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清代的“學霸”,是誰在科舉中連中三元?

由 季我努學社 發表于 藝術2021-06-13

簡介以上我們提到的“解元”、“會元”、“狀元”三者合在一起便稱為“三元”,也就是必須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都取得第一名方可稱為連中三元

清朝連中三元有幾人

說及三元就要提到中國的科舉制度,明清兩代,讀書人必須先參加“童試”,參加者皆稱為“儒童”或“童生”,錄取者稱為“生員”,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秀才”。取得“秀才”資格的人,方可參加正式的科舉考試。正式的科舉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考中者稱為“舉人”,其中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於京師舉行,錄取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清代的“學霸”,是誰在科舉中連中三元?

(江南貢院)

殿試則有皇帝親自主持,只有“貢士”方有資格參加,分“三甲”錄取,其中一甲的第一名稱“狀元”。以上我們提到的“解元”、“會元”、“狀元”三者合在一起便稱為“三元”,也就是必須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都取得第一名方可稱為連中三元。這些人在他們生活的那個時代是真正的學霸存在,以前我們常在影視作品中看到某個落魄士子,一朝得志,連中三元,從此飛黃騰達。其實據有史可查的資料,從科舉制度出現到其消亡,連中三元的僅有13人,其中清代只有錢檠、陳繼昌兩人。

清代的“學霸”,是誰在科舉中連中三元?

(錢檠雕像)

我們先來看看錢檠。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科會試後,來自蘇州的錢檠一舉奪得榜首,在之後的殿試中再次奪魁。而兩年前他已經在江南的鄉試中奪得“解元”,從而成為清朝立國一百多年來第一個連中三元的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正式科舉考試之前的秀才考試中,他連續獲得縣試、府試、院試的“案首”,名為小三元。大三元加上小三元合稱六元,在整個清代也只有錢檠一人。

清代的“學霸”,是誰在科舉中連中三元?

(陳繼昌油畫像)

陳繼昌出身於名門,高祖是雍正、乾隆兩朝的重臣陳宏謀,祖父官拜刑部主事。他的岳父朱若東乃是南昌知府朱若炳的弟弟,自己也是乾隆十年二甲進士。因此,在陳繼昌出身之後,陳家給了他一個極好的學習環境,他之後的成就與這也脫不開關係。嘉慶十八年(1813),陳繼昌參加了廣西的鄉試,一舉奪魁,成為解元。之後數次會試,卻陳繼昌屢試不中。直到嘉慶二十五年(1820),陳繼昌將自己的名字南原來的陳守壑更名為陳繼昌,在當年的會考中,陳繼昌有如神助,一舉高中,成為新科會元。又在後來的殿試中遇貴人相助,再次位列榜首,成為狀元。這樣陳繼昌也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三元及第”。

Tags:陳繼昌鄉試殿試連中三元解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