文】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shào),猶逸少之不及鍾張。”意者以為評得其綱紀,而未詳其始卒也。且元常專工於隸書,百英尤精於草體,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擬(nǐ)草則餘真,比真則長(cháng)草,雖專工小劣,而博涉多優。總其終始,匪無乖互。

【註釋】子敬:王獻之,字子敬。逸少:王羲之,字逸少。

意者:該文的立意者,即孫過庭。

始卒:猶始終。開始和終止。

元常:鍾繇,字元常。

隸書:正書的古稱。也稱為真書,楷書。

百英:張芝,字伯英。墨跡作“百英”。

擬(nǐ):比,類似。

真:真書,即隸書、正書。

長(cháng):擅長。

總其終始:其中的“其”,指的是前面其他評者的評論。

匪無乖互:並非沒有錯誤的地方。匪:假借為“非”,表示否定。乖互:牴觸,違背。差錯。

【譯文】(評論者)又說:“王獻之的書法不如王羲之,就像王羲之的書法不如鍾繇、張芝一樣。”我認為他們評論到問題的要處,但還未能詳盡說出它的始末原由來。鍾繇專工楷書,張芝精通草書,這兩人的擅長,王羲之兼而有之。比較張芝的草書,王羲之更擅於楷書,比較鍾繇的楷書,王羲之又更長於草書;雖然專攻一體的功夫稍差一點,但是王羲之能博採眾長、涉獵眾優。總的來看其他評者的評論,並非沒有錯誤的地方。

[這裡又是對其他評者的否定]

【原文】謝安素善尺牘,而輕子敬之書。子敬嘗作佳書與之,謂必存錄,安輒題後答之,甚以為恨。安嘗問敬:“卿書何如右軍?”答雲:“故當勝。”安雲:“物論殊不爾。”子敬又答:“時人那得知!”

【註釋】謝安:東晉書法家。

尺櫝:書函。古代書函一般長約一尺,故名尺牘。

子敬:王獻之,字子敬,小名官奴,王羲之的第七子。

輒:則。

恨:遺憾。

卿:古代上級稱下級、長輩稱晚輩。

右軍:王羲之,官名,右軍將軍。

故當勝:當然超過。“故”通“固”,本來,當然。

物論:社會上的評論。物:社會,外界環境。不爾:不如此,不然。

【譯文】謝安素來善寫尺牘,而輕視王獻之的書法。王獻之曾經精心寫了一幅字贈給謝安,想必謝安會留存收錄,謝安卻在後面題上評語又退了回來,王獻之對此事甚為遺憾。謝安曾問王獻之:“你感覺你的字比你父親如何?”王獻之答道:“當然超過他。”謝安又說:“社會上的評論可不是這樣啊。”王獻之又答道:“一般人哪裡懂得!”

【原文】敬雖權以此辭折安所鑑,自稱勝父,不亦過乎!且立身揚名,事資尊顯,勝母之裡,曾參不入。以子敬之豪翰,紹右軍之筆札(zhá),雖復粗傳楷則,實恐未克箕裘(jī qiú)。況乃假託神仙,恥崇家範,以斯成學,孰(shú)愈面牆!

【註釋】權:暫且,姑且。折:

返轉

,迴轉,這裡引申為反駁。鑑:觀察、審察,這裡引申為看法、意見。

事資尊顯:做事情應該有助於父母的功德得到顯示。資:供給、幫助。尊:父母。

勝母之裡,曾參不入:典故。曾參不進入一條名叫“勝母”的巷子。“裡”,街坊、里巷。古時五家為鄰,五鄰為裡。“勝母”,巷名。“曾參”,孔子的弟子,以孝順父母聞名。

豪翰:引申為書法。豪:通“毫”。

紹:繼承。

筆札(zhá):筆及寫字用的小木片,這裡指書法。

雖復:雖然又。雖:連詞,即使…也,縱使。復:又。

未克箕裘(jī qiú):還沒有掌握專業必需必備的技能。“箕”,竹製的簸箕,也指制箕。“裘”,裘皮製的衣服,也指制裘。語出《禮記·學記》:“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

假託神仙:王獻之編撰的一個故事,說自己的書藝是神仙傳授的。事見王獻之《論書表》:“臣二十四,隱林下,有飛鳥左手持紙,右手持筆,惠臣五百七十九字。臣未經一週,形勢彷彿。”

孰(shú)愈面牆:與面牆而觀有什麼區別呢。孰愈:哪個好,引申為有什麼區別。面牆:看著牆壁不看著老師,以此比喻不學習。

【譯文】王獻之雖然暫且用這種話來反駁謝安的看法,但自稱勝過他的父親,不是太過分了嗎!況且一個人立身揚名,做事情應該有助於父母的功德得到顯示。曾參見到一條名為“勝母”的巷子,認為不合人情而拒絕進去。大家都知道,王獻之的筆法是繼承王羲之的,雖然粗略學到了一些書法,其實恐怕並未將他父親的技能全學到手。何況假託他的書法是神仙所授,恥於推崇家教,帶著這種態度學習書法,與面牆而觀有什麼區別呢!

【原文】後羲之往都,臨行題壁。子敬密拭除之,輒書易其處,私為不忝。羲之還,見乃嘆曰:“吾去時真大醉也!”敬乃內慚。是知逸少之比鍾張,則專博斯別;子敬之不及逸少,無或疑焉。

【註釋】拭除:擦去。拭,清也。——《爾雅》

輒:則,卻,表示轉折。

私:自己。

忝:有愧於。

很多其他版本的翻譯,都將這裡譯成“斯為不惡”,應是錯誤的。啟功和田蘊章先生都曾經論證過,這裡應該是個“忝”字,最明顯的區別是“忝”字上面一橫長而“惡”字上面一橫短。

專博斯別:專工與博涉這樣的區別。斯:這,這個。

或疑:疑惑。或,通“惑”。

【譯文】後來王羲之去往京都,臨行前曾在牆上題字。王獻之悄悄將其擦掉,反而將自己的書法題在這裡,自己並不感到羞愧。王羲之回來後,見到這些字嘆息道:“我臨走時真是喝得大醉了(竟然能寫成這個樣子!)”王獻之這才感到很慚愧。由此可知,王羲之的書法與鍾繇、張芝相比,只是專工和博涉的區別;而王獻之比不上王羲之,則是毫無疑問的了。

第二篇

該篇透過自己學書的體會:觀其美妙、述其功用、嘆其衰落、悲其不明,來說明自己為什麼要寫這篇書論:“庶欲弘既往之風規,導將來之器識,除繁去濫,睹跡明心者焉。”

【原文】餘志學之年,留心翰墨,昧鍾張之餘烈,挹羲獻之前規,極慮專精,時逾二紀。有乖入木之術,無間臨池之志。

【註釋】志學之年:十五歲。《論語·為政》: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昧:冒犯。這裡是自謙的意思。

烈:功業。

挹:舀,把液體盛出來。

二紀:二十四年。紀:記年代的方式,一紀為十二年。

【譯文】我從十五歲開始,就留心學習書法,繼承鍾繇和張芝留下的功業,挹取王羲之和王獻之的前人規範,極盡思考專心精練,轉瞬間已過去二十(四)多年。(雖然)缺乏入木三分的功力,但從未間斷臨池學書的志向。

【原文】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gǎo)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

【註釋】鴻:大雁。

駭:驚起,散。

資:通“姿”。

頹:

禿貌

。從禿,貴聲。

據槁(gǎo):依靠著枯木。據:依靠,靠著。槁:槁木。

落落:疏落開闊的樣子。

河漢:銀河。

【譯文】

[這段描述書法的各種美妙姿態]

