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

中國的賭博,歷史久花樣多!除了“鬥雞”,你還知道什麼?

由 煮酒君 發表于 農業2021-10-19

簡介清朝時,滿人本來不好之風,但是,因為定都北京,耳濡目染也開始“好畜蟋蟀”,秋天一到,專門用上好精緻的“盆盅”貯存,來到賭博鬥蟋蟀的地方,一番戰鬥後,如果勝出者,其價值為“數十金”

賭字多少筆畫

中國的賭博,歷史久花樣多!除了“鬥雞”,你還知道什麼?

“賭博”的歷史可謂長久。在中國,據說夏桀之時就已經出現,有所謂的“烏巢作博”一說。“烏巢”當時是夏桀的臣子,這個人發明了賭博。但也有人提出反對意見。這如同說中國文字是“倉頡”發明的一樣,其實,真正發明文字的何止倉頡一個人。花樣繁多的賭博遊戲,必然出自無數無名的“英雄”手中。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賭”字,博簺遊戲。字形採用“貝”作邊旁,“者”作聲旁。“貝”是中國古代上古時期的貨幣,故,賭,必然要以金錢為注,可見造字之時,賭博已經盛行開來。至於“博”則有“獵取”或者“換取”的含義。二者合起來,便是“用錢物作注以比輸贏的一種不正當的娛樂活動”。

“賭博”不限於中國,國外也非常盛行,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譬如有名的英國賽馬、賽狗,現在人們熟悉的彩票,聽說都是兩千年前在古羅馬已經開始流行。但是,西方人對於中國人愛賭博的偏見,似乎分外深切,很多好萊塢電影,即使上個世紀的二三十年代的默片,鏡頭出現唐人街,總是能夠看到一群矮小的中國人,聚在一起,低頭進行賭博。最近的蓋·裡奇的《大偵探福爾摩斯》中,福爾摩斯跑到英國底層民眾聚居區,鏡頭一晃,也要出來幾個留著辮子的中國人,湊在一張破木箱上,熱烈的賭博。賭博這門“國粹”算是種在了洋人們的內心了。

中國的賭博,歷史久花樣多!除了“鬥雞”,你還知道什麼?

中國的賭博,因為歷史悠久,所以花樣也是在繁多。譬如有名的成語“鬥雞走狗”,就是典型的賭博。《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中記載,季氏與郈氏兩人鬥雞,季氏的雞武裝的更有手段,用芥子粉,塗於雞翼下,讓郈氏“為之金距”的雞無法睜眼,最後將其擊敗。而“走狗”,則與英國賽狗類似,比賽誰能跑的最快。《史記•袁盎晁錯列傳》中說,“袁盎病免居家,與閭里浮沉,相隨行,鬥雞走狗”。袁盎是漢朝時期,有名的大臣,他力主漢景帝誅殺晁錯平息眾怒。洪邁在《容齋隨筆》中還批評,雖然殺晁錯實屬無奈,但是也不至於族滅整個晁錯家族,感嘆漢代的刑法正是嚴酷。其實,洪邁是與宋朝相比,如果要與秦朝相較,漢代簡直就是史書說的“寬省刑法”的好時代了。

話扯遠了,回到鬥雞。在西漢時,鬥雞走狗上至大臣,下到普通百姓,都很喜歡。即使漢亡後,三國時期,也照樣被一些上流社會的人們所熱愛。魏明帝曹叡,不僅喜歡鬥雞,還專門為此建了鬥雞場所,進行大規模的鬥雞遊戲。這一股風氣,到了南北朝時期,依舊是“高階人士”們的嗜好。唐朝建立後,早期,朝廷財政困難,邊疆不穩,同時開國君主深知“水能覆舟”的道理,所以勵精圖治,生怕腐化導致內亂。到了唐明皇時期,大唐已經進入了鼎盛,有錢又有閒,艱苦奮鬥讓位於奢靡的生活,從中央到地方都開始玩起這類的“鬥戲”。而“鬥雞”則成為當時最重要的博戲之一。不僅李隆基愛玩鬥雞,整個長安城中鬥雞者不計其數。甚至有專門靠養鬥雞維持生活的人,得到皇帝的垂青,專門招來,替皇帝養雞。《虞初志》中有,長安東城一個叫賈昌的人,從小就愛養雞鬥雞,因為“業務”突出,被李隆基吸納成“皇家工作人員”,並且還封他為“衣食龍武軍”“雞坊小兒”。當時人們還編成順口溜:“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馬勝讀書”。這與白居易的《長恨歌》裡有:“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參照著看,發現,在李隆基執政下的唐朝,始終有那一股“反潮流”的諷刺感。

中國的賭博,歷史久花樣多!除了“鬥雞”,你還知道什麼?

