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

蘇軾落魄之時,與《莊子》結緣,也成就一首流傳千古的詩篇

由 墨書國學 發表于 農業2021-12-12

簡介話說蘇軾在密州朋友少了一些,但是正是這樣的一個孤獨,正是這樣一種環境,讓蘇軾可以靜下心來仔細的去讀書,而《莊子》就是蘇軾在這個時候深入耕讀的一本書

膚肌拼音是什麼

蘇軾落魄之時,與《莊子》結緣,成就了流傳千古的詩篇。

蘇軾落魄之時,與《莊子》結緣,也成就一首流傳千古的詩篇

蘇軾從朝廷上任之後,被貶到杭州任通判,三年的任期結束之後,又被派往密州上任。

密州這一個城市,和杭州不能相比,在宋朝的時候,密州比較貧困,位置也比較偏僻,所以說生活質量下降了不少。

這對於蘇軾來說,還真的是有一些煎熬,蘇軾有的時候經常會懷念在杭州的生活。因為在杭州,經常與朋友高朋滿座,美食美酒,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身居密州的蘇軾,時常想起來曾經和朋友在杭州聚會的場面。

但是皇命難違,他被朝廷派遣到這裡任職,就必須要接受這裡的生活。既然改變不了,那就學會接受。喝酒從大杯換到小杯,吃飯即便是不合胃口,時間久了也慢慢就習慣和適應了。

蘇軾落魄之時,與《莊子》結緣,也成就一首流傳千古的詩篇

而最重要的就是,對於喜歡熱鬧的蘇軾來說,在密州少了與朋友高談闊論,才華的交流,一個人自然是寂寞了許多。但是也正是這一段寂寞孤單的日子,讓他在思想上,有著本質的提升和沉澱。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蘇軾因為在密州上任的時候,因為密州的窮困環境,有一段時間竟然連飯都吃不飽。

因為宋朝的官吏,本來是薪水比較優厚,但是王安石變法的行政實施之後,地方的經濟條件落後了不少。而蘇軾的憤怒自然也隨之下降,有一段時間,蘇軾因為薪水跟不上,不得已的到野外去尋找枸杞和菊花吃。

有這樣一個記載: 我做官做了十九年了,家庭日益貧困,衣食穿著,還不如以前。這次來到密州,想想飯總能吃飽,誰知廚房裡冷冷清清,整日裡愁眉苦臉的。隨後每天和通守劉廷式沿著城牆,在荒廢的菜園裡找杞菊來吃,相對摸著肚子大笑。

對蘇軾來說,還真的是樂觀豁達,就這個時候了,還不忘調侃自己一番。

有的時候人生真的是禍福相依,看似是一些苦難的日子,但是往往是在一些苦難的日子裡成就了自己。

蘇軾落魄之時,與《莊子》結緣,也成就一首流傳千古的詩篇

對於蘇軾來說,因為窮的吃不飽飯,不得已的去吃枸杞和菊花。但是一年多時間之後,居然發現自己的精神比之前旺盛了許多,面色也紅潤了起來。

後來才知道枸杞和菊花都有養精蓄銳的功效,枸杞和菊花還有去火養肝之功能,這對於蘇軾來說,真的是一個喜事。

這一段時間,給蘇軾帶來的一個影響,除了讓身體精力更加旺盛之外,還有一件事情不得不提,那就是蘇軾與《莊子》的再次結緣,鑄就了他人生的一個千古詩篇。

話說蘇軾在密州朋友少了一些,但是正是這樣的一個孤獨,正是這樣一種環境,讓蘇軾可以靜下心來仔細的去讀書,而《莊子》就是蘇軾在這個時候深入耕讀的一本書。

蘇軾在小的時候,就已經讀過一遍了,那個時候熟讀於心。但是有一些書不到一定年齡,不經歷一些事情的時候,即便是看了也不會懂。

蘇軾落魄之時,與《莊子》結緣,也成就一首流傳千古的詩篇

對蘇軾來說就是這樣,對於《莊子》這本書,蘇軾年輕的時候雖然看過,但是隻是懂得淺顯的文字。知道莊子是一個非常灑脫的一個人,知道莊子的思想是順應自然,但是並沒有對其中的哲學思想太過於深入理解。

蘇軾這一次重新讀莊子的時候,與之前的感受大不相同。因為經歷了人事沉浮,經歷了時間的錘鍊,對於《莊子》順應自然,超脫於外物的哲學思想,有著非常新的感觸。

再讀《莊子》的時候,便有一種豁然開朗。這個時候蘇軾才明白,有的時候讓他執念和痛苦的,就是自己內心的情緒,才有自己內心對於外物的糾結,蘇軾這個時候,頗有茅塞頓開的感覺。