看書法中有懸針豎和垂露豎之差異,有奔雷墜石般的奇觀,有大雁飛翔、獸類驚散的姿容,有青鸞飛舞、怪蛇驚起的體態,有水岸絕壁、斷峰如削的氣勢,有身臨險境、枯木支撐的情形,它們有的重若層雲崩飛,有的輕似金蟬薄翼,筆勢導來如同泉水噴湧,頓筆厚重又似山嶽安穩,有的地方纖美得就像新月剛從山崖升起,有的地方疏落得猶如眾多星辰雜湊於銀河之中。

【原文】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信可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miǎo);一點之內,殊衄(nǜ )挫於毫芒。

【註釋】妙有:道家指超乎“有”和“無”以上的原始存在。

翰:筆毫,毛筆。

鋒杪(miǎo):筆鋒。杪:樹枝的細梢。

衄(nǜ )挫:用筆法之一,簡單地說就是折鋒回筆。衄:挫折。挫:折斷。

【譯文】(這些書法)如同大自然形成的最原始的存在,不是人力所能達成的。的確可以說是,智慧與技巧完美結合,心意和手勢互通互暢,筆不輕意而動,下筆必有緣由。一畫之中,在筆鋒之處起伏變化;一點之內,在筆毫間折鋒回筆。

【原文】況雲積其點畫,乃成其字;曾(zēng)不傍窺尺犢,俯習寸陰?

【註釋】曾(zēng):表示疑問,相當於“何”、“怎”。

【譯文】

[透過對上面書法的姿態之讚賞,得出結論]

況且把優美的點畫積累起來,方能把字寫好;怎麼能不去專心觀察字帖,時刻抓緊埋頭苦練呢?

【原文】引班超以為辭,援項籍(jí)而自滿,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哉!

【註釋】班超:東漢時期著名軍事家,有投筆從戎的故事。

項籍(jí):項羽,名籍,字羽。

擬效:仿效。

【譯文】

[再從反面論證]

(有的人)以班超投筆從戎的事蹟為藉口,像項羽那樣不願學書而自滿,隨便畫上幾筆、點上些墨就算書法成形了,心裡對於仿效前人的方法還很糊塗,手腕對於揮筆運毫的道理也很迷茫,還妄想求得書法的美妙,豈不是很荒謬的嗎!

【原文】

君子立身,務修其本。揚雄謂:詩賦小道,壯夫不為。況復溺思毫釐,淪精翰墨者也!

【註釋】揚雄:字子云。劉禹錫《陋室銘》中“西蜀子云亭”即指揚雄。

況復:何況,況且。

淪精:把精力沉溺到什麼中去。淪:沉淪,沒落。

【譯文】然而君子立身,務必要致力於內心的修養。揚雄說:寫詩填賦乃是“小道”,胸有壯志的人是不會幹這些事的。更何況思維專注於用筆的一毫一釐,把精力都沉溺到書法中的人呢!

[不要只是專注於那些細枝末節的東西,要發揮書法的作用]

【原文】夫潛神對奕,猶標坐隱之名;樂(lè)志垂綸,尚體行藏之趣。詎若功宣禮樂、妙擬神仙、猶埏(shān)埴之罔窮、與工爐而並運?

【註釋】樂:感到快樂,享受。垂綸:垂釣。綸:釣魚用的線。

行藏:指隱居。《論語·述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詎若:怎麼比得上。詎:豈,怎。

擬:類似,比擬。

埏(shān)埴:和泥製作陶器。埏:用水和土。埴:粘土。

【譯文】全神貫注下棋的人,還要標榜一個“坐隱”的美名;逍造自在垂釣的人,還要體會“行藏”的情趣。(而這些又)怎比得上(書法)具有宣揚禮樂之功、又有體會神仙之妙、如同陶工揉和粘土塑造器皿一般變化無窮、又像工匠操作熔爐鑄鍛機具那樣大顯技藝呢?

【原文】好異尚奇之士,玩體勢之多方;窮微測妙之夫,得推移之奧賾(zé)。著述者假其糟粕,藻鑑者挹其菁華,固義理之會歸,信賢達之兼善者矣。存精寓賞,豈徒然與?

【註釋】測:推測,揣度。

推移:移動,變化,發展。

奧賾(zé):精微的義蘊。賾:深奧。

假:借也。

藻鑑:品藻和鑑別(人才)。

固:副詞,原來,本來。

會歸:會合,歸結。

信:副詞,果真,的確。

【譯文】喜好標新立異的人,以玩弄書法體勢的多方變化為能;而入微體會其美妙的人,才可以從書法的發展變化中得到真正的奧秘。撰寫書論文章的人往往借取其中的糟粕,而真正精於鑑賞的人方能挹取其中的精華。本來經義與哲理就可溶為一體,的確賢德和通達也可以兼而有之。蒐集留存一些好的書法放在家裡欣賞學習,怎麼能說是徒勞的呢?

【原文】而東晉士人,互相陶淬。至於王謝之族,郗庾(yǔ)之倫,縱不盡其神奇,鹹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愈微。

【註釋】淬:染,感染。

王謝:六朝時的名門望族琅琊王氏與陳郡謝氏之合稱。

郗庾(yǔ):晉代兩個書法世家郗家和庾家。郗家的郗鑑是王羲之的岳父。

倫:輩,類。

永:久遠。

【譯文】而東晉計程車族文人,互相薰陶感染。至於王、謝、郄、庾這樣的大家族,縱然其書法水平沒有達到極盡神奇的地步,也都挹取了其中的風姿和韻味。然而距離晉代越遠,書法之道越來越衰微了。

【原文】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設有所會,緘(jiān)秘已深;遂(suì)令學者茫然,莫知領要,徒見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或乃就分佈於累年,向規矩而猶遠,圖真不悟,習草將迷。

【註釋】方復:並且又。方:連詞,並,並且。復:副詞,又,再。

設:假設,假如。

緘(jiān)秘:謂封閉隱秘。緘(jiān):封,閉。

遂(suì):於是,就。

或乃:或者。常用於句首表示變換敘述內容。

就:介詞,在。如:就裡。

向:介詞,朝著,向著,這裡引申為“距離”。

圖:動詞,摹擬。

【譯文】而且(有的人)聽到可疑的書論也盲目稱頌,得到一些華而不實的東西亦去實踐效仿;由於古今隔絕,無處可以質詢問答;即使有所領悟,又往往秘而不傳;於是就使學書者茫然無從,不得要領,只見他人成功的光芒,卻不明白其中的緣由。要麼就是在掌握結構分佈上費時多年,但距離法規仍是很遠,摹擬楷書難悟其理,練習草體迷惑不解。

【原文】假令薄解草書,粗傳隸法,則好(hào)溺偏固,自閡(hé)通規。詎知心手會歸,若同源而異派;轉用之術,猶共樹而分條者乎?

【註釋】隸法:隸,楷書。在唐以前,楷書就叫隸書,隸書叫分書。

閡(hé):阻隔不通。

詎知:怎知。詎:豈,怎。

【譯文】

[不能困於一隅,各種書體都要學]

[如果]略懂草書、粗學楷書(而自滿),[則會]陷於偏頗固執,自已把自己阻隔於書法之道上。[怎知]心手合一,猶如同一源泉形成的各個支流;轉用之法,就像一顆大樹上分出的若干枝條呢?

