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

【農業科普】玉米彎刺黑用什麼藥?楊利華教授談玉米種植真相

由 十星科技 發表于 農業2021-05-31

簡介像種植魯原單14那樣的品種,即便全苗,也會分櫱發生早、數量大的,還是掰除為宜,不掰必影響主莖長勢

彎刺黑蝽用什麼藥

本文作者楊利華, 是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研究員。楊老師是玉米種植方面敢於說真話,且“為數不多的”敢於站在種植戶立場說真話的一位好老師。

玉米進入4葉期後,每個葉腋的腋芽只要條件適宜或主莖頂端生長優勢受到某種外界因素影響都可能萌動,低位腋芽會生成側枝(分櫱),高位腋芽可形成穗分枝(多穗)。

無論哪個品種,長櫱都是不可避免的,

是固有的返祖現象,也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只是出現多少、發生早晚與品種特性、栽培條件和生長環境有關。

一、導致分櫱的原因

1、基因

差異

不同基因型玉米分櫱習性差異明顯。玉米野生近親摩擦禾(Tripsacum)和大芻草(Teosinte)具有較多的分櫱,

含野生血緣較多的一些“美系”品種如先玉335就易分櫱。

既便是易分櫱品種,有的分櫱發生早、數量多且粗壯,甚至收穫時高度不次於主莖;

有的發生晚、數量少、櫱細小。

筆者見到的最易分櫱之普通雜交種是上世紀末山東育成品種魯原單14,苗期幾乎每個葉腋都長櫱,主莖長勢也因大量分櫱受到了影響,農民不得不耗費大量人力來掰除分櫱。

玉米“分叉”害處大:玉米真專家,給你說真話

分櫱長勢不同的品種

研究表明,

品種分櫱習性及易分櫱期是否產生分櫱,受基部莖節及葉片

中玉米素核苷、生長素、脫落酸、赤黴素含量及其比值控制。

玉米素核苷含量高,生長素、脫落酸、赤黴素含量低時易分櫱。易分櫱的大芻草出苗15天后,基部莖節玉米素核苷含量可超過普通玉米一倍以上。

細胞分裂素(CTK)會干擾玉米頂端生長優勢,

噴施人工合成的CTK 6-苄氨基腺嘌呤(6-BA),可促進分櫱。赤黴素可透過誘發生長素合成或抑制分解來強化頂端優勢,從而減少分櫱

2、栽培環境與分櫱

農藝措施與氣候透過影響植株長勢來影響分櫱。

加密種植強化頂端生長優勢,弱化植株長勢,不利於分櫱,有的既便有分櫱,也發生遲,櫱細小。

許多品種在稀植、水肥充足情況下,易生分櫱,是個體長勢健壯的表現。

光照充足可抑制株高增長,促進光合產物形成而利於分櫱。

氮肥促進分櫱,且作用大於磷鉀肥;

土壤苗期乾旱、瘠薄、肥力不足均不利於分櫱。

缺硼可導致生長點壞死,主莖生長點壞死後,即生分櫱,分櫱生長一段時間後,生長點也會壞死。

生育前期,可使心葉展開不暢的氣候因素也會誘發分櫱,如雹災致葉片損傷後不處理。

玉米“分叉”害處大:玉米真專家,給你說真話

稀植導致分櫱

3、藥害與分櫱

施用抑制主莖頂端生長或可使心葉蜷曲、腐爛、生長點壞死的農藥產生藥害後,都促使分櫱,

如磺醯脲類除草劑煙嘧磺隆,超量噴施醚菌脂+高效氯氰菊酯等;

錯施闊葉作物防禾草的除草劑精喹禾靈、烯禾啶等及滅生性除草劑草甘膦,僅造成玉米主莖心葉或生長點受害、下部仍成活的,也會促生分櫱。

相反,

施用有激素作用的除草劑2,4-D、二甲四氯、氯氟吡氧乙酸等,則致植株細弱而少分櫱。

玉米“分叉”害處大:玉米真專家,給你說真話

煙嘧磺隆(左)與噻吩磺隆藥害導致分櫱

玉米“分叉”害處大:玉米真專家,給你說真話

玉米“分叉”害處大:玉米真專家,給你說真話

草甘膦異丙胺鹽藥害引發分櫱(轉基因材料)

玉米“分叉”害處大:玉米真專家,給你說真話

玉米“分叉”害處大:玉米真專家,給你說真話

2,4-D藥害

4、病蟲害與分櫱

苗期,

二點委夜蛾、瑞典蠅、旋心蟲、地老虎、大螟等具鑽蛀習性的害蟲,若為害部位較高,破壞了主莖生長點,可使受害部位以下腋芽萌動,出現分櫱;

