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官場之謎:熟讀“四書五經”的書呆子,有本事治理國家嗎?

由 塵喚談歷史 發表于 藝術2021-06-17

簡介這一年秋天,有一個名叫鄒元標的人,是剛剛考中進士的小官員,決定玩一票大的

什麼是書呆子

要說中國古代的“為官之道”,你隨便找個書店晃一圈,肯定能扒拉出幾本大厚書來。確實,當官是有學問的。但還有一個問題很有意思,當官之前的書生們,都是十年苦讀聖賢書,這其中指不定有多少人是“書呆子”呢,他們真有當官的本事?

官場之謎:熟讀“四書五經”的書呆子,有本事治理國家嗎?

這事兒啊,咱們先從明萬曆五年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說起。

這一年秋天,有一個名叫鄒元標的人,是剛剛考中進士的小官員,決定玩一票大的。當年九月份,大明首輔張居正的父親病死了,萬曆皇帝決定“奪情”,不讓張居正回家“丁憂”。朝廷裡很多官員就看不慣了,紛紛上奏反對,鄒元標也在其中。

這事兒就把張居正和萬曆皇帝惹惱了,幾個官員直接被拉到午門之外,噼裡啪啦打了一頓屁股,然後再發配充軍。萬曆皇帝還說了,你們想把張居正趕走,就是欺負我年齡小,想讓我處於孤立無援的地步,你們什麼意思?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為官之道”也該起作用了啊,該閉嘴閉嘴唄。但是這個鄒元標,決定再試一試。他又寫了一份奏摺,藏在懷裡就上朝了。趕巧了,當時幾個官員正因為此事被打屁股呢,鄒元標就在旁邊看完了全過程。然後,他把奏疏拿出來交給中官,謊稱裡面的內容是自己有事請假,希望得到批准。

奏疏遞上去,張居正氣壞了。不出所料,鄒元標也被拉出去,打了八十棍子,發配到了貴州山裡,過苦日子去了。

對於當時的朝廷來說,鄒元標僅僅是一個不知名的小人物,打一頓趕走就算了,根本沒人在意他。

你要是細緻瞭解一下鄒元標,會發現更有意思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自隋唐開始,科舉成為一項選官制度,讀書當官就成了很多人的夢想。書生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油瓶子倒了都不扶,反正能考中科舉就行。那麼問題來了,這些書呆子真能治理國家嗎?

明朝的統治者也不傻,不能你考了個進士,就直接任命官職,他啥也不懂啊!於是,有了“進士觀政”的制度。簡單的是,就是讓進士到各個部門“實習”,看看人家是怎麼處理政務的,讓他們能“明達政體,擴充見聞,歷練經驗”。這個鄒元標,就是當年考中進士,到刑部的“實習生”。

所以,嚴格來說鄒元標還不是正式官員,他的主要任務是跟著刑部的前輩們學習,你要真想提意見,也應該說刑部的事情。大明首輔張居正回不回家丁憂的問題,哪有你一個實習生插嘴的道理?要是這麼看的話,鄒元標就是活該,不懂“為官之道”。

你站在萬曆皇帝的角度想一想,他想留下張居正也是為了治國安邦,一個小小的“實習生”都敢超越職權指手畫腳,這個皇帝也太窩囊了吧。怪不得萬曆發脾氣:那些參奏張居正的人,都是假借忠孝之名掩蓋大逆不道的目的,就是欺負皇帝年幼,就是想留下一個“敢於直諫”的好名聲。

你看,名聲比做官的本事還重要,這些書呆子能為百姓做什麼事情?

詭異的是,大明朝還就喜歡這種官員。

張居正一死,鄒元標就被叫了回來,繼續當官。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當時的朝廷,就喜歡品格高尚,甚至不惜犧牲生命維護“倫理道德”的官員。鄒元標堅持的是:張居正父親去世,按照習俗回家丁憂,是為了天下人做表率。縱使朝廷少了一個治國能臣,也不能破壞祖宗傳下來的習俗道德。

治國安邦重要,還是倫理道德重要?實際上,在當時,這兩者是一回事。

書呆子有什麼本事治理國家?他的本事就是熟讀聖賢書,堅守倫理道德。這兩天看《萬曆十五年》,從書中找到了更為具體的答案,黃仁宇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大明在體制上實施中央集權,其精神上的支柱為道德,管理的方法則依靠文牘。

想象一下你是萬曆皇帝,在那個交通訊息不便利的年代,管理這麼大的疆域,皇帝到底依靠什麼呢?很簡單,各級官員。所以,手底下的這些官員不能太聰明,也不能太有本事,皇帝才能管得住他們。最好有一套全天下人都遵守的“行為準則”,他們一步不敢越線,否則就會被唾沫星子淹死。

嗯,最好全天下的讀書人也這樣,最好全天下的百姓也這樣——這套行為準則,其實就是聖賢書裡的倫理道德,書呆子們其實一直所學的,就是怎麼治國。

所以,當官就容易多了,因為辦事的規章程式都在那裡,按照這個來就行。遇到麻煩了,翻翻聖人書,是不是違反倫理道德?文人靠書上的“道德”治國,一切也就好解決了。不管是地方官還是京官,都可以這麼來,很簡單。

這幫子文人這麼拼命維護倫理道德,知道為啥了吧?只有這樣他們才有一個明確的規則,工作才好幹。張居正這樣有本事的人,確實能治國,但很難要求所有的讀書人都像他一樣厲害吧。所以,打屁股可以接受,被貶也可以接受,但張居正必須要罵。

這樣的官員充其量能穩定地方秩序,想富民強國根本不可能。

《萬曆十五年》中有那麼一段話,頗有意思:“當一個縣官詳細檢視他的轄區時,他更可以發現很多難以置信的事實……比如說,官方所用的度量衡和民間所用的就有大小的不同。又比如,很多縣份的耕地幾個世紀都沒有做過系統的丈量……過去所定稅糧數額,可能已經與實際情形大相徑庭……”

這就是問題,官員那套倫理道德和辦公程式,雖然是遵循古制,但根本解決不了現實難題。當然,地方官壓根兒就沒想著“地方發展”,能在自己任期內做到“地方穩定”,就是最好的政績了。

皇帝也很無奈啊,平時隔三差五的水災、旱災、瘟疫、盜匪,不是這個地方亂就是那個地方亂,過不上幾天安生日子,誰不煩?所以,民風淳樸、秩序穩定,賦稅都能收上來,就是好官。久而久之,再想玩一點高難度的治國改革,自然也就非常困難了。

中國古代的官場,裡面藏著道德倫理、君臣之道、人際交往等等問題,細緻研究起來還是很有意思的。

Tags:鄒元標張居正倫理道德官員萬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