【原文】加以趨變適時,行書為要;題勒方幅,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於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回互雖殊,大體相涉。故亦(yì)傍通二篆,俯貫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飛白。若毫釐不察,則胡越殊風者焉。

【註釋】加以:連詞,表示進一步的原因或條件。可以理解為“另外”。

“趨”,動詞,奔走。

勒:雕刻:勒石。勒碑。勒銘。

殆:危。例:危殆。

殊:副詞,很,甚。翰札:書信,也可泛指書法。

回互:轉換,變化。

亦(yì):副詞,也,表示同樣、也是。

八分:漢字書體名。字型似隸而體勢多波磔。八分之名的由來存在分歧,略。

涵泳:浸潤,沉浸。深入領會。

胡越殊風:胡地在北,越在南,比喻疏遠隔絕。

【譯文】

[論述真、行、草、隸、篆的關係,要兼通]

另外,根據當時的情形隨意而變,行書最為重要;在題榜鐫石大幅作品時,楷書當為首選。寫草書不兼通楷法,在於專謹方面是很危險的;寫楷書不旁通草意,很不能稱之為書法。楷書以點畫組成形體,靠使轉表現情感;草書用點畫顯露性情,靠使轉構成形體。草書用不好使轉筆法,便不能成字;楷書如欠缺點畫工夫,仍可記述文辭。它們轉換變化雖然不同,但其規則卻是大致相通的。所以也要旁通大篆、小篆,融貫八分,包含概括篇章佈局,深入領會飛白的使用。若絲毫都不認識到這一點,則會就像北胡南越那樣疏遠隔絕啊。

【原文】至如“鍾繇(yáo)隸奇,張芝草聖,此乃專精一體,以致絕倫”,伯英不真,而點畫狼藉;元常不草,使轉縱橫。自茲已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dài),非專精也。

【註釋】至如:連詞,表示另提一事。至於。

草聖:與“隸奇”相對,草書精通。這裡並不是一個稱號。聖:形容詞,精通,通會。

伯英不真,而點畫狼藉;元常不草,使轉縱橫:如果伯英不會寫楷書,就會點畫狼藉(貶義),如果元常不會寫草書,就會使轉縱橫(貶義)。縱橫,雜亂貌,和“狼藉”是一個意思。

[這句話,很多人都翻譯成褒義,我認為這是不對的,從上一段“草不兼真,殆於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可以看出,孫過庭提倡的思想是“兼善”,所以這段“專精一體,以致絕倫”一句前面有一詞“至如”,是“至於”的意思,表達的應是別人的看法,他對這種看法是持否定態度的。]

已降:以下,以來,以後。降,下也。

逮(dài):到,及。

【譯文】[至於有人說]“鍾繇的楷書堪稱奇妙,張芝的草體已達通會,都是由於專精一門書體,才達到無與倫比的境地”,[如果]張芝不會寫楷書,[就會]點畫狼藉

[貶義]

;[如果]鍾繇不會寫草書,[就會]使轉雜亂

[貶義]

。自此以後,不能兼善楷草二體的人,書法作品達不到他們的水平,不是專精不專精的問題。

[孫過庭在反駁其他人的觀點]

【原文】雖篆隸草章,工用多變,濟成厥美,各有攸(yōu)宜。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檢而便。然後凜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hé)之以閒雅。

【註釋】篆隸草章:篆書、隸書、草書和章法。“章”,篇章,章法,即佈局謀篇。

工用:功用,用途。工:通“功”。

“濟”, 達到。

“厥”,其。

各有攸(yōu)宜:各自有各自所適宜的物件。“攸”,所。性命~關。“宜”,適宜。

婉:委婉,曲折。

章:章草。

凜:嚴肅,嚴正有威勢:凜然。凜若冰霜。

風神:指藝術作品的風采神韻。

鼓:揮動。

和(hé):動詞,調適,調和。

【譯文】雖然篆書、隸書、今草和章草的用途各有不同,但都能達到這麼美妙,他們是各自有各自所適宜的場合的。篆書崇尚委婉曲折且貫通,隸書須要精巧且緊密,今草貴在要流暢,章草務求簡約又便捷。然後要嚴正使之具有風采神韻,要溫和使之妍美滋潤,要揮動起來使之枯勁有力,要調和它使之閒雅美觀。

【原文】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lè)。驗燥溼之殊節,千古依然;體老壯之異時,百齡俄頃(qǐng)。嗟乎!不入其門,詎窺其奧者也。

【註釋】節:節拍、節奏。

俄頃(qǐng):一會兒。

嗟乎:亦作“ 嗟呼 ”。 亦作“ 嗟虖 ”。嘆詞。表示感嘆。相當於“唉”。

詎:豈,怎。

【譯文】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達書者的情性,抒發著喜怒哀樂。察驗用筆濃淡輕重的不同節奏,從古到今都是一樣的;體會從少壯到老年不斷變化的書法意境,百年來也是這樣啊。唉!不入書法門徑,怎能理解其中的奧妙呢?

【原文】又一時而書,有乖有合,合則流媚(mèi),乖則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務閒,一合也;感惠徇(xùn)知,二合也;時和氣潤,三合也;紙墨相發(fā),四合也;偶然欲書,五合也。

【註釋】乖:不順,不和諧。

流媚(mèi):流暢美好。媚:美也。

雕:同“凋”。

徇(xùn):同“殉”。捨身。盧照鄰《結客少年場行》:“橫行徇知己,負羽遠從戎。”

紙墨相發(fā):紙和墨能夠相互表現出彼此的特點,這裡是很適宜的意思。發:表現。

【譯文】再說在同一個時期作書,有乖也有合。合則流暢美好,乖則凋零流落,簡略說其緣由,各有五種情況:精神愉悅、事務閒靜為一合;感人恩惠、捨身知己為二合;時令溫和、氣候宜人為三合;紙和墨能夠相互表現出彼此的特點為四合;偶然興致所致想要書寫為五合。

【原文】心遽(jù)體留,一乖也;意違勢屈,二乖也;風燥日炎,三乖也;紙墨不稱(chèn),四乖也;情怠手闌(lán),五乖也。

【註釋】遽(jù):急,倉猝。

乖:不順,不和諧。

稱(chèn):適合。

闌(lán):衰退,衰落,消沉。這裡引申為“乏力”。

【譯文】(與此相反)心裡急躁、雜務纏身為一乖;違反己願、迫於情勢為二乖;烈日燥風、炎熱氣悶為三乖;紙墨粗糙、器不稱手為四乖;神情疲憊手腕乏力為五乖。

【原文】乖合之際,優劣互差(cī)。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筆暢。暢無不適,蒙無所從。

【註釋】差(cī):不齊貌。

萃:聚集。

遏:斷絕。

【譯文】乖合之間,優劣不齊。天時適宜不如工具應手,得到好的工具不如舒暢的心情。如果五乖同時聚集,就會思路斷絕,運筆無度;如果五合一齊俱備,則能神情交融,運筆順暢。流暢時無所不適,滯留時茫然無從。

【原文】當仁者得意忘言,罕(hǎn)陳其要;企學者希風敘妙,雖述猶疏。徒立其工,未敷(fū)厥旨。不揆(kuí)庸昧,輒效所明;庶欲弘既往之風規,導將來之器識,除繁去濫,睹跡明心者焉。

【註釋】當仁者:指書負盛名的人。“仁者”,對被尊敬的人的尊稱。

希風:仰慕風操;指企慕,效法。

敷(fū):通“布”,宣告,陳述。

揆(kuí):度也。揣測,揣度。

輒:則,僅,只。效:獻出。

庶欲:希望。庶:副詞,但願,希冀。

器識:器局與見識。器:才能。

【譯文】書負盛名的人常常是得其意而忘其言,很少有人可以講授用筆要領;企求學書者慕名前來詢其奧妙,雖能悟到一些,但多疏陋。空費精力,不能陳述其要旨。(我)不去推測揣度那些平庸無知的東西,只是將自己已經搞明白了的書法道理奉獻出來;希望能光大既往的風範規則,開導後學者的才能與見識,除去繁冗雜濫,使人見到論述即可心領神會就好。

第三篇

該篇對世傳的《筆陣圖》、《與子敬筆勢論》等進行辯證分析,說明書論很少、又很難,所以自己才想分享一二,繼續說明自己寫這篇書論的原因。

【原文】代有《筆陣圖》七行,中畫執筆三手,圖貌乖舛(chuǎn),點畫湮訛(yān é)。頃(qǐng)見南北流傳,疑是右軍所制。雖則未詳真偽,尚可發啟童蒙。既常俗所存,不藉編錄。至於諸家勢評,多涉浮華,莫不外狀其形,內迷其理,今之所撰,亦無取焉。