薊馬、瑞典蠅、彎刺黑蝽為害

致主莖心葉展開不暢,植株也會滋生分櫱。

可抑制頂端生長的病害如頂腐病、細菌性頂腐病、瘤黑粉(僅侵染心葉)及病毒病(感病較晚、病毒未侵染基部腋芽),

也都會引發分櫱或穗分枝。

玉米“分叉”害處大:玉米真專家,給你說真話

二點委夜蛾為害導致分櫱

玉米“分叉”害處大:玉米真專家,給你說真話

玉米“分叉”害處大:玉米真專家,給你說真話

瑞典蠅導致心葉展開不暢及分櫱

玉米“分叉”害處大:玉米真專家,給你說真話

病毒病誘發穗分枝

玉米“分叉”害處大:玉米真專家,給你說真話

5、秸稈高位莖折和刈割

拔節後,

通風透光良好的植株被高位刈割或高位莖折也可誘發易分櫱品種殘留莖稈葉腋處長出分櫱。

需要說明的是,

苗期剪葉,不僅不刺激分櫱,使幼苗矮壯,相反,會致幼苗長勢細弱,生育程序推遲2~8天,嚴重的還會造成死苗,乃至絕收。

玉米“分叉”害處大:玉米真專家,給你說真話

玉米“分叉”害處大:玉米真專家,給你說真話

苗期刈割造成全田死苗

玉米“分叉”害處大:玉米真專家,給你說真話

二、正常分櫱利弊之我見

1、分櫱與高產

一些報道認為分櫱對主莖生長、產量無影響,甚至認為粗大、無雌穗的分櫱後期會向主莖、果穗轉移養分,利於高產。

大家都知道,

玉米品種由原始的多櫱多穗到雙穗,再到現在的單莖生長、單穗結實是育種家根據高產需要長期選育的結果,這個育種方向是毋庸置疑的。

玉米單莖生長、單穗結實是現代高產品種應具備的基本特徵特性,

如果說分櫱利於高產,難道這個經多少代育種家和栽培專家確認的育種方向有問題?

研究分櫱對產量影響的試驗多采用稀植法以促使玉米分櫱。

在稀植情況下,分櫱受光良好,不排除得出分櫱利於增產的結論,這個結論對生產無指導意義。自雜交種出現以來,產量增加有賴於耐密品種推廣,在密植條件下,冠層下鬱蔽的分櫱維持生命,定會與主莖爭奪營養而對之產生影響,不會利於高產。現在不少育種人急功近利的用美系材料模仿育種,選種時一定要注意美系品種多可能帶來高溫不實、高感腐黴莖腐和分櫱問題。

2、分櫱與節水

有報道認為分櫱對地表遮陰,降低土壤水分無效蒸發,利於節水,也是錯誤的。

作物農田耗水由3部分組成,葉片蒸騰、地表蒸發和滲漏,在未充分灌水和質地適中、無明顯滲漏的地塊上,主要是前兩項。地表蒸發苗期佔比較大,但全生育期來看,也僅佔總耗水量的1/4~1/3,作物耗水更多來自葉片蒸騰。玉米出現大量分櫱,增加葉面積,顯然會增加蒸騰耗水,不利於節水。

3、分櫱與病蟲害

玉米分櫱通常長勢較弱,組織鮮嫩,不僅加重田間鬱蔽,還易成為病蟲寄主;掰除分櫱造成傷口後還給病害侵染提供了便利。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就是避免種植易分櫱品種。

三、掰不掰分櫱

掰不掰分櫱爭論已久。

其實掰與不掰要從品種分櫱習性、分櫱發生早晚、栽培條件以及勞動力情況等方面綜合考慮。

像種植魯原單14那樣的品種,即便全苗,也會分櫱發生早、數量大的,還是掰除為宜,不掰必影響主莖長勢。

另外,對密度反應不敏感的易分櫱品種密植時,鬱蔽下的分櫱維持生命,定會與主莖爭奪營養,掰除為宜;

在旱作農田,分櫱增加蒸騰耗水,加重旱情,這類農田也不宜保留分櫱。

分櫱易成為病蟲寄主,種植綜合抗性差的品種,也不應保留分櫱。生產上,普通品種偶發1~2個小分櫱,以及發生晚、對主莖長勢無顯著影響的分櫱,可以不掰。

規模化種植,需僱工掰除分櫱的,也可不掰,掰櫱之效與人工費相比,得不償失。

育種家通常不會選用高分櫱習性的育種材料,規模化生產也應避免種植具高分櫱習性的品種,且要合理密植。

玉米“分叉”害處大:玉米真專家,給你說真話

多分櫱玉米田

Tags:分櫱主莖品種玉米長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