蘇軾本來是生性樂觀之人,性格耿直,如果說蘇軾在讀《莊子》之前,是一種天性的樂觀。那麼當讀完《莊子》之後,蘇軾的那一份坦然,是真正來自於人生歷練之後對於人生的看淡,這才是人性最重要的瀟灑。

蘇軾落魄之時,與《莊子》結緣,也成就一首流傳千古的詩篇

雖然說密州不比杭州那麼瀟灑愜意,美景動人,但是天性樂觀的蘇軾,自然喜歡在這睏乏的地方找一些樂子。

蘇軾在這裡修了一座“超然臺”,除此之外,又蓋了一所聚會的場所,名為“蓋公堂”。

所謂的“超然臺”,超然兩個字,正是取自於《莊子》之中,不受外物束縛,人生境界超然的意思。而超然兩個字,也是他的弟弟蘇轍所想的。

超然臺建在一片高處的地方,視野開闊,比較適合遠看,冬暖夏涼,適合休閒娛樂。蘇軾修這個臺子,自然是為了和一些朋友在這裡飲酒作詩,高談闊飲。

而蘇軾建造蓋公堂的寓意,是為了紀念蓋公。蓋公是西漢人,善治黃老之術,強調與民生息的政策。而這個時候,因為王安石的變法導致民不聊生,蘇軾建造蓋公堂,就是寓意天下得以安定和發展。

蘇軾落魄之時,與《莊子》結緣,也成就一首流傳千古的詩篇

那麼我們話說回來,蘇軾蓋了一座超然臺,在上面飲酒做食,休閒娛樂。

正是這樣一種機緣促使,蘇軾便在此處創作了千古流傳的詩篇《水調歌頭》。

在熙寧九年的八月十五這一天,蘇軾和一些朋友再次聚會。在超然臺上,飲酒作詩,玩笑取樂。喝到高興的時候,正逢八月十五,觸景生情,思念起了他的弟弟蘇轍,於是作了一首流傳千古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在這個時候,特別想念自己的弟弟蘇轍,所以說內心鬱悶,情緒低沉。從現實的世界想到了虛幻飄渺的月亮之外,對於月宮仙境的幻想,在這樣一個詩詞中展現的淋漓盡致。其中的神秘色彩和探索思考,無不引人入勝。

蘇軾落魄之時,與《莊子》結緣,也成就一首流傳千古的詩篇

詩詞結尾處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三句話,寫的正是蘇軾對於人間悲歡離合的解釋。

他受到《莊子》和佛家思想的影響,有一種不一樣的灑脫和超然。外在的外事外物得失,超然於物外,才有了更高的一個思想境界。

那一刻迷離的醉意,加上超人的才華,把思念和孤獨當做基礎,把對於人生的灑脫和感慨融匯其中。從自然現象看到生命無常,再看到月宮仙境,所有的人事滄桑,在蘇軾的這一首詩詞之中被完全的展現。

這一首詩詞,可謂是蘇軾作品的巔峰,蘇軾正是因為在密州官場失利,被貶密州這樣一個窘迫而又低谷的人生狀態,促使他創作了人生最巔峰的作品。

真可謂是福禍相依,而此時也印證了另外一個道理,能讓一個人真正成長和深思的,是一個人的“痛苦”階段。

蘇軾落魄之時,與《莊子》結緣,也成就一首流傳千古的詩篇

而蘇軾的這一首歌詞,究其根源,和《莊子》這一本書也有著很深的淵源。正是因為讀了《莊子》才有了超然臺,與此臺上,才有了《水調歌頭》這一個佳作。

後來蘇軾在密州的兩年任期結束之後,朝廷一紙調令,讓蘇軾去往河中府,也就是今天的陝西永濟。

在密州短短兩年時間裡,蘇軾因為和當地的百姓打成一片,也有著深厚的感情。雖說剛來的時候有百般的不適應,但是這一離開的時候,卻又百般的不捨。他知道這一次離開,或許再也沒有機會來到這樣一個地方。

而蘇軾這一次戀戀不捨,對於密州的深厚情感,除了詩詞之外,而且還有著對於當時百姓的放心不下。

蘇軾落魄之時,與《莊子》結緣,也成就一首流傳千古的詩篇

因為他在兩年任期裡,沒有解決百姓的苦難,沒有改變當地落後的一個環境。

所以說臨行的時候,為表達自己的自己的愧疚之情,寫下了這樣一首詩詞,叫做:《和孔郎中荊林馬上見寄》。

秋禾不滿眼,宿麥種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膚肌。

蘇軾的才情和慷慨激昂的個性,是他人生的多彩之處,也是我們值得品味和學習的瀟灑風範。

Tags:蘇軾密州莊子超然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