【註釋】代:世也。——《後漢書·竇何傳》。

乖舛(chuǎn):錯亂。乖:不順,不和諧。舛:錯誤,錯亂,違背。

湮訛(yān é):謬誤。湮:堵塞。訛:錯誤。

頃(qǐng):近來,剛才,不久以前;短時間。

【譯文】世上流傳的《筆陣圖》七行,中間畫有三種執筆的手勢,圖象錯亂,點畫謬誤。近來見南北各地流傳,推測為王羲之所作。雖然未能辨其真偽,但還可以啟發初學兒童。既然為一般人收存,這裡也就不再編錄了。至於以往諸家的論著,大多是華而不實,莫不從表面上描繪形態,而對其中的道理仍很迷惑。而今我的撰述,也不取用這種作法。

【原文】若乃師宜官之高名,徒彰史牒;邯鄲淳之令(lìng)範,空著縑緗。暨乎崔杜以來,蕭羊已往,代祀綿遠,名氏滋繁。或藉(jí)甚不渝,人亡業顯;或憑附增價,身謝道衰。

【註釋】若乃:至於。用於句子開頭,表示另起一事。

師宜官:師宜官,東漢書法家。

邯鄲淳:三國魏書法家。

令(lìng)範:美好的風範。令:美好,善。

縑緗:供書寫用的淺黃色細絹。縑:雙絲的細絹。緗:淺黃色。緗素:古代書寫用,借指書冊。

:介詞,直到某時。如:暨今。

崔杜:東漢書法家崔瑗、杜操 並稱“崔杜”。

蕭羊:蕭衍、羊欣。南北朝人。

代祀:年代。祀:世,代。

藉(jí)甚不渝:卓著不變。藉甚:盛大,卓著。藉:雜亂。藉藉:雜亂眾多的樣子。渝:改變。

【譯文】至於像師宜官那樣的人雖有很高名望,但因形跡不存,只是虛載史冊;邯鄲淳也為一代典範,僅僅在書卷上空留其名。及至崔瑗、杜操、蕭衍、羊欣以後,年代漫長,書法名家陸續增多。他們有的人卓著不變,人死後書作流傳下來,聲望愈加榮耀;也有的人憑藉顯赫地位被人捧高身價,死後墨跡與名氣也就衰落了。

【原文】加以糜蠹(mí dù)不傳,搜秘將盡,偶逢緘(jiān)賞,時亦罕窺,優劣紛紜,殆難覼(luó)縷。其有顯聞當代,遺蹟見存,無俟(sì)抑揚,自標先後。

【註釋】糜蠹(mí dù)不傳:

這裡很多書籍和文章都翻譯成“糜蠢不傳”,明顯是錯誤的,看孫過庭的書法原字即知。

蠹:蛀蝕。

緘(jiān):封,閉。

殆難覼(luó)縷:幾乎難以詳述。殆:大概,幾乎。覼縷:詳述,詳細而有條理地敘述。

俟(sì):等待。

【譯文】還有某些作品糜爛蟲蛀,毀壞失傳,剩下的亦被蒐購秘藏將盡。偶然遇到小範圍內的鑑賞,當時也只是一覽而過,難以窺其微妙,加之優劣混雜,幾乎難以詳述。其中有的早就揚名當時,遺蹟至今存在,無須待人褒貶評論,自然會分辨出優劣先後了。

【原文】且六文之作,肇自軒轅;八體之興,始於嬴政。其來尚矣,厥用斯弘。但今古不同,妍質懸隔,既非所習,又亦略諸。

【註釋】六文:指六書。六種文字﹐即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鳥書。

八體:八種書體。秦代統一文字,定書體為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隸書八種。

厥用斯弘:其用途才會這麼廣泛。厥:代詞,其;連詞,乃,於是。弘:大,引申為“廣泛”。

懸隔:相隔很遠,相差很大。

【譯文】關於“六書”的始作、可以上溯到軒轅時代;“八體”的興起,自然源於秦代嬴政。其由來很久遠了,其用途才會這麼廣泛。但古今時代不同,質樸的古文和妍美的今體相差懸殊,已不再沿用,也就略去不說了。

【原文】復有龍蛇雲露之流,龜鶴花英之類,乍圖真於率(shuài)爾,或寫瑞於當年,巧涉丹青,工虧翰墨,異夫楷式,非所詳焉。

【註釋】乍:連詞,或者。圖真:寫真,畫畫,描摹出事物的形態。率爾:輕率的樣子。率:草率、輕率。

楷式:作為樣板的法式。例:學七言古詩者,當以唐代為楷式。

【譯文】還有依據龍、蛇、雲、露和龜、鶴、花、草等類物狀創出來的字型,或者是輕率地描摹出事物的形態,或者是寫當時的祥瑞,雖然繪畫巧妙,但缺作書技能,有異於書法規範,也就不詳細論述了。

【原文】代傳羲之《與子敬筆勢論》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zhuō),詳其旨趣,殊非右軍。且右軍位重才高,調清詞雅,聲塵未泯,翰牘仍存。觀夫致一書,陳一事,造次之際,稽古斯在;豈有貽謀令(lìng)嗣,道葉(xié)義方,章則頓虧,一至於此!

【註釋】代:世也。

聲塵

:聲譽,名聲。

致:送給,給予。例:致辭|致電|致哀。

造次:倉促;匆忙。例:為人質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自達。

貽謀令嗣:訓誨子孫。貽謀:指父祖對子孫的訓誨。

道葉(xié)義方:傳道合乎規範。葉:和洽,合。原跡中寫的是“葉”的本字,而不是“葉”字,可知這裡應該讀xié。義方:指行事應遵守的規矩法度,《三字經》:“竇燕山,有義方”。

【譯文】世上流傳有王羲之《與子敬筆勢論》十章,文辭鄙陋,論理粗疏;立意乖戾,語言拙劣,詳察它的旨趣,絕非王羲之的作品。且羲之德高望重才氣橫溢,格調清新詞藻優雅,聲譽還沒有泯滅。看他寫一封信,談一件事,即使倉促之間,還是注重古訓。豈會在傳授家教於子孫時,在傳道合乎規範的過程中,章法頓失,一至如此地步!

【原文】又云與張伯英同學,斯乃更彰虛誕。若指漢末伯英,時代全不相接;必有晉人同號,史傳何其寂寥!非訓非經,宜從棄擇。

【註釋】張伯英:張芝,字伯英。

彰:顯。

棄擇:猶取捨。

【譯文】(《與子敬筆勢論》)又說王羲之與張芝是同學,這就更顯得荒誕了。若指的是東漢末期的張芝,時代完全不符;那必定另有同名的東晉人,可史傳上為何毫無記載!此書(《與子敬筆勢論》)既非書法規範,又非經典著作,應當從中予以取捨。

【原文】夫心之所達,不易盡於名言;言之所通,尚難形於紙墨。粗可彷彿其狀,綱紀其辭。冀酌希夷,取會佳境。闕(quē)而未逮(dài),請俟(sì)將來。

【註釋】希夷:虛寂玄妙。《老子》:“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河上公注:“無色曰夷,無聲曰希。”後以“希夷”指虛寂玄妙。

闕(quē):缺少。

逮(dài):及,到。

俟(sì):等待。

【譯文】心裡所理解的,難於用語言詳盡地表達出來;能夠用語言敘說的,又很難用筆墨寫到紙上。只能粗略地書其形狀,陳述大致紀要。希能斟酌其中的虛寂玄妙,求得領悟佳美的境界。至於缺少而未能詳盡之處,只好有待將來補充了。

