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

農民朋友要做好玉米瘤黑粉病的防治,一但發生減產20~30%

由 三農科普 發表于 農業2021-12-10

簡介三、玉米瘤黑粉病的發病原因1、土壤中病原菌的數量玉米的大面積種植及連作、加上乾旱的氣候、施用未熟化的有機肥或種子帶菌,會導致土壤中病菌逐年積累,致使玉米瘤黑粉病的初次侵染源增多,這是該病發生較多的首要原因

玉米黑瘤病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玉米瘤黑粉病是一種土壤傳播、區域性侵染的病害,一般能夠造成玉米減產20~30%,嚴重時甚至能夠導致玉米絕收。因此,農戶們必須加強對該病的預防措施。以下內容為大家詳細介紹了玉米瘤黑粉病的病原、症狀危害、發病原因及防治措施,供大家參考。

農民朋友要做好玉米瘤黑粉病的防治,一但發生減產20~30%

一、玉米瘤黑粉病的病原

玉米瘤黑粉病的病原菌為玉蜀黍黑粉菌,屬擔子菌亞門,病瘤內的黑粉是病菌的冬孢子,孢子球形或橢圓形,黃褐色。冬孢子萌發生出有隔擔子,擔子頂端或分隔處側生梭形擔孢子,擔孢子萌發生出侵染菌絲或以芽殖方式生出次生擔孢子,次生擔孢子也能萌發出侵染菌絲。

病原菌的冬孢子沒有休眠期,成熟後即可萌發。在自然條件下,分散的冬孢子不易長期存活,但集結成塊的冬孢子無論在地表或土內成活期都較長。冬孢子萌發的適宜溫度為26~300C,最低5~100C,最高35~380C。擔孢子和次生擔孢子的萌發適宜溫度為20~260C,侵入的適溫為26~350C,而擔孢子和次生擔孢子對不良環境忍耐力很強,乾燥條件下5周才死亡,這對病害的傳播和再侵染起著重要作用。另外,冬孢子萌發對相對溼度要求比較嚴格, 只有相對溼度大於 90% 時才能萌發,而且氧氣有利於冬孢子的萌發。

二、玉米瘤黑粉病的病害症狀與危害

1、病害症狀

瘤黑粉病最初時病瘤外表為白色或灰白色薄膜,內部幼嫩時為肉質,白色瘤內部為白色,以後瘤內充滿黑粉,在外膜破裂後散出。被侵染的組織因病菌代謝產物的刺激而腫大成菌瘤。瘤的形狀和大小因發病部位不同而有差異,莖節瘤和果穗上的瘤大如拳頭或更大些,而葉上的瘤僅有豆粒大小。雌穗可全部變成黑粉或僅部分籽粒受害;雄穗的部分小花也可受害,形成袋狀腫瘤,內部充滿黑粉。

2、危害

由於冬孢子在玉米的苗期至成熟期均可侵染植株的氣生根、莖稈、葉鞘、果穗、雄穗、葉片等幼嫩組織,形成的黑粉瘤消耗大量的植株養分,導致減產。一般苗期發病較少,玉米抽雄後發生最普遍。

瘤黑粉病對玉米的危害主要是在受病部位形成菌癭,因侵染部位的差異,減產幅度不同。若胚珠被侵染,則會導致絕產;若其它部位被侵染,造成菌癭和果穗競爭光合產物,消耗大量的植株養分或使植株空稈不結實,這是間接損失。病株的減產程度因植株感病時期、菌癭的形成部位、數量和大小而異,如早期發病常引起植株矮化或死亡。通常玉米植株只要發生瘤黑粉病就會植株矮小,果穗子粒小且不飽滿,嚴重影響玉米的產量和品質,從而制約玉米生產。

農民朋友要做好玉米瘤黑粉病的防治,一但發生減產20~30%

三、玉米瘤黑粉病的發病原因

1、土壤中病原菌的數量

玉米的大面積種植及連作、加上乾旱的氣候、施用未熟化的有機肥或種子帶菌,會導致土壤中病菌逐年積累,致使玉米瘤黑粉病的初次侵染源增多,這是該病發生較多的首要原因。

2、氣候因素

冬孢子在土壤中或病株殘體上越冬,冬春乾燥冬孢子不易萌發,也不易失去活力而死亡。夏季遇到適宜的溫溼度條件,越冬的孢子萌發出擔孢子,隨風雨傳播,落到玉米幼嫩組織,在有水滴的情況下很快萌發侵入玉米幼嫩組織的表皮內產生病瘤,所以前旱後溼以及高溫的氣候是該病發生的主要原因。

