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

廣州幫扶貴州畢節,減少貧困人口117.78萬人

由 南方新聞網 發表于 農業2021-10-05

簡介廣州市天河區委區政府加大教育幫扶力度,投資4250萬元,援建納雍天河實驗學校,今年4月投入使用,解決了宣慰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及周邊近1200名孩子的就近入學問題,確保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

廣州幫扶貴州做了什麼

豔陽高照下,穿著一身防護服的貴州畢節市納雍縣玉龍壩鎮貧困戶周貴紅忙個不停。他走到蜜蜂箱前,小心翼翼地把蜂框取出,檢視上面的蜂蜜質量如何,蜜蜂們是否生病。蜂場是由廣州市對口幫扶191。54萬元建起來的,周貴紅對這家門口的工作很滿意:“養蜂一個月能拿2500元左右工資。”

周貴紅只是廣州參與東西部扶貧協作後,畢節群眾獲得美好生活的縮影。

“帶不走”的優質學校和教師,讓深山的孩子上學有著落;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就在家門口,讓3。4萬多名移民醫療保障得以兜底;皂角產業打通銷售渠道,讓傳統農產品蛻變成致富“軟黃金”……近日南方日報記者走訪貴州省畢節市瞭解到,自2016年廣州從教育、醫療、產業等方面著手幫扶以來,畢節市4個貧困縣摘帽,1830個貧困村出列,貧困人口減少117。78萬人,貧困發生率分別下降至1。54%。

“帶不走的優質學校”

讓留守兒童有希望

“你笑起來真好看……”在納雍天河實驗學校的操場上,9名學生正在老師指導下,伴隨著移動音箱的音樂翩翩起舞。

一直以來,易地搬遷貧困家庭適齡兒童入學是納雍一道待解的難題。廣州市天河區委區政府加大教育幫扶力度,投資4250萬元,援建納雍天河實驗學校,今年4月投入使用,解決了宣慰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及周邊近1200名孩子的就近入學問題,確保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

“我們的學生85%以上都來自精準扶貧戶家庭,家長的文化程度有限,同時留守兒童居多,多數孩子上學缺乏家長指導,更沒有機會上興趣班,所以他們自身知識儲備貧乏,而且幾乎沒有什麼特長。”在納雍天河實驗學校校長詹雯看來,只有先讓孩子們愛上學校,把學校當成自己的家,才能讓他們愛上學習,並對生活抱有嚮往與希望。

學校安排老師根據自己的特長代課,孩子們得以選擇喜歡的課程進修。已經畢業的郭雨歡從中受益,她表示以後想當一名美術老師。“雖然只在學校待了一個多月,但是那段時間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簡筆畫技能學習課程,讓我意識到自己在畫畫方面的潛力。”

想要引領學生更好地成長,老師的培育也不可落下。廣州天河區為納雍縣黨政領導幹部提供多個跟崗學習平臺,截至目前幫助納雍培養鍛鍊350多名教育醫療重點領域後備人才。

除此之外,納雍天河實驗學校還做到了英語、體育等學科老師專職化。“在納雍許多學校,由於配備人手不足,英語老師往往也是其他科目的老師。”英語老師楊春芬說,來納雍天河實驗學校前,在其他學校自己還上過體育、思想品德等科目。“現在專心教英語,有更多的時間備課、關注學生的英語學習進度、培養他們學習英語的熱情。”

詹雯表示,納雍天河實驗學校的開辦,讓她看到了教育扶貧工作的新途徑,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繼續走教育扶貧道路的信心和信念。“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一所帶不走的學校,打造一批帶不走的校長,打造一大批帶不走的教師。”

家門口的衛生服務兜底醫療保障

“在這邊看病很快,體驗很好。”60多歲的王大爺早上感到喉嚨疼痛,來到納雍縣珙桐衛生服務中心,輸完液後又在老伴和孫子的陪伴下回家吃飯。在搬到這邊前,看病到最近的醫院有十幾里路,得走一個多小時,現在只需下個樓就能得到治療。

珙桐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坐落於畢節市納雍縣珙桐街道白水河社群,是廣州市天河區對口幫扶納雍的援建專案,共投資350萬元。自2019年8月1日投入使用以來,納雍縣白水河、蟠龍、利園、宣慰4個易地搬遷安置點的3。4萬多名移民,步行半小時內就能到達就醫,加上其完善的配套醫療設施及優質的醫療服務,已成為搬遷群眾信賴的健康服務站。