第四篇

該篇講述執使轉用之用筆法,以王羲之諸多書跡為例,論證用筆要精熟、要遵從本心。

【原文】今撰“執使轉用”之由,以祛(qū)未悟。“執”謂深淺長短之類是也;“使”謂縱橫牽掣(chè)之類是也;“轉”謂鉤環盤紆(yū)之類是也;“用”謂點畫向背之類是也。

【註釋】執使轉用:四種書法中的用筆法。

祛(qū):除去,驅逐。消除。

紆(yū):彎曲、曲折。

【譯文】如今我撰寫“執、使、轉、用”四種技法的緣由,以使沒有領悟的人消除(困惑)。“執”,是說指腕執筆有深淺長短一類的不同;“使”,是講使鋒運筆有縱橫展縮一類的區別;“轉”,是指把握使轉有曲折迴環一類的筆勢;“用”,就是點畫有揖讓向背一類的規則。

【原文】方復會其數法,歸於一途;編列眾工,錯綜群妙;舉前賢之未及,啟後學於成規;窺其根源,析其枝派。貴使文約理贍(shàn),跡顯心通;披卷可明,下筆無滯。詭辭異說,非所詳焉。然今之所陳,務裨(bì)學者。

【註釋】方復:並且又。方:連詞,並,並且。復:副詞,又,再。

贍(shàn):富足,充足,足夠,這裡引申為“充分”。

披卷:開卷,讀書。

裨(bì):增添,補助。裨益。

【譯文】並且又將以上各法融會貫通,歸於一途;編排羅列眾家特長,交錯綜合諸派精妙;指出前列名家不足之處,啟發後學掌握正確法規;窺探其根源,分析其流派。貴在做到文辭簡約論理充分,條例分明淺顯易懂,筆跡顯明心跡通達;開卷即可明瞭,下筆毫無滯澀。至於那些詭詞異說,就不是本篇所要詳述的內容了。然而今天我所要陳述的,力求有所裨益於後學者。

【原文】但右軍之書,代多稱習,良可據為宗匠,取立指歸。豈惟會古通今,亦乃情深調(diào)合。致使摹搨日廣,研習歲滋,先後著名,多從散落;歷代孤紹,非其效與?

【註釋】但:這裡上下文之間沒有轉折關係,不能理解為“但是”,可理解為“只有”。

取立指歸:取而立為學習書法的主旨。指歸:主旨,意向。

豈惟:難道只是;何止。

滋:增益,加多。

紹:繼也,繼承。

【譯文】只有王羲之的書法,為各代人所稱讚學習,實可作為效法的宗師,取而立為學習書法的主旨。(王羲之書法)何止是會古通今,它也是情趣深切筆意和諧。以致摹拓的人一天比一天多,研習的人一年比一年多;王羲之前後的名家手跡,大都散落遺失;歷代只有他的繼承流傳下來,這難道不是明證嗎?(孫過庭力挺王羲之!按孫過庭對“四賢”的排序:王羲之第一,張芝第二,鍾繇第三,王獻之第四。)

【原文】試言其由,略陳數意。止如《樂(yuè)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太師箴(zhēn)》、《蘭亭集序》、《告誓文》,斯並代俗所傳,真行絕致者也。寫《樂毅》則情多怫(fú)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yì)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

【註釋】樂(yuè)毅: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

怫(fú)鬱:憂鬱。

怡懌(yì):愉悅;快樂。 懌:悅也。

:介詞,直到某時。如:暨今。

【譯文】試談其中緣由,簡要地敘說幾點。僅以《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太師箴》《蘭亭集序》《告誓文》等帖,均為世俗所傳,是楷書和行書的最佳範本。寫《樂毅論》時心情不舒暢,多有憂鬱;寫《東方朔畫贊》時意境瑰麗,想象離奇;寫《黃庭經》時精神愉悅,若入虛境;寫《太師箴》時感念激盪,世情曲折;寫到《蘭亭》興會作序時,則是胸懷奔放,情趣飄然;立誓不再出山做官,內心深沉,意志戚慘。

【原文】所謂涉樂(lè)方笑,言哀已嘆。豈惟駐想流波,將貽嘽喛(tuō hé)之奏;馳神睢渙,方思藻繪之文?雖其目擊道存,尚或心迷議舛。莫不強名為體,共習分割槽。豈知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實,原夫所致,安有體哉!

【註釋】豈惟:同“豈唯”、“豈維”,難道只是,何止。

貽:遺留,留下。

嘽喛(tuō hé):哭泣的樣子。

睢渙:“睢”、“渙”二字皆水名,即古睢水、渙水,對應上句中的“流波”。

尚或:仍然可能。尚:還,仍然。

舛:錯誤,錯亂,違背;小篆字形,是兩隻方向相反的腳,合起來表示相違背的意思。

風騷:風指《詩經》中的《國風》,騷指屈原的《離騷》,後來泛稱文學。

【譯文】正所謂慶幸歡樂時笑聲溢於言表,傾訴哀傷時嘆息發自胸臆。難道只有志在流波之時,才能留下如泣如訴的樂章;神情馳騁於睢渙二水之際,才會思索華翰詞藻的文章嗎?雖然眼見即可悟出道理,仍然可能會內心迷亂議論有誤。因此無不勉強分體定名,區分優劣供人臨習。豈知情趣有感於激動,必然透過語言表露,抒發出與《國風》、《離騷》同樣的旨趣;陽光明媚陰雲慘暗,這些都是緣於大自然的時序變化。(那種違心作法)既背離書家的意願,也與實情不相符合。原本就是那樣,哪有什麼體裁之分呢!

【原文】夫運用之方,雖由己出,規模所設,信屬目前,差之一豪,失之千里,苟知其術,適可兼通。心不厭精,手不忘熟。若運用盡於精熟,規矩諳(ān)於胸襟,自然容與徘徊,意先筆後,瀟灑流落,翰逸神飛。亦猶弘羊之心,預乎無際;庖丁

之目

,不見全牛。

【註釋】苟:如果,假使。例:苟富貴,無相忘。

諳(ān):熟悉,精通。

容與:閒暇自然的樣子。例:步容與於南林。

弘羊:桑弘羊,出身商人家庭,十三歲時以“精於心算”聞名洛陽。

庖丁:典故。《莊子》:“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譯文】對運筆的方法,雖然在於自己掌握,但是整個規模佈局,確屬眼前的安排要務,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如果懂得其中訣竅,就可以諸法相通了。用心不厭其精,動手不忘其熟。倘若運筆達到精熟程度,規矩便能熟悉於胸中,自然可以縱橫自如,意在筆先,瀟灑流落,筆勢飄逸神采飛揚了。又像桑弘羊的心思,籌措在於各方;像庖丁的眼睛,裡面沒有全牛了。

第五篇

該篇透過學書要經歷的三個階段,論述臨貼的重要意義,講述謙虛與自滿、遲與速的關係、骨與肉的關係,提倡要多變化,最終忘其形而得其意。

【原文】嘗有好(hào)事就吾求習,吾乃粗舉綱要,隨而授之,無不心悟手從,言忘意得,縱未窮於眾術,斷可極於所詣(yì)矣。

【註釋】斷:一定,絕對。斷乎不可|斷然施行。

詣(yì):(學問等)所達到的境地。

【譯文】曾有愛好書法的人向我求學,我便粗略地列舉出書法的要領,隨意地教授他們實用的技法,他們無不得心應手,忘了我說的話但已經領會到了我的意圖,(他們)縱然還沒有完全學會各種技藝,(但也)一定可以更進一步了。

【原文】若思通楷則,少不如老;學成規矩,老不如少。思則老而愈妙,學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時;時然一變,極其分(fèn)矣。