由於玉米抽穗前後對水分的反應非常敏感,被稱為“需水臨界期”,如遇乾旱,必然會造成玉米生理失常,削弱玉米的抗病能力,同時玉米酶的活性降低,從而導致與玉米抗病有關的代謝物質減少或失去,使玉米的抗病能力減弱或失去。除此之外,由於氣候的乾旱,會使玉米的幼嫩組織不能迅速透過分生階段而拉長了感病期,這樣只要有數小時的微雨或多霧、多露,病菌孢子就會萌發。因此,在乾旱的情況下,只要空氣溼度大或植株表面有水珠瘤黑粉病菌孢子就會萌發侵染。今年的氣候條件正是在玉米需水臨界期乾旱缺水,所以導致不同品種發病比歷年偏高。其中參試品種四早113的發病率達2。6%,比其它品種發病率高。

此外,土壤貧瘠、乾旱的田塊玉米抽雄前後不能及時灌水施肥造成玉米生理乾旱,膨壓降低,抗病力下降,如遇微雨多霧天氣,就會嚴重發病。

3、品種的抗病性

品種的抗病性是相對的,只要環境條件適宜,都有發病的可能性。但是,品種之間抗病性是有差異的,有的強些,有的弱些,可以根據生產實踐,並觀察其綜合性狀,選用抗病、高產的品種,以減輕黑粉病的危害。由於單一品種的多年種植,也會致該品種種性退化,抗逆性降低,是該病發生較重的又一原因。今年的發病品種佔參試品種的三分之一,發病率差異也較大,哲單37、綠單1、豐單4、德美亞3號等品種發病率均為0,其它品種的發病率為0。6%~2。6%,如龍單35發病率0。6%,墾單15發病率1。3%,合玉24發病率為1。9%,四早113的發病率達2。6%。

此外,玉米瘤黑粉病主要隨風雨、昆蟲傳播。偏施氮肥、蟲害造成傷口等因素也是致病原因。種子表面帶的病菌遠距離傳播到玉米的幼嫩組織上,可萌發並直接穿透寄主表皮或經傷口侵入也是黑粉病產生的原因之一。

四、玉米瘤黑粉病的防治措施

玉米瘤黑粉病是系統性重複侵染病害,因此,在防治玉米瘤黑粉病上應採取以栽培抗病品種、減少田間菌量為主,結合栽培管理和種子藥劑處理的綜合防治措施。

1、輪作倒茬

玉米瘤黑粉病病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所以進行大面積的輪作倒茬是防治該病的首要措施,尤其是重病區至少要實行3~4 年的輪作倒茬。

2、選用抗病品種

品種抗病性有差異,自交系間抗病性差異特別明顯。一般雜交種比其親本自交系或一般品種較抗病;硬粒型玉米較抗病,馬齒型次之,甜玉米較感病。雌穗的苞葉厚、長、緊密的較抗病;反之包不緊的較易感病。

3、消滅病菌來源

玉米收穫後應徹底清除田間植株病殘體,進行深秋翻,可減少初次侵染來源,苗期結合田間管理拔除病株,拔節至成熟期發現病瘤早期割除,並將割下的病瘤集中銷燬或深埋,否則病瘤中的黑粉(病菌冬孢子)會隨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另外,秸稈用作肥料時要充分腐熟。

4、藥劑處理

藥劑拌種或種子包衣不僅能抑制種子所帶病菌,對種子萌發時土壤帶菌的侵染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採用50%多菌靈按種子量的0。7%藥量拌種,或用50%福美雙可溼性粉劑按種子量的0。2%藥量拌種,或用2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按種子量的0。3%藥量拌種,均能有效降低瘤黑粉病的發生。另外,也可以在玉米未出土前,用1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750~1000倍液,或用50%克菌丹可溼性粉劑200倍液進行土表噴霧,減少初侵染菌源。還可以在腫瘤未出現前,用三唑酮、烯唑醇、福美雙等殺菌劑對植株噴霧,以降低發病率。

5、加強田間管理

適時播種(播種時深淺適宜) 合理灌溉保墒,以促進玉米早出苗、出壯苗,減輕病害發生。同時,合理追肥,合理密植,增加光照,增強玉米抗逆性。增施磷鉀肥,另外,適施鋅、硼兩種微肥,避免偏施氮肥,適時灌溉,及時防治玉米螟等害蟲,儘量減少機械損傷,均能有效降低玉米瘤黑粉病的發生。

更多文章和影片請關注@三農科普 每天持續更新,歡迎閱讀轉發!

Tags:玉米黑粉病孢子萌發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