唐朝不僅“鬥雞”,也在“鬥蟋蟀”,“鬥鵪鶉”,據說也都始於唐朝,而且還是李隆基時代。宋朝的顧逢在其撰寫的《負暄雜錄》中記載:“鬥蛩之戲始於天寶間”。當時一到秋天,皇宮內的妃子們,就用小金籠捉住蟋蟀,關到裡面,放到枕頭旁,晚上聽它的叫聲。皇家這樣做,引得普通百姓紛紛效仿。時間一長,,就要讓其互鬥,來博取遊戲的快樂,遂成為一種很有名的“博戲”。到了宋代,鬥蟋蟀逐步開始盛行,官宦家庭和平頭百姓都在玩,捕捉蟋蟀已經成為風氣。北宋趙家被趕到臨安,雖然國土淪喪,但是“國粹”未丟,反倒發展的更加興盛。甚至還出現了專門售賣的“促織兒”、“促織盆”的經紀人。到了明朝鬥蟋蟀到了頂峰。明朝宣德皇帝很喜歡這個博戲,宣德八年,蘇州朱鎮撫給朝廷上貢了一隻產自上方山的蟋蟀“黃麻頭”,竟然一舉鬥敗了宣德皇帝的“梅花翅”。宣德皇帝激動之餘,下諭旨專門封為“金絲黃麻頭”的稱號,這還不夠,連上貢此蟋蟀的朱鎮撫也“加官兩級”,賞赤金百兩。

既然開了這樣的好頭,就在第二年的七月,宣德皇帝專門向蘇州知府況鐘下詔,要蘇州必須上貢一千隻蟋蟀。逼得蘇州上下到處找符合“上意”的蟋蟀,蘇州民間調侃,“蟋蟀瞿瞿叫,宣德皇帝要”。皇帝都如此重視蟋蟀,百姓自然不能放過,也跟著學習。北京城七八月間,家家養蟋蟀,“健夫”“小兒”每天聚在草叢見,專門聽蟋蟀在何處叫喚,個個“面貌兀兀,若有所失”。如果恰巧碰到蟋蟀蝸居在廁所或者汙穢之地,一旦人們聽到叫聲,立即群其而撲去,如同饞貓見了老鼠。瓦盆泥罐到處都是,不論男女老幼,統統以鬥蟋蟀為樂。清朝時,滿人本來不好之風,但是,因為定都北京,耳濡目染也開始“好畜蟋蟀”,秋天一到,專門用上好精緻的“盆盅”貯存,來到賭博鬥蟋蟀的地方,一番戰鬥後,如果勝出者,其價值為“數十金”。清朝亡後,民國時期,鬥蟋蟀之風依舊遍及各地,一些地方專門設有鬥蟋蟀的場地,儼然賭場,地痞無賴,聚集此處,孤注一擲的進行“博戲”。

“鬥鵪鶉”也出自唐朝。據說唐玄宗時期,有個西涼人將一隻能夠隨鼓點爭鬥的鵪鶉上貢給皇室,宮廷認為非常有趣,就變拿來蓄養,從此“鬥鵪鶉”傳播到了朝野。鬥時,通常在黃昏之時,兩隻鳥前放置米粒,讓其爭搶、戰鬥。勝負裁定以一方退卻為標準。到了元朝,“鬥鵪鶉”頗為盛行,元曲中甚至有《鬥鵪鶉》的曲牌,可見普及影響的程度。明清時,“鬥鵪鶉”,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市井小民,統統都參與其間。有的為此日以繼夜,有的為之傾家蕩產。

Tags:蟋蟀鬥雞賭博鬥鵪鶉鬥蟋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