【註釋】楷則:法式,楷模。這裡泛指書法的法則。

勉:勤勉,努力。

抑:連詞,還,表輕微的轉折。

分(fèn):料想。引申為“期望”。

【譯文】若要論思考通會書法的法則,少年人不如老年人;若要是學習遵從書法的規矩,老年人不如少年人。對於思考,年紀越大的人越能得其精妙;對於學習,少年人則會更加努力。努力進取不止,還要經過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會形成一個變化,最後達到他所期望的最高境界。

【原文】至如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

【註釋】至如:連詞,表示另提一事。

分佈:分行佈局,泛指書法。

但:只。

【譯文】(三個階段)至於初學書法時,只要求得字型平正即可;已經掌握了平正,務必要追求險絕;已經掌握了險絕,又須重新迴歸到平正。初期可以說什麼都不及格,中期則會險絕過頭,後期才能圓潤通會,待到書法達到通會境界的時候,人已經和書一起老了。

【原文】仲尼雲:五十知命,七十從心。故以達夷險之情,體權變之道,亦猶謀而後動,動不失宜,時然後言,言必中理矣。

【註釋】仲尼:孔子,字仲尼。

五十知命,七十從心:《論語·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夷險:平坦與險絕。夷:平,平坦。

【譯文】孔子說:人到五十歲才能懂得天命,到了七十歲始可隨心所欲。所以(到了老年時期才可以)掌握平正與險絕的情勢,體會其中變化的道理,就像凡事考慮周全後再行動,行動不會失當,掌握好時機再說話,說話必定切中實理一樣。

【原文】是以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子敬已下,莫不鼓努為力,標置成體,豈獨工用不侔(móu),亦乃神情懸隔者也。

【註釋】是以:連詞。因此,所以。

當:代詞,本,這。例:當天|當夜|當地|當家。

通審:通達周密。審:詳細,周密。例:審慎|審視。

風規:指文藝作品的風格。

鼓努為力:用盡全力而形成力量。鼓:激發。如:鼓舞|鼓勵。努:儘量地使出力量。

豈獨:難道只是,何止。

工用:功用,用途。工:通“功”。

不侔(móu):不相等,比不上。侔:相等,齊。

【譯文】所以王羲之的書法,到了晚年的時候更加妙絕,這是因為這時他已經思慮通達周密,志氣和雅平靜,不偏激不凌厲,而風格自然高遠。自王獻之以後,莫不(因功力不足而)用盡全力,為標新立異另擺佈成體,何止是功用比不上前人,就是神采情趣也相差懸殊啊。

【原文】或有鄙(bǐ)其所作,或乃矜(jīn)其所運。自矜者將窮性域,絕於誘進之途;自鄙者尚屈情涯,必有可通之理。嗟乎,蓋有學而不能,未有不學而能者也。考之即事,斷可明焉。

【註釋】鄙(bǐ):輕蔑,看不起。

矜(jīn):自尊,自大,自誇。

性域、情涯:認知的界限、範圍。

屈:屈服,委屈。

【譯文】

[這段論述謙虛和自滿的關係]

有人看輕自己的書作(謂謙虛),有人自誇自己的書作(謂自滿)。自滿的人即將達到他所認知的極限了,只能斷絕於勸勉進取的道路上;謙虛的人雖一時被認知所困,但一定還有可以通達的方法。唉,只有學而未成,哪有不學就會成功的呀。仔細考察一下這些事情,即可明白這個道理。

【原文】然訊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剛柔以合體,忽勞逸而分驅。或恬憺(dàn)雍容,內涵筋骨;或折挫槎枿(chá niè),外曜峰芒。

【註釋】訊息多方:指書法發展變化的規律是多方面的。消:滅,減少;息:生,增長。

憺(dàn):安然,恬靜。

槎枿(chá niè):又作楂櫱,樹的枝杈。槎(chá):樹木的枝椏。枿(niè),古同“櫱”,樹木砍去後又長出的芽子。

曜:照耀,引申為顯露。

峰:同“鋒”,筆鋒。

【譯文】然而書法發展變化的規律有多方面的因素,表現性格情感也不一致,忽然剛勁與柔和被揉為一體,忽然遲緩與疾速又分別不同;有的恬淡雍容,內涵筋骨;有的曲折交錯,外露鋒芒。

【原文】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況擬不能似,察不能精,分佈猶踈,形骸未檢,躍泉之態,未睹其妍,窺井之談,已聞其醜。縱慾搪突羲獻,誣罔鍾張,安能掩當年之目,杜將來之口!

【註釋】擬:模仿。

猶踈:還不周密。猶:仍然,還。踈:即“疏”,不周密。

形骸未檢:字型的間架結構還不端正。形骸:人的形體骨骼,此與“分佈”義同,指字型的間架結構。檢:端正的,有法度的。

搪突:冒犯,牴觸,接觸。搪:抵擋。

當年:現在。與“將來”相對。

【譯文】觀察它要務求精細,摹擬它貴在相似。況且摹擬不能相似,觀察不能精細,分佈還很鬆散,結構還不端正,魚躍龍泉的美好姿態,從這些人的書法中並未看到,但他們已經坐井觀天地高談闊論,已然可以看出他們的無知和醜陋。縱然想要牴觸王羲之、王獻之,誣衊鍾繇、張芝,怎麼能掩蓋住當年人們的眼睛,堵住後來學者的口舌!

【原文】慕習之輩,尤宜(yí)慎諸。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勁疾;不能迅速,翻(fān)效遲重。夫勁速者,超逸之機,遲留者,賞會之致。將反其速,行臻會美之方;專溺於遲,終爽絕倫之妙。能速不速,所謂淹留;因遲就遲,詎名賞會!非夫心閒手敏,難以兼通者焉。

【註釋】慕習:仰慕仿效。慕:嚮往,敬仰。《說文》:慕,習也。

翻(fān):副詞,表示轉折,相當於“反而”、“卻”。

爽:喪失,失去。例:爽德|爽信|爽期。

詎:豈,怎。

【譯文】

[這段論述遲與速之間的關係]

臨習書法的人,尤其應該慎重看待上面這些情況。有些人不懂得行筆的淹留,便片面追求勁疾;或者揮運不能迅速,反而故意效法遲重。(我認為)勁速的筆勢,是表現超邁飄逸的關鍵;遲留的筆勢,則具有賞心會意的情致。能速而遲,行將達到薈萃眾美的境界;專溺於留,終會失去流動暢快之妙。有能力寫快但是並不寫快,這才叫作淹留;因為只能寫慢而將就著寫慢,豈能稱得上賞心會意呢!(如果)不是心境安閒與手法嫻熟,那是難以做到遲速兼施、兩相適宜的。

【原文】假令眾妙攸(yōu)歸,務存骨氣;骨既存矣,而遒潤加之。亦猶枝幹扶疏,凌霜雪而彌勁;花葉鮮茂,與雲日而相暉。如其骨力偏多,遒麗蓋少,則若枯槎(chá)架險,巨石當路,雖妍媚雲闕,而體質存焉。若遒麗居優,骨氣將劣,譬夫:芳林落蕊,空照灼而無依;蘭沼(zhǎo)漂萍,徒青翠而奚託。

【註釋】攸(yōu):所。

扶疏:〈書〉枝葉茂盛,高低疏密有致:枝葉~ㄧ花木~。扶:靠近。疏:稀疏,稀少。

蓋:副詞,表示推測,相當於“大約”、“大概”。這裡引申為“略”。

槎(chá):樹木的枝椏。

雲:助詞,無實在意義。

蘭沼(zhǎo):小池塘的美稱。沼(zhǎo):小池。

【譯文】

[這段論述骨與肉之間的關係]