從廣州市天河區人民醫院前來掛職納雍縣人民醫院副院長的林明亮告訴記者,這個建在家門口的衛生服務中心,使周圍群眾的身體健康得到更有效的保障。“7月時,有名患者突然腦梗塞,我們迅速介入,搶救及時,再順利轉到上級醫院,目前他的病情已經穩定下來。”

林明亮表示,廣州市天河區除了捐款外,還推動天河區前進社群衛生服務中心與珙桐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簽訂對口幫扶協議,現在前進社群按照“珙桐所需,前進能給”的原則對珙桐社群衛生服務中心進行幫扶指導,先後派出專家20人實地指導2次,派遣專家15批次在珙桐社群衛生服務中心舉行大型義診2次,不但提升了珙桐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的診療、管理水平,還起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珙桐社群衛生服務中心主任何登勝表示,雖然納雍縣之前也有2個衛生服務中心,但廣州幫扶後,給納雍縣的醫護人員帶來了不少技能培訓課程,理念有了提升。

針對目前覆蓋的社群點中老人和兒童佔比較高的情況,何登勝表示目前正在向廣州天河學習,讓老百姓在家裡學會透過微信公眾號等途徑聯絡家庭醫生,家庭醫生隨即送醫上門、送藥上門。

從去年8月1日建成投入使用以來,中心已經接待了約2。1萬名患者,累計住院人數624人,切實解決了白水河社群易地扶貧搬遷群眾2192戶,9767人的醫療保障問題。

皂角產業催生致富“軟黃金”

在畢節市織金縣貓場鎮,皂角產業發展已久,三兩婦女圍坐在一起剝皂角米的場景隨處可見。各家皂角加工廠還提供剝皂角米的零工或固定工作,為當地村民謀福利。

齊心村貧困戶孫敏找到了剝皂角米的固定工作。“兩年前都是在餐館打零工,收入不固定,老闆娘特意上門找我,我就答應了。”孫敏說,目前她在貴州省織金縣韋能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一個月能掙2000多元,挺滿意的。

“廣州過來幫扶畢節後,幫我們打通了銷售渠道,從2018年起,織金縣40%的皂角都銷往廣東。”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皂角商會會長謝偉說,廣東各方還積極想辦法延長皂角的產業鏈,例如廣州酒家透過廣州市花都區派駐幫扶幹部與織金縣達成合作,僅用7天開發出以皂角米為主要原料的系列菜式點心和可批次生產食品,助推貴州農副產業的發展。

皂角米,廣東人口中的雪蓮子,具有養肝明目、美容養顏等多種功效。皂角產業還能提供皂莢、皂角豆、皂角皮、皂角粉、皂角刺等產品,因而被織金縣確定為群眾致富“法寶”。自2018年起,織金縣提出要打造50萬畝皂角種植基地。但皂角樹幼苗種下後需要6—8年才能出產,8年以後才進入盛產期,為了彌補群眾短期收益,織金縣透過提倡在皂角地裡套種南瓜、辣椒等“短平快”產業,以“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方式,幫助群眾享受皂角產業的紅利。

高克村村民焦燕菊在種植30畝皂角的同時,也種植了30畝辣椒等農作物。“皂角一直賣得很貴,政府倡議,我就積極響應,我覺得前景會很好。”

從皂角籽中剝出完整的皂角米是一項精細活,目前還沒機器可代替人工,只能用手剝。“加工廠向農戶銷售皂角籽並回收剝好的皂角米,或免費給農戶發放皂角籽,農戶剝好後上交皂角米領取報酬。”謝偉介紹,加工廠按皂角米顆粒大小向農戶支付報酬,每斤價格7—50元不等,“一年四季都可以剝,對農戶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收入,也算是一種扶貧方式。”

貓場鎮鎮長陳運興表示,2019年末,貓場鎮共種植皂角3。7萬餘畝,加工皂角籽4000餘噸,加工成品1600餘噸,年銷售總額4。8億元,帶動4638戶20785人就業,其中貧困戶1423戶5863人。“我們希望得到廣東在技術方面的進一步支援,把皂角產業越做越強,推出更多產品,牢牢穩住脫貧攻堅成果。”

南方日報記者 黃鴻基 發自貴州

Tags:皂角納雍納雍縣織金縣服務中心