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

“疍民”究竟屬於哪支民系?

由 鵬陳萬語 發表于 農業2021-12-11

簡介歷史上,在福州閩江中下游沿江地區水域,居住著一群以船為家,以閩東語福州話為母語,但又有別於當地的福州族群,有許多獨特的習俗,是個相對獨立的族群——“疍民”

疍怎麼讀音是什麼意思

歷史上,在福州閩江中下游沿江地區水域,居住著一群以船為家,以閩東語福州話為母語,但又有別於當地的福州族群,有許多獨特的習俗,是個相對獨立的族群——“疍民”。比較認可的說法是:早期文獻稱他們為遊艇子、白水郎、蜒等。

因“以船為家”,也有人戲稱為“水上的吉普賽人”。

“疍民”究竟是哪支民族?又是怎麼形成的?

“疍民”的由來有幾種不同說法。

“疍民”究竟屬於哪支民系?

有學者認為,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正當漢軍圍剿南越王時,離中原政權偏遠的福建,“閩越”之地的“東越王”餘善宣佈獨立。此事傳到漢廷後,漢武帝震怒,調集四路大軍圍攻“東越國”領地。“東越國”內部發生內訌,“東越王”餘善被殺,為避免生靈塗炭,“東越國”向漢朝投降。

但有部分將士,害怕遭到殺戮,連夜乘船逃到海上四處漂泊。因此,“疍民”不僅存在於福建境內,東南沿海的浙江、廣東甚至廣西也有這個特殊的族群——“疍民”。

另一種觀點認為,公元893年,王審知率軍攻克福州,部分守城將士棄城而逃,乘船沿閩江逃到海上,從此漂泊,居無定所。

支援前一種觀點的人較多,理由是,“閩”字,在《說文解字》注為“東南越,蛇種”。最早居住在福建的閩越人,以蛇作為圖騰。而“疍民”的信仰則是拜祭先祖無諸及以蛇為圖騰,無諸是閩越國開疆拓土之先人,以蛇為圖騰崇拜則是閩越人獨特的信仰。

在福州地區,“疍民”有“連家船民”的雅稱,但也有“曲蹄”(福州話:Kuóh-dà)或“曲蹄仔”(福州話:Kuóh-dà-giāng)的貶稱。

為何稱之為“曲蹄”呢?成年人常年行走在低矮狹小的船艙內和盤腿而坐,整個大腿彎曲變形,形成類似“八字形”腿腳。因此,俗稱“曲蹄”,當然這是貶義的稱謂。

女性,則稱為“江妹仔”(福州話:Gĕng-muói-giāng)或“江妹婆”(福州話:Gĕng-muói-bò)。一些資料記載稱:白水郎、遊艇子、蜒。

唐朝時,較為普遍稱之為“白水郞”或“白水人”;宋代《淳熙三山志》則稱為“遊艇子”,認為,“疍”即南方的夷人,與“蛋”、“蜒”字通假。“疍民”一詞,從此時開始稱呼。

“疍民”究竟屬於哪支民系?

“疍民”從誕生之日起,便受到陸地漢人的歧視,只能世代以船為家,依水而居。

清代福州地方誌記載,疍民“其人以舟為居,以漁為業,浮家泛宅,遂潮往來,江干海澨,隨處棲泊。各分港澳,不相凌躐。間有結廬岸上者,蓋亦不業商賈,不事工作,習於卑賤,不齒平民。閩人皆呼之為曲蹄,肖其形也。以其腳多彎曲故也,俗亦謂之為乞黎云云。視之如奴隸,賤其品也。”

由此可見,“疍民”的地位卑微,經濟來源主要為近海和內河漁業捕撈,或從事水上客貨運。

歷史上,福州城區的“疍民”主要分佈在今天的三縣洲、幫洲、義洲、鴨姆洲、泛船浦以及上渡、中洲、蒼霞、水部等臨近閩江水域一帶。

當然,城區的附近的諸如南嶼、洪塘、閩侯、長樂、永泰、閩清、羅源、這些福州近遠郊的沿江地區也有,還有一部分溯閩江而上,遷徙到南平、邵武、順昌、建甌、將樂等閩江、沙溪、富屯溪、建溪河流上。

“疍民”沿著閩江出海口至馬江、亭江、館頭、琅岐、連江,並沿海岸線北至寧德三都澳、霞浦三沙港、西洋島等。

有些“疍民”聚居在一些江洲小島或偏僻的小漁村,有的因此而上岸定居,結束這種水上人家,稱為“歇家”。

“疍民”究竟屬於哪支民系?

“疍民”的人數究竟有多少?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字。

但是,近代,陳文濤《閩話》卷三記錄:“故橋下十萬之眾之疍民,幾佔半數為戚奶之義子”,這個數字被認為比較貼近史實的資料。

據資料顯示,建國初期,福州有關部門對分佈在閩江下游約10公里兩岸較為固定船上人家的“疍民”進行統計,共有3731戶、人數17235人(其中男8760人、女8475人)。

省有關部門對流動於閩江流域的長樂、永泰直至南平等地7縣的“疍民”進行統計,共有4219戶、人數為10369人。

我曾聽一位文史學者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福州地區的“疍民”聯名向有關部門申請核准其為“少數民族”身份,但沒有獲批。原因當然很簡單,沒有自己的語言(福州地區使用福州方言)、文字等,也都使用與福州人同樣的姓氏。

“疍民”雖然有許多獨特的習俗,也是個相對獨立的族群,但在中國的民族識別中被認為是漢族。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隨著政府大量安置“疍民”,這一居住在水上的族群逐漸消失。

Tags:福州福州話閩江族群曲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