假若能使眾妙之筆歸納具備,一定要有筋骨;有了筋骨,還須要以遒勁和圓潤來修飾。這就好比枝幹繁衍的茂盛樹木,經過霜雪浸凌就會顯得愈加堅挺;鮮豔芳茂的花葉,間與白雲紅日相映,自然更加嬌輝。如果字的骨力偏多,遒麗氣質略少,就像枯本架設在險要處,巨石橫擋在路當中,雖然缺乏妞媚,體質卻還存在。如果婉麗佔居優勢,那麼骨氣就會薄弱,就像:叢林中折落的英蕊,空顯芬美而毫無依託;又如池塘飄蕩的浮萍,徒有青翠而沒有根基。

【原文】是知偏工易就,盡善難求。雖學宗一家,而變成多體,莫不隨其性慾,便以為姿:質直者則徑侹(tǐng)不遒;剛佷(hěn)者又倔強無潤;矜(jīn)斂者弊於拘束;脫易者失於規矩;溫柔者傷於軟緩,躁勇者過於剽(piāo)迫;狐疑者溺於滯澀;遲重者終於蹇(jiǎn)鈍;輕瑣者淬於俗吏。斯皆獨行之士,偏玩所乖。

【註釋】徑侹(tǐng):平直。徑:直。侹侹:形容平直而長。

佷(hěn):古同“很”。違背,不順從。

矜(jīn)斂者:矜持自斂的人。矜:莊重,拘謹。例:矜持。

脫易者:輕率簡慢的人。脫易:輕率簡慢;輕率,不講究禮貌。脫:輕慢。例:輕脫。易:輕慢。例:貴貨易土。簡慢:怠慢失禮。

剽(piāo)迫:輕疾。剽:輕捷。

蹇(jiǎn):1。跛,行走困難。2。遲鈍,不順利。

淬:染。

【譯文】

[這段論述諸多風格,不以為然]

由此可知,偏攻一處容易做到,而要盡善盡美就難以求取了。雖是宗師學習同一家書法,卻會演變成多種的體貌,莫不隨著本人個性與愛好,顯示出各種不同的風格來:性情耿直的人,書勢平直而缺遒麗;性格剛強的人,筆鋒倔強峻拔而乏圓潤;矜持自斂的人,用筆過於拘束;輕率簡慢的人,常常背離規矩;個性溫柔的人,毛病在於綿軟;脾氣急躁的人,下筆則過於輕疾;生性多疑的人,則沉涵於凝滯生澀;遲緩拙重的人,最終困惑於遲鈍;輕煩瑣碎的人,多受文牘俗吏的影響。這些都是偏持獨特的人,偏頗不認真所導致的錯誤。

【原文】《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況書之為妙,近取諸身。假令運用未周,尚虧工於秘奧,而波瀾之際,已浚(jùn)發於靈臺,必能傍通點畫之情,博究始終之理,鎔鑄蟲篆,陶均草隸;體五材之並用,儀形不極;象八音之迭起,感會無方。

【註釋】假令:假如;即使。

浚(jùn)發:迅速開發。浚(jùn):急。

靈臺:指心、心靈。

蟲篆:蟲書和篆書。蟲書:秦八體書之一。王莽變八體為六體。又名鳥蟲書。

陶均:同“陶鈞”,指製造陶器時用的轉輪。

五材: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

不極:無極,無窮,無限。

八音:中國古代根據製作材料對樂器的分類。指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

無方:沒有邊際。方:區域,地方。

【譯文】《易經》上說:“觀看天文,可以察知自然時序的變化;瞭解人類社會的文化現象,可以用來教化治理天下。”何況書法的妙處,直接取決於自身的狀態。[即使]筆法運用還不周密,尚未掌握其中的奧秘之處,[但]書法波瀾萬狀的變化情形,已迅速萌發於心靈。[也必能]使點畫能體現情趣,全面研究起筆收鋒的原理,融合蟲書、篆書的奇妙,造就草書、隸書的韻致;體會到五材並用來製作器物,塑造的形體形態無窮無盡;像用八音作曲,演奏起來感覺沒有邊際,波瀾壯闊。

【原文】至若數畫並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

【註釋】至若:連詞。表示另提一事。

乖:違背、背離。

準:標準,基調。

【譯文】另外,數多筆畫一併施展,其形態各有差異;眾多點畫一齊運用,其體貌互不相同;(在極盡變化的同時,還要)起首的第一點就已經定下了一個字的規模,開篇的第一個字就已經定下了全篇的基調了。(論述變化與統一的關係)

【原文】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遲,遣不恆疾;帶燥方潤,將濃遂(suì)枯;泯規矩於方圓,遁鉤繩之曲直;乍顯乍晦,若行若藏;窮變態於毫端,合情調於紙上;無間心手,忘懷楷則;自可背羲獻而無失、違鍾張而尚工。

【註釋】違:違背。與古人相違背,改革創新。

和:遵從古人,與古人相合。

遣:派,釋放,放縱。

帶燥方潤,將濃遂(suì)枯:帶點燥筆方能顯示出潤筆,想要濃墨的效果就要加一些枯筆來襯托。遂:於是,就。

鉤繩:木工用以正曲直的工具。

【譯文】[如果能]改革創新但又不犯規,與古相合但又不完全一致;留筆不經常遲緩,放縱不一直疾馳;帶點燥筆方能顯示出潤筆,想要濃就要加一些枯筆來襯托;不依尺規衡量便能方圓適度,棄用鉤繩準則而曲直合宜;筆鋒忽露而忽藏,運毫若行又若止,極盡字型形態變化於筆端,融合作者感受情調於紙上;得心應手,忘掉那些法則;[自然就可以]背離王羲之、王獻之而沒有過失、違反鍾繇、張芝而仍然工妙。(強調要適度變化)

【原文】譬(pì)夫絳樹青琴,殊姿共豔;隋珠和(hé)璧,異質同妍。何必刻鶴圖龍,竟慚真體,得魚獲兔,猶恡(lìn)筌(quán)蹄?

【註釋】譬(pì):打比方。例:譬如|譬猶|譬若。

絳樹:神話傳說中的仙樹。

青琴:傳說中的女神名。

和(hé)璧:和氏璧。

得魚獲兔,猶恡(lìn)筌(quán)蹄:得到了魚和兔,還捨不得丟棄捕魚用的竹籠和捕兔用的兔網。語出《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恡”同“吝”,愛惜,捨不得;“荃”同“筌”,捕魚的竹器。蹄,兔罝;兔網,捕兔的工具。

【譯文】就像絳樹和青琴一樣,姿態不同卻都同樣美麗;隨侯之珠與和氏璧,本質不同但都很美妙。何必只知雕鶴畫龍,而看輕自已本身呢?(何必)得到了魚和兔,還捨不得丟棄捕魚用的竹籠和捕兔用的兔網呢?(意思是要拋卻表面的東西,抓住重點,要得其意而忘其形)

第六篇

該篇論述有的名家名不副實,又透過王羲之為老姥題扇、為門生書幾的故事告訴大家,有的人根本不懂書法,所以不必和他們一般見識。

【原文】聞夫“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論於淑媛;有龍泉之利,然後議於斷割。”語過其分,實累(léi)樞機。

【註釋】南威:春秋時楚國的美女。南威與西施並稱“威施”。

淑媛:美好的女子。

龍泉:寶劍名。即龍淵。

斷割:砍截切割。這裡指鋒利的兵器。

累(léi):拘繫,捆綁。例:累贅。

樞機:指事物的關鍵部分,要害。後多喻言。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章表》:“章表奏議,經國之樞機。”

【譯文】聽聞家裡有了像南威那樣的容貌,才可以議論美麗的女子;有龍泉那樣的寶劍,才能夠評論鋒利的兵器。這把話說得過分了,實際上並沒有說中要害。(意思是說有南威之容、龍泉之利有可能是假的,名不副實。)

【原文】吾嚐盡思作書,謂為甚合,時稱識者,輒以引示。其中巧麗,曾不留目;或有誤失,翻被嗟(jiē)賞。既昧所見,尤喻所聞;或以年職自高,輕致陵誚。

【註釋】輒:立即,就。

嗟(jiē):讚歎。

昧:隱藏,隱瞞。例:曖昧|昧心(違背良心做壞事)。

尤:尤其,更加。

喻:告也。——《廣雅》。告知。

陵誚:欺凌責備。陵:古同“凌”,侵犯,欺侮。誚:責備。

【譯文】我曾用全部心思寫了一篇作品,自以為甚合心意,遇到當時稱為有見識的人,就拿出來向他請教。其中寫得精巧秀麗的部分,他並不怎麼留意;而有些失誤的地方,反而被讚歎不已。對他所看到的(好的東西)視而不見,對他所聽聞的(錯誤的東西)倒是喋喋不休;還有的人以年齡地位而自傲,輕易地欺凌責備他人。

【原文】餘乃假之以緗縹(piǎo),題之以古目,則賢者改觀,愚夫繼聲,競賞豪末之奇,罕議鋒端之失;猶惠侯之好偽,似葉(yè)公之懼真。

【註釋】緗縹(piǎo):淺黃色與淺青色。亦指這兩種顏色的織物。

古目:古人的名目。

惠侯好偽:典故。虞龢《論書表》:新渝惠侯雅所愛重(羲之書),懸金招買,不計貴賤。而輕薄之徒銳意摹學,以茅屋漏汁染變紙色,加以勞辱,使類久書,真偽相糅,莫之能別。故惠侯所蓄,多有非真。

葉(yè)公懼真:典故。

【譯文】我就使用緗縹之物書寫其上,題上古人的名目,則所謂的賢者看到後立即改變了觀點,那些不懂書法的人也跟著隨聲附和,競相讚賞用筆的奇妙,而很少議論書寫的失誤;他們就像惠侯那樣喜好偽品,如同葉公那樣懼怕真龍。

【原文】是知伯子之息流波,蓋有由矣。夫蔡邕(yōng)不謬賞,孫陽不妄顧者,以其玄鑑精通,故不滯於耳目也。

【註釋】伯子之息流波:典故。《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蓋:同“夫”一樣,文言發語詞,無實際意義。

蔡邕(yōng):東漢時期著名書法家,精通音律。

孫陽:孫陽是春秋時期的伯樂,善相馬。

妄:亂也。——《說文》

玄鑑:猶明鏡。明察,洞察。

滯:凝積,不流通,不靈活,阻塞。

【譯文】(針對上面緗縹造假的事情開始評論)於是可知,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再彈奏,是有原因的。蔡邕不會錯賞音樂,孫陽(伯樂)不會胡亂相馬,是因為他們心如明鏡、精熟通達,所以才能不滯塞於表面所能看到、聽到的東西啊。

【原文】向使奇音在爨(cuàn),庸聽驚其妙響;逸足伏櫪,凡識知其絕群;則伯喈(jiē)不足稱,良樂(lè)未可尚也。

【註釋】向使:假使;假如。

爨(cuàn):灶。例:“客傳蕭寒爨不煙”。

逸足:駿馬。

伯喈(jiē):蔡邕,字伯喈,東漢時期著名書法家,精通音律。

良樂(lè):春秋時晉·王良 和秦·伯樂 的並稱。 王良善御馬, 伯樂善相馬,二者當時齊名。

尚:《廣雅》:尚,上也。尊崇。

【譯文】[假使]有奇音在灶臺響起,那些不懂音樂的人也會驚歎這是奇妙的音樂;有駿馬伏臥在廄中,凡夫俗子也可看出它的與眾不同;[那麼]蔡邕就不值得稱讚,王良和伯樂也勿須尊崇了。

【原文】至若老姥遇題扇,初怨而後請;門生獲書幾,父削(xiāo)而子懊;知與不知也。夫士屈於不知己,而申於知己。彼不知也,曷(hé)足怪乎!

【註釋】老姥遇題扇,初怨而後請:典故。《晉書·王羲之傳》:“又嘗在蕺山見一老姥,持六角竹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姥初有慍色。因謂姥曰:‘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邪。’姥如其言,人競買之。他日,姥又持扇來,羲之笑而不答。”姥:年老婦女的俗稱。

門生獲書幾,父削而子懊:典故。《晉書·王羲之傳》:“嘗詣門生家,見棐幾滑淨,因書之,真草相半。後為其父誤颳去之,門生驚懊者累日。”(注意,這裡的“書幾”和前句的“題扇”並列,“書”是動詞,指的是在几案上書寫。不能理解為書桌。)

士:舊時指讀書人。文人志士。

屈:壓抑。委屈。

申:通“伸”。舒展。

曷(hé):何也。

【譯文】至於賣扇老婦遇到王羲之在其扇上題字、先是抱怨後來又請求的事,以及王羲之的門生獲得王羲之在其几案上作書、其父將其削去而門生懊惱之事,這是有的人知道有的人不知道的區別。文人志士會在不瞭解自己的人那裡受到委屈,又會在瞭解自己的人那裡感到寬慰。他們根本不懂這些事理,何必要責怪他們呢?

【原文】故莊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huì gū)不知春秋。”老子云:“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之則不足以為道也。”豈可執冰而咎(jiù)夏蟲哉!

【註釋】朝菌:某些朝生暮死的菌類植物。

晦朔:晦是陰曆每月末的一天;朔是陰曆月初的一天。

蟪蛄(huì gū):知了。

下士:才德差的人。

咎(jiù):責備,怪罪,處分。例:既往不咎|咎由自取(遭受責備、懲處或禍害是自己造成的)。

【譯文】所以莊子說:“那些朝生暮死的菌類,不知道一個月有多長;夏天剛爬出來不久就死了的知了,不知過一年四季還有春秋。”老子說:“無知的人聽說講道,便會失聲大笑,不笑則不足以表明他已經知道了”。怎麼可以拿著冬天的冰雪,去指責夏季的蟲子不知道寒冷呢!

【原文】自漢魏已來,論書者多矣,妍蚩(chī)雜糅,條目糾紛:或重述舊章,了不殊於既往;或苟興新說,竟無益於將來;徒使繁者彌繁,闕者仍闕。

【註釋】妍蚩(chī):美醜。妍:美。蚩(chī):通“媸”。醜陋,醜惡。

糾紛:纏繞紛亂。雜亂。

了:副詞,完全,全然。

苟:隨便,輕率。

竟:竟,終也。

闕:也作“缺”。空缺,缺少。

【譯文】自漢魏時期以來,評論書法的人有很多,其中優劣參差,條目也很雜亂。有的重複論述前人的觀點,完全與以往已有的論述沒有什麼不同;有的輕率地發表新的觀點,終究對於將來書法的發展並沒有什麼裨益;徒使繁瑣的更加繁瑣,而缺少的依然空缺。

【原文】今撰為六篇,分成兩卷,第其工用,名曰《書譜》,庶使一家後進,奉以規模;四海知音,或存觀省(xǐng)。緘(jiān)秘之旨,餘無取焉。垂拱三年寫記。

【註釋】六篇、兩卷:上面的內容可以分為六個篇幅,分寫在兩卷之上。

第:動詞,品第,評定。

工用:功用,用途。工:通“功”。

庶:副詞,但願,希冀。

一家:指一人。

省(xǐng):知覺,覺悟。例:省悟|發人深省。

緘(jiān)秘:謂封閉隱秘。緘(jiān):封,閉。

垂拱:年號。

【譯文】現在我撰寫了六篇,分成兩卷,評定其功用,定名為《書譜》。希望能有一個學書的後生,拿我這篇文章作為一個參考;四海之內如有知音朋友,或可留存起來觀看了解(我就知足了)。(像別的評者那樣)將自己的體會感悟緘藏秘封起來,我是不會那樣做的。垂拱三年撰寫並記錄。

Tags:譯文原文註釋書法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